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修开示 身念处 七、总结▪P2

  ..续本文上一页baya),行法才生即灭。这两种生灭都必须观照。参阅《正念之道》,页109 。

  (32) 怖畏智(bhaya-n ana):意指观察过去诸行已灭,现在诸行正灭,未来诸行也将如是灭去,对一切行法的坏灭起大怖畏。关于观智意义参阅《清净道论》,页666~674 。

  (33) 过患随观智(Adinava-nana):即见世间一切处充满危险与过患,无有避难处。

  (34) 厌离智(nibbidA-nana):由于怖畏与过患心生厌离,不喜一切诸行。

  (35) 欲解脱智(mubcitukamyata-nana):不再执着世间,唯愿解脱出离。

  (36) 审察随观智(paTisavkha-nana):欲求解脱,为使解脱力干净利落,再度审察三相。

  (37) 在较高层次的观禅阶段(如坏灭随观智)时,修行者必须(一)不断观照名色法的三相(二)观照知(nata)与智(nana)二者。

  知是指名、色法及其生起因缘;智是观名、色法的智慧。修行者以智慧观名、色法,有时也要反观观名色、法的智,并观它们为无常、苦、无我。参阅《智慧之光》,页511 。

  (38) 金刚定(vajiropama-samadhi):又作金刚三昧、金刚喻定。此定其体坚固,其用锐利,可摧毁一切烦恼。为三乘学人之末后心,即于修行将完成阶段,所起断除最后烦恼之定。参阅《佛光》「金刚喻定」,页3560 。

  (39)《瑜伽师地论》卷33 ,《大正藏》册30 ,页465 下。

  (40)《瑜伽师地论》卷26 ,《大正藏》册30 ,页427 上。

  (41) S.47.8 ,《杂.第616 经》,《大正藏》册2 , 页172 中。

  (42) S.47.40 ,《杂.第623 经》,《大正藏》册2 , 页174 中。

  (43) 内身:身包括色身与名身。内身是指自己的身体。身体是由一群群的色聚与名聚所组成,不断的生灭变化,无有实体。众生为密集概念所蒙蔽,生起执取贪着,轮回生死。禅修者依法修习,破除密集,看清真相,舍离贪欲与忧恼,身心自在。参阅《正念之道》,页107 。

  (44) 外身:观照外在他人的身体。我们不只对自身有贪爱、执取与忧恼,对他人的身也有贪爱、执取与忧恼,必须也观照外在之身。以观智照见外在的身,他们是名色法的组合,才生即灭,所以是无常;他们一直受到生灭的逼迫,故是苦;他们之中没有永远不变的自我存在,因此是无我的。外身只是名色相续,没有人、众生的存在,如此观照能去除贪爱、执取与忧恼。

  (45) 内外身:不断的重复观照内外身。在此阶段可依四步骤进行:(一)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色法(二)观照内在与外在的名法(三)观照内在与外在的名色法。(四)观照内名色法只是名色不断相续,没有人、我、众生的存在。若能不断的重复观照,智能成熟,可证得第一种观智名色差别智。参阅《正念之道》,页108 。

  (46)《清净道论》:「但观于内是不会有道的出起的,亦应观于外,所以他亦观他人的诸蕴及非执的(与身心无关的)诸行为无常、苦、无我」(页682)。只观自己的五蕴,最高可证「至出起」之前的审察随观智,无法证得更高的观智。若要完全开展观智,除观察自己的五蕴外,也要观察外在的五蕴。观内、观外、内外交替观察五蕴,以令观智开展成熟。

  (47) 有身(atthi kaya):是指经观内外、生灭后,观智强而有力,清楚的体验「身体」的本质。「身体」只是名色法的积聚,不断生灭变化。参阅《正念之道》,页115 。

  (48) 当名色生起时,我们被外表的整体概念所蒙蔽,故有密集的概念产生。若能以智慧分析至基本成份,会发现是因缘条件组合而成,不断生灭变化,无有实体可寻。色法有三种密集(前面三种),名法有四种密集。参阅《智慧之光》,页86 、130 。

  (49) 名色的最基本成份,称为究竟名色法。每一色聚至少有地、水、火、风、色、香、味、食素八种色法,称为八不离色;有些色聚会有根、性根、净色等,至多为十种(究竟色法)。名法根据心的定法(citta niyama)生起,在每一心识剎那中,它们出现一组的心与心所,此种组合称为相应法(sampayutta dhamma),也称为名聚(nama kalapa)。每一心识剎那中至少有八个名法(究竟名法),若能辨识每一心识剎那的名法,即破除了名组合密集,见到究竟名法。参阅《智慧之光》,页84 、131 。

