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總結
至此,已經介紹了身念處的十四種修行方法,即:(一)安般念;(二)四威儀;(叁)正知(四)不淨觀;(五)四界分別觀;(六~十四)觀墓園九相。每一種方法配合法念處的修習,觀五蘊及其因緣的無常、苦、無我,都可以成爲解脫的法門。
大家也要了解:身念處並不是只有觀身或色法而已;身念處注重觀照色法,但只有觀照色法並不足以令你證悟涅槃,必須也觀照名法爲無常、苦、無我。每一個念處都要觀照名色法,只是注重點不同而已!
【批注】
(1) 安般念:“Anapanasati”=“Ana + apana”(in-breathing & out-breathing,),漢譯經典所譯名稱有「安那般那念」、「安那波那念」、「安般守意」、「念安般」、「安般念」、「息出息入」、「持入息出息念」、「入出息」、「出入息」、「持息念」、「數息」等,是將心專注于呼吸的修行法。
(2) 組成身體的叁十二部分見本書「身念處:四、不淨觀」。
(3) 色法歸納爲兩大類:四大與四大所造色。四大(mahabhuta)又稱種色、元素色或界(dhatu),因爲它們「持有自性」,是色法不可分離的主要元素,在它們組合之下造成小至微細粒子(色聚),大至山嶽一切物質。所造色(upAdaya rupa)是緣自或依靠四大元素而有,一共有二十四種。四大可譬喻爲大地,所造色是靠大地生長的樹木。《阿毗達摩概要精解》,頁231 。
(4) 淨色(pasadarupa)是五種個別存在于五根的色法,應分辨淨色與支持它們的器官。世俗所稱的眼在阿毘達摩論裏是各種不同色法的組合。眼淨色是其中之一,它是位于視網膜裏的淨色,對光與顔色敏感,作爲眼識的依處色與門。耳淨色在耳洞裏,對聲音敏感,及作爲耳識的依處色與門。《阿毗達摩概要精解》,頁234 。
(5) 呼吸是屬于心生色法,是入出息心生聲九法聚,或入出息心生聲色輕快性十二法聚。參閱《智慧之光》,頁103 。
(6) 安般念配合身、受、心、法四個念處有十六步驟的完整修法;開始時正念于呼吸,接著正念在各種感受、心境上,然後正念在無常、苦、無我的法印上,最後正念在舍離上;此是由止至觀的完整修學曆程。南北傳阿含藏中有五部經典提到十六步驟:即《相應部10 .安般念相應》(1.ekadhammo,10.kimbila)、《安般念經》(M.118)、《教誡羅羅大經》(M.62)、《雜.第803 經》,(《大正藏》冊2,頁206 上)、《雜.第810 經》,《大正藏》冊2 , 頁208 上。參閱佛使尊者著,鄭振煌譯《觀呼吸》(臺北:慧炬,民89)、《清淨道論》,頁268~292 、釋自倓,〈觀息法初探——以北傳阿含和南傳四部尼柯耶爲主〉(畢業報告,香光尼衆佛學院,民86 年)。
(7) 指十六步驟的前四個,有兩種說法:(一)長息、短息、全息、微息(寂靜息);(二)出入息、長短息、全息、微息(寂靜息)。參見前注。
(8) 森林、樹下或空閑處:顯示培育正念的適當處所。對于初學者而言,處于甯靜的環境中,心較容易收攝。《中》「禅以聲爲刺」(《大正藏》冊1 , 頁560 下)對禅修者來說,聲音好比尖刺一樣,一針針刺入心中,令人無法專心致意,如針刺入氣球,隨即消氣一般。
(9) 正念而出息,正念而入息:“So sato va assasati, sato passasati.”對“assasati” 與“passasati” 的解釋有兩種(說法相反)一說:“assasati” to breathe out, to exhale ;出息、呼氣。“passasati” to breathe in, to inhale.;入息、吸氣。二說:“assasati” 入息、吸氣;”passasati” 出息、呼氣。漢譯《雜》、《中》、《增壹》、《修行地道經》、《清淨道論》采第一說先出再入(出入息);《解脫道論》、《達磨多羅禅經》、《大毘婆沙論》、《俱舍論》采第二說先入再出(入出息)。本書采第一說先出再入。心平常習慣在五欲愛樂的情境中,呼吸對對它來說太枯燥了,容易散亂掉舉,必須不斷將心引導回來,覺知呼吸的出入,培養專注呼吸的新習慣。PED, p.90b 、447b 。《雲井》p.149b, p.612a。
(10) 禅相(nimitta):即修習禅定時心專注的對象,可以是影像或概念。安般念的禅相從呼吸而來,唯有深度專注的心,才能産生禅相。禅相有叁種:即遍作相(parikamma-nimitta)、取相(uggaha-nimitta)、似相(patibhaga-nimitta)。參閱《正念之道》,頁9 、13 。
