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要▪P9

  ..續本文上一頁報,有五蘊身,也不自在,沒得到解脫嘛!所以業障、煩惱障、果報障,這叁種障都是最大的障礙。

  能夠忏悔業障,它的好處:將來你的正報和依報都很完善,都很圓滿。且不說菩薩和佛,聲聞羅漢的正報和依報都好,菩薩的比聲聞更好,佛的正報依報比菩薩高。能夠忏悔,能夠進一步提升,在人天之中正報依報就好,能夠修解脫行,修菩薩行,正報和依報就會更好。正報就是我們的身體,依報就是我們所依止的環境。極樂世界的正報就是諸佛菩薩莊嚴美好;八功德水、七寶莊嚴等是依報。

  忏什麼呢?忏悔五業十惡。五業指:殺父、殺母、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叫五無間罪。犯了這個罪就要墮無間地獄,一般叫阿鼻地獄。十惡就是:身叁、口四、意叁。身叁種:殺、盜、淫;口四種:妄語、绮語、粗惡語、離間語;意叁種:貪欲、瞋恚、邪見。這就是十惡業。造了十惡業,上品墮地獄,中品墮餓鬼,下品墮畜生,所以要忏悔。

  如何忏悔呢?以叁心忏悔。第一要有慚愧心。假如沒有慚愧心,表面忏悔,還要再犯,等于刑事犯一樣,一進宮、二進宮、叁進宮,爲什麼?沒有慚愧心!所以第一要慚愧。第二要有恐懼心。恐懼什麼呢?不忏悔,不改過,將來沒有好處,惡報現前那就是痛苦。第叁要有勇猛心。勇猛心是什麼呢?下定決心,以快刀斬亂麻的手段幹淨利落,不要懷疑,叫勇猛心。

  另外,就是忏悔的方式。有兩種:理忏、事忏。事忏,你犯了哪一種,就忏悔哪一種,比較具體;理忏,從內心徹底根除犯罪的根源,從內心消滅無明煩惱,拔出犯罪根源,杜絕生死根本,叫做理忏。

  隨喜功德

  五者隨喜功德。“隨喜”是什麼意思呢?“隨”就是隨順。“喜”,就是歡喜,對人不嫉恨。別人有功德要隨喜,不要嫉妒障礙。嫉妒是煩惱,這個煩惱不除將來後果不好,也遭他人嫉恨,發生障礙,能夠隨喜就可以除嫉妒障,得到衆人擁護,得大眷屬。“功”是什麼呢?屬于公益之事、公共之事。“德”是什麼呢?就是人們的道德之行,有顯德、隱德。一般看得到的道德之行、利人之行叫顯德;做了陰功,做了好事不吭聲,任何人都不曉得,這叫做隱德。別人的功德,我們聽到以後都要歡喜。

  同時,我們不單要隨喜別人的功德,還要跟著學習,也要做這些功德。在正文裏分四類,即是:隨喜佛功德、隨喜六趣四生功德、隨喜聲聞緣覺功德、隨喜菩薩功德。對于這些功德,我們不但要歡喜,而且要跟著行持,這就是隨喜功德的內容。

  請轉*輪

  六者請轉*輪。“*輪”有叁個定義:第一、輪子所到之處,可以碾碎一切雜亂的東西,就代表學習佛法可以除煩惱、除障礙;第二、車子所到之處,由此到彼,佛法能夠使衆生由煩惱的此岸到解脫的彼岸;第叁、車輪常常轉動,對運載人、運載東西有好處。佛法常常轉動,衆生得到智慧,得到福報,那麼就望佛法常住世間、利益世間,請轉*輪。

  能夠勸請佛轉*輪,就可以消滅驕慢障,得到多聞智慧。這中間包括叁項:第一、禮請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說法,常住世間說法。第二、必須以清淨身口意叁業,進行勸請,現在佛不住世,那麼一切能夠講法的善知識我們都要勸請。爲什麼呢?說法可利人天,能開衆生慧眼。第叁、仍是要發長遠心,保持恒常。

  請佛住世

  七者請佛住世。請佛住世,也是除驕慢障,增長智慧。請的對象包括佛、菩薩、聲聞、緣覺,另外,一切善知識都要禮請。何謂善知識?能夠善識人心,知人根基,善說法要,德行、學問都好,稱之爲善知識。但現在善知識的標准放得很寬,有外護善知識、同行善知識、教授善知識等。能夠護持正法,保護道場的,爲外護善知識;與我們同道信仰佛教,能夠互相勉勵,互相傳授,爲同行善知識;能夠教授我們佛法,使我們通達經論的,爲教授善知識。

  常隨佛學

  八者常隨佛學。常隨佛學,能夠增加智慧,除驕慢障,除愚癡障。愚癡障是我們生死的根本,是痛苦的根本,我們能夠常隨佛學,就可以消除愚癡障。

  如何學呢?學佛所修,學佛所證。學佛所修,就是學佛在曆經叁大阿僧祇劫以來,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事實和行動。正文上面說,佛在過去生中,修苦行的時候,“剝皮爲紙,析骨爲筆,刺血爲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爲正法故,不惜身命。”《金剛經》上面說,佛在修忍辱仙人的時候,被歌利王割截身體,佛都不發瞋恨。

  《涅槃經》上記載:釋提桓因爲了試驗佛的修行化成一個惡魔,當佛在靜坐的時候,魔來說了兩句話,“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佛聽到後,就下了座走到惡魔身邊,說:“你這兩句是佛法啊,了不起!但是還有兩句我要聽一下。”魔就給他講:“我們的生活是以吸血爲主,要吃人血,你能夠犧牲你的身體,把你的血讓我吸,我就給你說。”佛說:“好吧,我犧牲生命供養你,求得法寶吧!”他就爬上樹,准備跌下來粉身碎骨。當他要跌下來的時候,魔就複形了,複形爲釋提桓因,把佛接住,然後,恭敬禮拜,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佛很歡喜,很感謝。

