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要義 第二章 經題略釋▪P2

  ..續本文上一頁淵深無量,廣大無量。

  第九,法身。法性微妙,湛然圓滿,豎窮叁際,橫遍十方。

  第十,智身。形容佛的智慧廣大,明朗決斷,智覺圓滿。

  以上就是以佛的德,顯示佛的十身。其次從叁世來看佛的十身,從佛修因到果位,這十身是:一衆生身,二國土身,叁業報身,四聲聞身,五緣覺身,六菩薩身,七如來身,八智身,九法身,十虛空身。從過去到現在,佛叁世所現的身,也有業報身,但他的業報與衆生不同,由悲願所顯;佛也現國土身,還現衆生身、聲聞身、緣覺身、菩薩身,到最後如來身,時間不同,但都是如來所現身。

  處處都是佛地

  爲什麼經上處處提到叁千大千世界,恒河沙數世界,都有佛在說法,都有菩薩圍繞?若是你的心堅定信仰叁寶,堅定信仰因果,堅定信仰佛菩薩的淨土世界,能夠具足這種信仰,同時聞熏教法,那麼你就在一真法界包攝中,就與佛的真心相應,你就不是一般的衆生。盡管是凡夫,你已經在菩薩的因位上,等于受菩薩戒一樣,你受了在家菩薩戒,就登入菩薩位,在《華嚴經》的菩薩階梯中,就在信位,已經登入十信位!這是不簡單的啊!對于這一點,大家一定要自信,要自尊,當你真正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就能明白“處處都是佛地,處處都是佛菩薩”!

  關于放光

  《華嚴經》是佛成道後最初之叁七日講的,即講了叁個七天,共二十一天,是在七個地方講的,共講了九次,所以說是七處九會。七個地方分別是:菩提場、普光法堂、忉利天宮、夜摩天宮、兜率陀天、他化自在天、重閣講堂,以後第七、第八會又重新回到普光法堂。佛在說法的時候,是通過放光而說法,由菩薩宣講法義,特別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其中有兩個方面是很殊勝的:一是放光,二是短短時間內以神通力量到天宮,這在普通人來看是不可思議的。

  《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現身盧舍那佛,對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講的,這個境界很高,不是一般凡愚所能了解、所可思議的。但是佛說的經典是爲衆生講的,不是只爲大菩薩講,要普度衆生、接引衆生、不舍棄衆生。你只要有信仰,有這個知見,佛就不會舍棄你,希望你同大菩薩一樣,進入華藏世界,進入毗盧道場,佛就是這個心。

  至于放光,現代科學證明,這已經不是一個很神秘的事情,根據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到現代的科學證明:人體有光,地球有光,物體都有光環。我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讀到蘇聯科學院院士華西列耶夫的一篇報道,說人體可以發光,發出電波,一秒鍾之內可以發出一千五百周電波,他當時取了個名稱叫“生命電流”。五十年代的蘇聯是很“左”的,但蘇聯科學家很客觀。

  在八十年代,我看了一個英國科學院院士的報告,提出人體隨著生理和心理的不同,力量強弱不同,光環就不同,有黃色的,有白色的,有紅色的。有些靜坐的、修氣功的光環,都可以看得出來。這在佛家來講,禅定境界越高,靜力越強,光速就越大,而且隨著內心的境界,光的顔色也不同。慈悲、和平、仁愛、善良的人,現黃光或白光;心術很壞的小人,他的光是黑漆一團,與妖魔鬼怪爲伍,這是可怕的;所以人的心術要正。

  阿羅漢、菩薩、佛都有禅定的境界,但是力量強度有差別。佛在定中,他比菩薩的境界高,無量劫以前的事都知道,菩薩比羅漢知道得多,光都有所不同。所以說到放光,大家一定不要懷疑。

  神通很平常

  神通其實也是很平常的,中國曆史上,晉朝的佛圖澄就有神通,他以神通將殺人不眨眼的暴君石勒降伏了。他念個咒,盆中就生青蓮花;在地上畫條龍,再念個咒,龍就飛走,把石勒弄得眼花缭亂,這在《晉書》上是有記載的。你說這些記曆史的人都是封建迷信嗎?他不顧事實嗎?中國的史官甯願不要腦袋,也要記實,秉筆直書!