(11) 禅那(jhana):即心完全專一的狀態。使心與心所平等、平正、不散亂地安住于單一對象中;此時的心是甯靜、透明、已培育、無邪惡、柔順、堪能、堅定、沈著不動的,具有強盛的生命力。禅那通常包括四色界禅及四無色界禅。參閱《正念之道》,頁16 。
(12) 觀呼吸的自相、共相是屬于觀禅的修習,此時是修止禅,只是注意呼吸的本身,即呼吸的整體概念,不是分析組合成份及特性。
(13)《小空經》用地點來說明修行的過程,例如經中舉譬喻說:一個修行者在阿蘭若修行,除了阿蘭若以外,其他都不存在,都是空,阿蘭若沒有馬、牛,除了阿蘭若以外其余都是空。同樣的道理,修行者以地遍爲所緣,除了地遍之外,其余都是空;以空遍爲所緣時,除了空遍以外,其余都是空;以識遍爲所緣時,只有識遍的存在,其余都是空;到達滅受想定,能觀與所觀融合在一起,無有障礙。《大正藏》冊1 , 頁736 下。
(14) 業處(kammatthana)字義爲工作的處所,即修行者修行以培育特殊成就的工作處所;即指修行的法門,有時也用來指修行時所專注的對象。參閱《如實知見》,頁8 。
(15) 參閱《清淨道論》,頁273~274 、Pt.I,p.177 。
(16) 參閱《清淨道論》,頁286 。
(17)《清淨道論》,頁281 。
(18)《雜.第568 經》:「入息、出息名爲身行…出入息是身法,屬于身,依身轉,是故出入息名爲身行」(《大正藏》冊2 , 頁150 上)。因此,「身行」除了與口、意並稱叁業,而泛指與身體有關的行爲造作外,經典中也特稱「出入息」爲「身行」。
(19) 呼吸是心生色聚,由于風界的推動作用,使身體産生膨脹收縮的動感。若呼吸越細長,心越平靜,身體也會平靜。
(20) 參閱《清淨道論》,頁278~287 。
(21) 尋( vitakka)是把心投入或令它朝向目標的心所。伺(vicara)是保持心繼續專注于目標。尋伺的作用強,心可長時間安住于目標,達到禅那。參閱《阿毘達摩概要精解》,頁38 。
(22) 近行定(upacara-samadhi):指接近禅那或安止的定。近行定階段禅支(禅那的構成因素)未完全發達,有分心仍會生起,修行者可能會落入有分。參閱《如實知見》,頁16 。
(23) 安止定(appana-samadhi):意指心與相應名法深深投入于所緣並安止于其中。包括一切屬于色界、無色界與出世間的禅那定。參閱《正念之道》,頁434 。
(24) 心所依處(hadaya-vatthu):是提供意界和意識界依止或支持的色法,位于心髒裏心室的血,受四大所支助及由命根色所維持。參閱《正念之道》,頁424 。
(25) 有分心(bhavaggacitta):即生命相續流,保持在一世當中,從投生至死亡間的生命流不中斷。當認知所緣的心路過程不生起時,每一剎那都是有分心在生滅相續。參閱《正念之道》,頁428 。
(26) 禅支:初禅有尋、伺、喜、樂、一境性五禅支,個別分開來說稱爲禅支,整體合起來則稱爲禅那。二禅有喜、樂、一境性叁禅支,叁禅有樂、一境性二禅支,四禅具舍及一境性。剛開始修習禅那時,應練習長時間進入禅那,而不應花太多時間辨識禅支。參閱《如實知見》,頁22 。
(27) 每一禅定都要練習五種自在:1.轉向自在,自在轉向出定、轉向辨識諸禅支。2.入定自在:能夠在任何想入定的時刻入定。3.住定自在:能隨自己的意願住定多久。4.出定自在:能在預定的時間出定。5.省察自在:能辨識諸禅支。參閱《清淨道論》,頁153、《如實知見》頁22。
(28) 四禅是定法的根本,佛是依四禅而成正覺,也是從四禅出而後入涅槃。比丘們依四禅得漏盡、解脫,是經中常見的。也就是先修止至四禅,再觀名色法而契入叁法印,得漏盡解脫。參閱印順,《空之探究》(臺北市:正聞出版社,民81 年)頁13 。
(29) 特別提到四食中的段食,是因爲衆生要靠食物、呼吸、飲料才能生存,有段食才有色法。
(30) 緣起主要觀過去、現在、未來五蘊的因、緣、果關系。即觀前世業力與今世果報五蘊的因果關系,今世業力與未來五蘊之因果關系。參閱《正念之道》,頁111 。
(31) 行法的生滅有兩種:(一)因緣生滅(paccayato udayabbaya)又分爲因緣生與因緣滅。由于因緣生起,所以五取蘊生起,是因緣生。由于因緣完全壞滅,所以五蘊完全壞滅。(二)剎那生滅(khanato udayab…
《禅修開示 身念處 七、總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