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华严经》,弘扬华严精神,在今天的意义更重要。
“教宗华严、行在禅那”,这就说明,以华严教为宗,研习《华严经》,建立法界观,达到与一真法界真心相应,必须在行上用功夫,不能是专讲教义,不能夸夸其谈,谈而无用,说食数宝,必须体现在行动上,修习禅观。
禅那,是印度语,翻译到中国来,叫静虑,静中思维,静就是止,思维是观,修静必须要达到止观双运。关于止观的功用,前人有这么几句话:
破执著之利斧,断情见之钢刀,
趣菩提之阶梯,除烦恼之妙药。
这四句很重要,为什么要修止观,其功用很大的,就好像利斧一样,很锋利的斧头,可以劈柴,可以砍树,我们是砍什么呢?要把无明执著砍掉,“我执”、“法执”,这个执著是生死根本啊!执著不断,生死就不能解脱。所以说是破执著之利斧,断情见之钢刀。
什么叫情见?就是由世俗之情、物欲之情生起来的邪见解,包括五种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身见,即是我见;边见就是执常、执断,认为世间上是常存的,成为常见,或者认为生命消失了就没有了,成为断灭见,叫做执常、执断;邪见就是诽谤因果,拨无因果,从而毁谤三宝,这是断人善根的;见取见就是执著以上的见解为正见叫见取见;戒禁取见就是一种邪法的修行,过去印度有滚粪坑的外道,现在国外的很多地方有外道集体自杀升天,搞这一套的,就叫戒禁取见。学佛要超尘出俗,超情离见,就要修止观,由止观修慧,证得般若就可以断除。
“趣菩提之阶梯”,从初发心学佛之后,逐步走上菩提道路,但是难关很多,八风一吹动,各种困难都来,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时,你就必须要具有定力,没有定力那就会退缩、堕落。你能够走上菩提阶梯,一步一步上升,必须要靠止观。
“除烦恼之妙药”,止观是妙药,可以消灭心中烦恼,什么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为六个根本烦恼,还有二十个随烦恼。《瑜伽师地论》讲了一百多种烦恼,细细地讲,有八万四千烦恼,形容大大小小的烦恼很多,如果修止观,就可治烦恼病,它就是妙药,有首偈子:
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
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
能够静坐一顷刻的时间,都胜过造七宝塔!“须臾”形容时间很短,只一小会儿。为什么静坐一须臾就会有超过造七宝塔的功德呢?因为有形的塔很容易毁坏,而建立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宝塔是永远存在的。
就如我刚才说的那个实叉难陀的家乡,后来经过一次灾难,先是经过回族侵入,后来经过天灾,落得连城都没有了,什么大小寺院、塔,统统没有了!现在能保留下来的历史都是经过考古学家挖掘出来的一些文物。所以这个物质的东西是靠不住的,都有“成、住、坏、空”,但是我们内心的宝塔呀,你修好了,永远存在!火也烧不倒,水也淹不倒,风也刮不倒,人为也破坏不了!所以“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宝塔很快就化为微尘,没有了,但一念静心存在的话,相续下去,可以成菩提果,完成正觉。这就是静坐的重要。
当然这个静坐,大家注意,不要学外道那些禅,那种静坐会走火入魔,为什么?我执没有断,烦恼没有除,是非得失的心没有去掉,执著各种相,贪心不除,你修静,一是静不下来,二是容易走火入魔,所以必须修出世禅。
太虚大师讲到禅,有四个方面:(1)安般禅;(2)五门禅;(3)念佛禅;(4)实相禅。
第一,安般禅。安般禅就是修数息观,以数息入静,它专门有套修法的。
第二,五门禅。五门禅是针对你的病根来修,贪心重修不净观,嗔心重修慈悲观,痴心重修因缘观,慢心重修界差别观(观十八界),散乱心重修数息观,这是五门禅。
第三,念佛禅。念佛是件好事情,念佛入定,就可以得念佛三昧,叫念佛禅。
第四,实相禅。那就是像须菩提一样,发大心,在修行中观三轮体空,超出一切相,叫实相禅。念佛禅也可以与实相禅相结合,念佛到念而不念、不念而念、离能所相,也叫实相禅。