  (50) 参阅《智慧之光》,页131 。

  (51) MSV, p.766 。

  (52) 圣道智:即初道智、二道智、三道智、四道智。初道智就是须陀洹道智,此智以涅槃为所缘,断三结(我见、戒禁取、疑)。二道智

  即斯陀含道智,此智薄贪欲与瞋恚。三道智即阿那含道智,断贪欲与瞋恚,灭尽五下分结(身见、戒禁取、疑、贪、瞋)。四道智就是阿罗汉智,灭尽烦恼贼。参阅《清净道论》,页693~698 。

  (53) 圣果智:即初果智、二果智、三果智、四果智。初道智所证得果即是初果智,证此果者最多七番人天往返,必然灭尽诸苦。二道智,无间证得二果智,一往人天灭尽诸苦。三道智,无间证得三果智,于彼化生之处般涅槃,不复还来。四道智无间证得四果智,灭尽烦恼,证入不生不灭之涅槃。参阅《清净道论》,页693~698 。

  (54) 色法生起之源有四:业生、心生、时节(热能)与食(营养)。心生色聚是由心产生的色聚;从结生后的第一个有分心的生时开始,心生色聚就生起。参阅《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页244 。

  (55) 带动色法:即主要色法;色法在当处生灭,并没有从一处移至另一处,只是相续不断的在新的地方生起主要色法--身表九法聚,其中以风界的力量最强。参阅《正念之道》,页119 。

  (56) Sandhaka Sutta(M.76)。

  (57) Dh.147 。参阅《法句经故事集》,页289 。

  (58)《大正藏》册2 , 页546 下。

  (59) 根据阿毘达摩色法生起之源有四种:业、心、时节与食。业生色:从结生的生时小剎那开始,在每一心识剎那里的生、住、灭三小剎那里,业都产生色法,直到死亡心之前的十七个心为止。心生色:从结生之后的第一个有分心的生时开始,心生色开始生起。名法在生时最强,只有在生时才能产生色法。时节生色:从结生心的住时开始,业生色聚里的火界即能产生时节生色。食生色:食物吞下后,在消化之火的帮助下,达到住时,色聚的食素能产生食生色。参阅《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页244 。

  (60) 作意(manasikara):心所之一,作用是令心转向目标;通过它,目标得以呈现于心。

  (61) 五根门的所缘分别为四:极大、大、微细、极微细。「大」(maha)及「微细」(paritta)并不是指所缘的体积,而是指所缘给心的撞击力。对于呈现于意门的清晰与不清晰所缘的分别亦依据相同原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页142 。

  (62) 参阅《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页11 、27 。

  (63) 结生心(paTisandhicitta):在投生的剎那出现的心,它将新一生与前世连接起来,在一世里只出现在投生的那一剎那。参阅《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页108 。

  (64) 参阅《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八章:二十四缘,页301~319

  (65) 所缘缘:即此缘的缘法是所缘,它使缘生法取它为目标而生起。

  (66) 依止缘:此缘法是作为缘生法的支助或依处而导致后者生起。

  (67) 亲依止缘:即是使缘生法极度依靠它生起,以完成识知作用的缘。

  (68) 无间缘:前一个名法灭尽,下一个名法即刻生起,没有任何名法可以插入它们之间。

  (69) 不净观依《大念处经》所列,计有三十一种不净,然而在其他经论如《无碍解道》、《清净道论》里,加上「脑」(mattha-lugga)成三十二种不净,或称之为「三十二身分」。

  (70)《杂阿含》卷四十三(T2, 311a列:发、毛、爪、齿、尘垢、流、皮、肉、白骨、筋、脉、心、肝、肺、脾、肾、肠、肚、生脏、熟脏、胞、泪、汗、涕、沫、肪、脂、髓、痰、、脓、血、脑、汁、屎、溺等三十六物。

  (71) 即七种把持善巧:1.以语2.以意3.以色4.以形5.以方位6.以处所7.以界限。参阅《清净道论》,页245 。

  (72) 十种作意善巧:1.以次第2.以不过急3.以不太缓4.比除散乱5.以假名超越6.以次第撤去7.以安止8.增上心9.清凉10.觉支善巧。参阅《清净道论》,页249-251 。

  (73) 定相作意、策励相作意、舍相作意。参阅《清净道论》,页250 。

  (74) 即六法,即知当抑制心、策励心、喜悦心、放舍心、倾心于胜、乐于涅槃。参阅《清净道论》,页251 。

  (75) M.28 Maha-hatthipadopama Sutta ;相当于北传《中.第30 象迹喻经》,《大正藏》册1 , 页464 中。

  (76) M.62 Maha-Rahulovada Sutta 。

  (77) M.140 Dhatu-Vibhanga Sutta ;相当于北传《中.第162 分别六界经》,《大正藏》册1 , 页690 上。

  (78) M.119 Kaya Gatasati Sutta ;相当于北传《中.第81 念身经》, 《大正藏》册1 , 页554 下。

  (79) 四十四种色法:即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心生八法聚、时节生八法聚、食生八法聚。参阅《阿毘达摩概要精解》,页229~254 。

  (80) 参阅《清净道论》,页181 。

  

《禅修开示 身念处 七、总结》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