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baya),行法才生即滅。這兩種生滅都必須觀照。參閱《正念之道》,頁109 。
(32) 怖畏智(bhaya-n ana):意指觀察過去諸行已滅,現在諸行正滅,未來諸行也將如是滅去,對一切行法的壞滅起大怖畏。關于觀智意義參閱《清淨道論》,頁666~674 。
(33) 過患隨觀智(Adinava-nana):即見世間一切處充滿危險與過患,無有避難處。
(34) 厭離智(nibbidA-nana):由于怖畏與過患心生厭離,不喜一切諸行。
(35) 欲解脫智(mubcitukamyata-nana):不再執著世間,唯願解脫出離。
(36) 審察隨觀智(paTisavkha-nana):欲求解脫,爲使解脫力幹淨利落,再度審察叁相。
(37) 在較高層次的觀禅階段(如壞滅隨觀智)時,修行者必須(一)不斷觀照名色法的叁相(二)觀照知(nata)與智(nana)二者。
知是指名、色法及其生起因緣;智是觀名、色法的智慧。修行者以智慧觀名、色法,有時也要反觀觀名色、法的智,並觀它們爲無常、苦、無我。參閱《智慧之光》,頁511 。
(38) 金剛定(vajiropama-samadhi):又作金剛叁昧、金剛喻定。此定其體堅固,其用銳利,可摧毀一切煩惱。爲叁乘學人之末後心,即于修行將完成階段,所起斷除最後煩惱之定。參閱《佛光》「金剛喻定」,頁3560 。
(39)《瑜伽師地論》卷33 ,《大正藏》冊30 ,頁465 下。
(40)《瑜伽師地論》卷26 ,《大正藏》冊30 ,頁427 上。
(41) S.47.8 ,《雜.第616 經》,《大正藏》冊2 , 頁172 中。
(42) S.47.40 ,《雜.第623 經》,《大正藏》冊2 , 頁174 中。
(43) 內身:身包括色身與名身。內身是指自己的身體。身體是由一群群的色聚與名聚所組成,不斷的生滅變化,無有實體。衆生爲密集概念所蒙蔽,生起執取貪著,輪回生死。禅修者依法修習,破除密集,看清真相,舍離貪欲與憂惱,身心自在。參閱《正念之道》,頁107 。
(44) 外身:觀照外在他人的身體。我們不只對自身有貪愛、執取與憂惱,對他人的身也有貪愛、執取與憂惱,必須也觀照外在之身。以觀智照見外在的身,他們是名色法的組合,才生即滅,所以是無常;他們一直受到生滅的逼迫,故是苦;他們之中沒有永遠不變的自我存在,因此是無我的。外身只是名色相續,沒有人、衆生的存在,如此觀照能去除貪愛、執取與憂惱。
(45) 內外身:不斷的重複觀照內外身。在此階段可依四步驟進行:(一)觀照內在與外在的色法(二)觀照內在與外在的名法(叁)觀照內在與外在的名色法。(四)觀照內名色法只是名色不斷相續,沒有人、我、衆生的存在。若能不斷的重複觀照,智能成熟,可證得第一種觀智名色差別智。參閱《正念之道》,頁108 。
(46)《清淨道論》:「但觀于內是不會有道的出起的,亦應觀于外,所以他亦觀他人的諸蘊及非執的(與身心無關的)諸行爲無常、苦、無我」(頁682)。只觀自己的五蘊,最高可證「至出起」之前的審察隨觀智,無法證得更高的觀智。若要完全開展觀智,除觀察自己的五蘊外,也要觀察外在的五蘊。觀內、觀外、內外交替觀察五蘊,以令觀智開展成熟。
(47) 有身(atthi kaya):是指經觀內外、生滅後,觀智強而有力,清楚的體驗「身體」的本質。「身體」只是名色法的積聚,不斷生滅變化。參閱《正念之道》,頁115 。
(48) 當名色生起時,我們被外表的整體概念所蒙蔽,故有密集的概念産生。若能以智慧分析至基本成份,會發現是因緣條件組合而成,不斷生滅變化,無有實體可尋。色法有叁種密集(前面叁種),名法有四種密集。參閱《智慧之光》,頁86 、130 。
(49) 名色的最基本成份,稱爲究竟名色法。每一色聚至少有地、水、火、風、色、香、味、食素八種色法,稱爲八不離色;有些色聚會有根、性根、淨色等,至多爲十種(究竟色法)。名法根據心的定法(citta niyama)生起,在每一心識剎那中,它們出現一組的心與心所,此種組合稱爲相應法(sampayutta dhamma),也稱爲名聚(nama kalapa)。每一心識剎那中至少有八個名法(究竟名法),若能辨識每一心識剎那的名法,即破除了名組合密集,見到究竟名法。參閱《智慧之光》,頁84 、131 。
(50) 參閱《智慧之光》,頁131 。
(51) MSV, p.766 。
(52) 聖道智:即初道智、二道智、叁道智、四道智。初道智就是須陀洹道智,此智以涅槃爲所緣,斷叁結(我見、戒禁取、疑)。二道智
即斯陀含道智,此智薄貪欲與瞋恚。叁道智即阿那含道智,斷貪欲與瞋恚,滅盡五下分結(身見、戒禁取、疑、貪、瞋)。四道智就是阿羅漢智,滅盡煩惱賊。參閱《清淨道論》,頁693~698 。