二、般若不明、万行虚设
在六度万行中,般若是第一,假若你修其他的善行,没有般若为指导就是人天善行、人天小果,还是在轮回中,所以般若很重要。《华严经》是智慧的经典,般若讲缘起性空之智,空就是根本智,缘起是后得智,空就是无漏无分别智,缘起就是无漏有分别智。这个分别不是一般的虚妄分别,而是能够善察因果,善识善恶,分清邪正,走正大光明之道路,是妙有!是缘起!《华严经》所讲的根本也就是这些。
由真心融通世出世间,一切万法,不管生物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以真心融通,彼此达到法法相通,法法平等,从真空见妙有,妙有见真空,这是般若的内容。假如不明白这一点,在行动上没有指南,纵然有一点小善,功德也不大,如果以般若为指导,来修善,做培福德的事情,那么功德就不可限量。这点《金刚经》已说得很清楚。
三、禅净同源
这是中国大乘宗派从唐以来的一个优良传统,中国的丛林、居士团体、佛学社、念佛社,一般都是讲禅净双修,这也是汉传佛教的特点。为什么叫禅净同源呢?尽管两者在修持方法上稍有差别,但是他悟入的大乘境界、达到的佛果是一样的,在修心方面是一样的。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最后有一偈讲: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这就是禅净双修的功夫。念佛的人,要使六根不乱动,先要守根,守根以后就可护意,保持正念,“净念相继”,就能进入禅那境界。
“入三摩地”,三摩地就是三昧耶,是禅的功夫。什么叫三昧耶呢?三昧耶译为等持、等至,内心达到平等运持,进入轻安的境界,这就是禅宗的功夫。所以禅与净是一致的,历史上各宗各派的祖师,尽管他研究的教义各有发挥,但落实在实际行动上都是念佛参禅,所谓“教研本宗,行在净土”,或者是禅净双修,一直到印光大师,都是这种提法。
四、出世而入世的菩萨行
这种行就是大乘菩萨行。《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华”是什么呢?就是莲花,修六度万行的因花,以此因花而庄严佛果。出世而入世的精神,就好像莲花一样。莲花的功德微妙香洁,微妙,就是智慧很高,不着污泥;香洁,就是品行高,虽处污泥而不染,但是也不舍污泥,不舍众生。所以华藏世界有净土也有染土,佛菩萨不舍众生,以大悲大愿、出世入世之精神,广行六度万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在抗战时期,日本的飞机从上海炸到重庆,在飞机轰炸之下,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巨大损失,当时我在重庆,才十多岁,我亲眼看到,重庆几乎被炸成一片废墟。就在这种情况之下,佛教徒奋不顾身,组织僧侣救护队,从上海到武汉,又从武汉到重庆,在日本飞机轰炸之下,他们救护伤亡的军民,把已经牺牲的,抬出去安埋;受了伤的,做医治。僧侣们背起医药包,抬起担架,不怕牺牲,这说明佛教徒的无畏精神、慈悲精神。
有一个乐观法师,他从上海来到重庆,就住在慈云寺,发起组织僧侣救护队。抗战结束之后,他写了一本书,叫《奋迅集》来记述这些事情。我在《奋迅集》里看到应慈老法师的一篇序,他很赞扬这种精神,他说:僧侣在平常好好修持,念经拜佛,遇到国家有灾难的时候,应该奋勇站出来救国救民,这就是大无畏精神,这就是狮子奋迅精神!所以叫《奋迅集》!
应慈老法师在抗战时期,爱国爱教,他本人主讲《仁王护国经》,曾经修建护国息灾法会,这是爱国的表现,也是爱护众生的悲心表现。同时在乐观法师的《奋迅集》里,他提出“狮子奋迅精神”,说明应慈老法师不单是讲经弘法,在实际行动中做到了爱国、爱教、爱众生!
从以上这四段,我们就可以看出,应慈老法师是研究《华严经》的,他的人生观及其行动,都是以华严思想为指导。以上这些内容作为我讲《华严经》要义的一个引言,也是众缘和合,在沉香阁开讲《华严经》的因缘。
《华严经要义 目录 引言 讲经缘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