  所以常隨佛學,就要學佛之苦行,學佛之所證。佛成道以後度衆生,說法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余會,是衆生的指路明燈,他的功德很大呀,我們都要學。這種常隨佛學,又需要發長遠心。

  恒順衆生

  九者恒順衆生。對于衆生要隨順,不要幹擾他,不要使他受到痛苦,這是恒順衆生的意義。這中間包含以下幾個內容:

  第一,衆生種類很多,包括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等。

  第二,總名各種隨順。對于這些衆生,我們要象對父母一樣的孝順,象對師長一樣的恭敬,象對菩薩阿羅漢一樣的誠實,象對佛一樣的供養。不要起分別心。

  第叁,別名四種隨順,利益衆生之行。文上有四種:“于諸病苦,爲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爲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對于有病苦的人,我們要施醫施藥,來解決他的醫藥問題。對于失道的人,我們要指示他的道路,使他不迷道路。在暗暗黑夜中,我們要燃燈,給他們以光明。處于貧窮中的人,受饑餓貧窮之苦,我們要使他得到財富寶藏,伏藏就是(埋藏的)金銀財寶。

  另外,就法義來講:“于諸病苦,爲作良醫。”衆生的病很多啊,煩惱病、業障病、無明病,我們就要以佛法的無上妙藥,來醫治他,使他徹底解除這些病苦。“于失道者,示其正路。”衆生都是失道者,不能走正道,往往走惡道、邪道,我們就要以佛法——八正道、戒定慧叁學,指示他,走上正道。“于暗夜中,爲作光明”,衆生無明障很重,不懂因果,不懂出離,違背因果,貪戀世俗,就在這黑夜之中,我們要燃一個光明燈,以佛法的光明破除他的愚暗,使他生長智慧。“于貧窮者令得伏藏”,衆生都很貧窮,什麼貧窮?功德財貧窮!沒有功德就沒有福報,我們就要使他修福修慧,福報圓滿,就好像得到金銀財寶一樣,當然這個價值比金銀財寶要高得多,不可限量。

  第四,隨順衆生就是隨順諸佛,供養衆生就是供養如來。這是相當重要的,經文中“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大日如來灌頂經》裏面講,學佛,學菩薩,要以“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本,方便爲究竟”,要發菩提心,鞏固菩提心,生長菩提心,就要以大悲心爲根本,實現大悲心,就要修各種方便,象觀音菩薩一樣,現叁十二應身,說法救度。所以供養衆生,承事衆生,就等于供養諸佛菩薩,生佛平等,這個觀點在佛法裏是相當偉大的,很了不起。

  普皆回向

  十者普皆回向。“普”,就是普遍,以自己的善法功德,普遍回向于衆生。“向”,就是歸向衆生,一切善法功德不據爲私有,就可以除掉狹隘的障礙,人天歡喜,諸佛歡喜,諸佛加持,就能成就廣大殊勝的果報,所以心胸要廣大呀。

  回向有叁種: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指以自己的功德回向給別人,使別人有。回因向果,就是我種了這個因要證菩提果,也普願衆生,種菩提因得這個果報。回事向理,就是說做了這個功德事,要合乎空理不要執著,要叁輪體空。

  其中正文是:“願令衆生常得安樂,願衆生欲趣惡法不生,修善法得成就,願衆生關閉惡趣之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願我代衆生受苦。”這就是在回向之中要發的幾種悲願。最後仍然是要發長遠心。

  2.十願功德

  最後一部分的內容,說明十願的功德。正文裏有叁方面:第一,以此功德修行十大願力,可以成熟一切衆生,使衆生得到各種好處;第二,使衆生得到菩提,隨順菩提;第叁,使衆生都能成滿普賢大願,入于法界,圓滿真如。這是總明的功德。

  別明功德:第一,能夠聽聞、書寫、受持十大願王,功德無量,以物質功德來比較,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萬分不及一。第二,能夠聽聞、書寫、受持,一切惡魔、鬼怪、魔軍不能幹擾,災害不能侵臨,得到吉祥!第叁,得到五果:增上果、等流果、異熟果、士用果、離系果。增上果,時間上沒有障礙;等流果,以善行得善果;異熟果,來世果報起碼保持人天之身;士用果,能夠得人身保持人身就可以遠離惡趣,遠離惡友,遠離一切邪師,製服一切外道,這就是士用果,也就是作用;離系果,就是最終能夠解脫一切煩惱。

  能夠受持十大願王,臨命終時,能往生西方,叁聖接引,同歸極樂。

  3.六十二個頌

  重頌一共是六十二頌。頌有四個字的、五個字的、七個字的,就好像我們中國的詩歌一樣,很短。四句叫一個頌,或者叫一個偈。內容是:重結十大願,在學習十大願的基礎上又重發十願,對普賢行願進行贊揚,贊揚彙歸淨土,贊揚文殊普賢的功德,贊揚持誦修行的功德。

  (叁)流通分

  最後一個大段是流通分,相當于結語。敘述當時華嚴會上,善財童子聽普賢菩薩講了《普賢行願品》以後,很歡喜,佛也贊歎:“善哉善哉!”當時在會的有文殊菩薩、彌勒菩薩、諸大菩薩、六千比丘,另外還有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連等十大弟子、諸大聲聞千二百五十人,除此以外還有人天一切世主、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說明在這個法會上,聖位、賢位、凡夫都很多,聽了《普賢行願品》後都很歡喜,信受奉行。

  (文字編輯:正根)

  

  

《普賢行願品講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