(53) 聖果智:即初果智、二果智、叁果智、四果智。初道智所證得果即是初果智,證此果者最多七番人天往返,必然滅盡諸苦。二道智,無間證得二果智,一往人天滅盡諸苦。叁道智,無間證得叁果智,于彼化生之處般涅槃,不複還來。四道智無間證得四果智,滅盡煩惱,證入不生不滅之涅槃。參閱《清淨道論》,頁693~698 。
(54) 色法生起之源有四:業生、心生、時節(熱能)與食(營養)。心生色聚是由心産生的色聚;從結生後的第一個有分心的生時開始,心生色聚就生起。參閱《阿毗達摩概要精解》,頁244 。
(55) 帶動色法:即主要色法;色法在當處生滅,並沒有從一處移至另一處,只是相續不斷的在新的地方生起主要色法--身表九法聚,其中以風界的力量最強。參閱《正念之道》,頁119 。
(56) Sandhaka Sutta(M.76)。
(57) Dh.147 。參閱《法句經故事集》,頁289 。
(58)《大正藏》冊2 , 頁546 下。
(59) 根據阿毘達摩色法生起之源有四種:業、心、時節與食。業生色:從結生的生時小剎那開始,在每一心識剎那裏的生、住、滅叁小剎那裏,業都産生色法,直到死亡心之前的十七個心爲止。心生色:從結生之後的第一個有分心的生時開始,心生色開始生起。名法在生時最強,只有在生時才能産生色法。時節生色:從結生心的住時開始,業生色聚裏的火界即能産生時節生色。食生色:食物吞下後,在消化之火的幫助下,達到住時,色聚的食素能産生食生色。參閱《阿毗達摩概要精解》,頁244 。
(60) 作意(manasikara):心所之一,作用是令心轉向目標;通過它,目標得以呈現于心。
(61) 五根門的所緣分別爲四:極大、大、微細、極微細。「大」(maha)及「微細」(paritta)並不是指所緣的體積,而是指所緣給心的撞擊力。對于呈現于意門的清晰與不清晰所緣的分別亦依據相同原則。《阿毗達摩概要精解》,頁142 。
(62) 參閱《阿毗達摩概要精解》,頁11 、27 。
(63) 結生心(paTisandhicitta):在投生的剎那出現的心,它將新一生與前世連接起來,在一世裏只出現在投生的那一剎那。參閱《阿毗達摩概要精解》,頁108 。
(64) 參閱《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第八章:二十四緣,頁301~319
(65) 所緣緣:即此緣的緣法是所緣,它使緣生法取它爲目標而生起。
(66) 依止緣:此緣法是作爲緣生法的支助或依處而導致後者生起。
(67) 親依止緣:即是使緣生法極度依靠它生起,以完成識知作用的緣。
(68) 無間緣:前一個名法滅盡,下一個名法即刻生起,沒有任何名法可以插入它們之間。
(69) 不淨觀依《大念處經》所列,計有叁十一種不淨,然而在其他經論如《無礙解道》、《清淨道論》裏,加上「腦」(mattha-lugga)成叁十二種不淨,或稱之爲「叁十二身分」。
(70)《雜阿含》卷四十叁(T2, 311a列:發、毛、爪、齒、塵垢、流、皮、肉、白骨、筋、脈、心、肝、肺、脾、腎、腸、肚、生髒、熟髒、胞、淚、汗、涕、沫、肪、脂、髓、痰、、膿、血、腦、汁、屎、溺等叁十六物。
(71) 即七種把持善巧:1.以語2.以意3.以色4.以形5.以方位6.以處所7.以界限。參閱《清淨道論》,頁245 。
(72) 十種作意善巧:1.以次第2.以不過急3.以不太緩4.比除散亂5.以假名超越6.以次第撤去7.以安止8.增上心9.清涼10.覺支善巧。參閱《清淨道論》,頁249-251 。
(73) 定相作意、策勵相作意、舍相作意。參閱《清淨道論》,頁250 。
(74) 即六法,即知當抑製心、策勵心、喜悅心、放舍心、傾心于勝、樂于涅槃。參閱《清淨道論》,頁251 。
(75) M.28 Maha-hatthipadopama Sutta ;相當于北傳《中.第30 象迹喻經》,《大正藏》冊1 , 頁464 中。
(76) M.62 Maha-Rahulovada Sutta 。
(77) M.140 Dhatu-Vibhanga Sutta ;相當于北傳《中.第162 分別六界經》,《大正藏》冊1 , 頁690 上。
(78) M.119 Kaya Gatasati Sutta ;相當于北傳《中.第81 念身經》, 《大正藏》冊1 , 頁554 下。
(79) 四十四種色法:即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心生八法聚、時節生八法聚、食生八法聚。參閱《阿毘達摩概要精解》,頁229~254 。
(80) 參閱《清淨道論》,頁181 。
《禅修開示 身念處 七、總結》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