  還有宋代的道濟和尚,就是一般大家知道的濟顛和尚,被叫做神僧;現代的虛雲老和尚被稱作東方神僧,都有些神異事情。所以,《華嚴經》七處九會,佛在說法時放光,在叁個七天之內,走了七處,從人間到天上,天上轉人間,這沒有神通是不行的,這並不爲怪。

  第叁節 菩薩常見之十佛身

  根據《華嚴經·離世間品》,說明菩薩修行中常見的十佛身。能夠修菩薩行,常行利益衆生的事業,在十法中能夠安住,就可以常見十佛,以十法見十佛。

  十法見十佛

  第一,成正覺佛。修菩薩因,求菩提果,但是對于菩提果應無所住,因爲其廣大高深,若有所住,不成菩提,若能無所住,就叫做成正覺佛,無所住就與佛相應。

  第二,願佛。你能夠學菩薩,發悲願,大慈大悲大願,你就可以見到願佛。正覺佛、願佛,盡虛空遍法界,隨時可以見到,就看你是不是住于正覺,是不是發悲願。

  第叁,業報佛。就說你能夠信仰叁世因果,相信業力不滅、造業有報,能夠對此生起信仰就見到業報佛,實際上都在一真法界中,這是正念正信,這個力量很大,不要輕視。

  第四,住持佛。對佛法生起正念,希望佛法常住世間,隨順于佛法學習,希望正法久住,你就見到住持佛。

  第五,涅槃佛。對于涅槃,佛的果報,涅槃境界,清淨平等這種境界,你能夠深入深信,特別是佛菩薩的大涅槃、無住涅槃,你能深入深信就見到涅槃佛。

  第六,法界佛。你的真心像佛的真心一樣,內心清淨,對于事事物物都能以清淨心對待,不染汙,不執著,真心遍于法界,能如此就見到法界佛。

  第七,心佛。何爲心佛,你內心安住,安住于什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對內不起妄念,對外不追求六塵境界,保持真心,內心就得到安住,這種叫心佛。禅宗二祖慧可向達摩祖師求法,什麼法呢,他認爲心沒有安,安住不了,求達摩祖師給他安心,達摩祖師說:“那你把心拿來我看看。”

  這是爲何?二祖慧可心有執著,執著內、執著外、執著相,所以達摩祖師說“你把心拿來我看看”,他東找西找找不到這顆心。

  二祖說:“師父啊!我覓心了不可得!”

  達摩祖師說:“好!我給你安上了!”

  心是不容易安的,所以安住于心就叫心佛。

  第八,叁昧佛。叁昧就是定力,修定而不執著定,這個定很多的,而定力也是了不起的,能夠八風吹不動,能夠修定而不執著定,定力深厚就可以見到叁昧佛。

  第九,本性佛。就達到明心見性了,把內心塵埃消除,煩惱無明消盡,就像天空烏雲除掉,明月顯現,就見到本性,當你開悟時,根本智出現時,無能所,本智一如,這時就見本性。

  第十,隨樂佛。能夠普遍地隨順衆生,隨衆生根基而感化之、教化之,就見到隨樂佛。

  隨時都可見到佛

  從以上內容可知,其實隨時都可見到佛,關鍵在于心如何安法,就看你起什麼見,起什麼信,起什麼行。能夠安住此十法,就可以見到十佛,而且無所處而非佛,安住十法,就常見十佛。《思益梵天所問經》有首偈子:

  諸法從緣生,自無有定性。

  若知此因緣,則達法實性。

  若知法實相,是則知空相。

  若能知空相,則爲見導師。

  能夠了解緣起性空,就可以見到佛,須菩提在深山修行,修空觀,就見到如來法身。當佛在忉利天宮爲母說完法,下來時,很多宰官、居士、比丘、比丘尼都去接他,有個蓮花色比丘尼,想第一個見到佛,就現國王身去接佛。她先見到佛很高興,佛卻微笑著說:“不是你先見到我,是須菩提先見到我。”

  《金剛經》上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所以你能夠修緣起,修空觀,可以見到佛,就與佛的法身相應。宋代蘇東坡,據說他是戒演禅師轉世,他的詩文帶禅意,有很多詩形容佛境,有一首: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示人。

  溪溝裏的水,潺潺地流,嘩嘩地響,就像佛的廣長舌一樣,在佛法來講,顯示了一切無常。一切無常是佛教的根本教義,無常故苦,苦故空,空故無我,流水之聲,長江大河之聲,都是廣長舌之音。

  “山色無非清淨身”,你能夠具足真空見,具足般若慧,在山上反映出來的太陽光,光明遍照,就是如來的法身,可以當境見空。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示人”,他晚上悟到這個境界,即是如來說的八萬四千偈,內容多得很,但是卻說不出來,別人又不懂,不可思議。他還有首詩: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你在廬山裏面看廬山,你只看到高高低低的山峰,至于廬山整體的形狀是怎樣,就看不清楚。這就是說我們人啊,若有主觀的執著,那麼,事物的真理、法界的真理,你就悟不了,本來面目也認識不到,那的確就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東坡類似的詩比較多,他的詩與詞,均帶禅意。一般帶哲理的文藝也有這種描寫:從一朵花知春天,從一滴水知大海;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這個境界就是華嚴境界,一朵花就牽涉無盡緣起,他不是孤立的,成爲一朵花,需要時間、水分、土壤、人工,要有各種緣,而這個緣又有各種緣,緣緣無盡。從一朵葉子了解其性空,就可以見如來。

  複次,從緣起,我們可以了解,器世界從微塵能見到叁千大千世界,從有情世界就可以了解叁界五趣、四生六道、胎卵濕化。從空性來講,了解其性空的道理,就可以見到諸佛如來,見到佛國佛土,這是華嚴妙境,這必須要經過修行,修禅定,從實際行動中才能悟入。這就是《華嚴經》的境界。

  一心通十法界

  《華嚴經》講十法界,在圈圈以內,最中間是一個心,其余各處就是四聖六凡法界。一心通十法界,就看你生什麼心,而這個心就在一念之間體現。假如是合乎佛的心、覺悟的心,那就是佛界;假如是慈悲心就是菩薩界;假如能夠了解四谛的道理,曉得世出世間的因果,就證入聲聞界;能夠了解十二緣起的生滅門和流轉門,就可以證入緣覺界。這就是四聖。

  反之,你修普通善行,五戒十善,就是人界、天界。雖然修,有福而無德,嗔心重,那就是修羅界。行十惡業,身體方面行殺、盜、淫,言語方面說妄語、绮語、粗惡語、離間語,內心貪嗔癡重,就是叁惡道,上品惡墮地獄,中品惡墮餓鬼,下品惡墮畜生。

  天臺宗智者大師講“一念叁千”,就從十法界分析出來,十法界之每一法界又有十界成百法界,百法界每一界中又各具十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而成千如,此千如和叁世間(衆生、國土、五蘊)配合,即成叁千之法,稱一念叁千。

  所以念頭不要亂起,一個念頭通過去,通現在,通未來,前前無始,後後無終,你現在起什麼念頭,由這個念表現于行動,將來就有什麼結果。因此要知你的過去就看你的現在,要知你的未來也看你的現在,當前一念相當重要,學佛的人要修禅定,修禅定就須保持正念,正念相續就是正定,有定力就不怕六塵境界、八風吹動。

  

  

《華嚴經要義 第二章 經題略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