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亦能舍離世間的憂惱而達到解脫。
《雜阿含經》以頂戴油缽的譬喻,說明修行者應正念正知而住42。修習安般念的業處,就如一個頂戴滿缽油的人,無視于美女在旁。有一個年輕人,去一個城市看熱鬧,那裏正好有美麗的姑娘表演唱歌、跳舞。國王抓住了這個年輕人,讓他頂著油缽,從群衆與美女身旁繞行而過,後面跟著一個劊子手,倘若灑出一滴油,就砍他的頭。那個年青人喜歡看好色,但爲了保命,因此很專心走每一步,全神貫注保持平衡,繞了一圈,他無視于美人的表演與喧鬧的群衆,油缽安然無樣。
同樣的,修行者修習四念處,修練佛陀所安排的解脫課程,就應如此:專注業處,不管其他。
l5.隨觀內外、生滅
最後的部分,是簡要的修觀說明。
如是,比丘安住于身,觀照內身;安住于身,觀照外身;安住于身,觀照內外身。
在四念處的每一項修法裏,都說到內43 、外44、內外45叁種不同所緣的觀察。若要成就觀,不但要很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名、色相續,名與色不斷生滅變化,也要觀別人的名、色相續,名與色不斷生滅變化,若只能觀自己的名色的相續,不能觀別人的名色的相續,不能成就觀,無法證悟涅槃46。所以要持續地觀內、觀外、觀內外,今觀智成熟。
在修觀的過程,還要分別叁種身:色身、名身、安般念身。什麼是色身?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清楚的觀照分別它們。什麼名身?指心與心所,要清楚分別所有的名法。什麼安般念身?呼吸時所呈現的色法。在長的呼吸,還是在短的呼吸裏,觀真實法,觀叁種身。
安住于身,隨觀生法;安住于身,隨觀滅法;安住于身,隨觀生滅法。生滅的觀察是修習四念處每個方法時,都必須觀察的,唯有生滅過程的觀察,才是導向解脫的要素。若想修觀,首先要完全了解安般念的經驗,依照名色的道理去體驗,觀察叁種身,這樣觀名色,才能觀生、觀滅,觀生滅。若不管名、色,不觀真實法,就不能夠觀生、觀滅、觀生滅。若不能觀生、觀滅,觀生滅,就無法體驗無常、苦、無我叁相;若見不到叁相,就不能證悟不生不滅的涅槃,實現解脫。
生滅的觀察分爲兩方面,一是觀察因緣生滅,如觀察呼吸時,由于身體、鼻孔、心的生起,呼吸才能生起;若身體、鼻孔、心的因緣不具足,呼吸就不能生起。再者觀察剎那生滅,就法的本質來說,一切有爲法、名、色,皆一生起立即壞滅。就呼吸而言,于呼吸生起至壞滅的每一剎那,仔細地觀察整個過程的生滅現象。因此,清楚地觀察自己的身體,觀呼吸的名、色,呼吸的生滅因緣,觀察呼吸不斷生、滅的過程,觀察生滅,然後觀察壞滅,有時觀察自己,有時觀察別人,正知正念地觀察,了知法的真實相。
(五)修習成果
于是「有身47」之念現起,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
這是說明修習安般念的成果,也是共通于四念處的所有修法,每個方法在觀生滅後,就一再陳述修習的成果。不管修習那個法門,經過有系統的禅修練習後,修行者只看到積聚、生滅而已,除了名、色,沒有什麼真實的經驗。每個所見的有情,都只是五蘊的組合而已!並無真實存在男人、女人、衆生。
「唯有正念與覺照」意指完全進入念與慧的境界,由于念與慧修行者完全進入止與觀的境界。念的境界——建立自己在四念處的修行;慧的境界——建立自己在四聖谛。有四念處的基礎,四聖谛的智慧才能變得明顯。因此,四聖谛的智慧靠四念處的「念」。四念處「念」建立了,才能投入四聖谛;沒有建立四念處的「念」,我們無法投入四聖谛。若有這種念和智慧,能夠「無所依而住」,指不再依賴五蘊、世間,因爲已超越愛、見、無明,「不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世間除了名、色之外,並無任何真實存在。真實照見名、色之生滅無常,不執著任何名、色,體證無我,不再繼續輪回。
修行者觀照四界、五蘊,觀身體的真實法,解開了四種密集。衆生被四種密集概念所欺騙,不能了解無我的道理。
【四種密集】
若欲知見真實名、色法,體證無我,需破除四種密集(Ghana)48。
(一)相續密集(santati ghana):名、色是相續、不斷的過程。凡夫不了解名、色是相續、不斷的生滅的過程,生起顛倒見,以爲是一個「我」。清晰、各別的辨識名、色不斷生滅的過程,破除相續密集。
(二)組合密集(samuha ghana):名、色是由地、水、火、風很多不同元素所聚集,呼吸也是多個聚集所組合。若能以智慧知見色聚中每一究竟色的自相,觀每一心識剎那出現的名法,便能解開組合密集49。
(叁)作用密集(kicca ghana):每一色法都有它特別的功能、作用,沒有兩個色法有同樣的作用。同樣的,每一心識剎那生起的名法都有各自的作用。若能辨識名、色法每一種作用,便破除了作用密集。
(四)所緣密集(Arammana ghana):只有名法有所緣密集,若觀相續密集、組合密集、作用密集叁種密集,便無「我」、「衆生」的概念,便能解開所緣密集。在一個所緣中,觀究竟名、法,並以智慧照見究竟名、色法的無常、苦、無我;同時也反觀修觀名法(觀智)的無常、苦、無我。必須破除被觀照名法與修觀名法的相續、組合及作用密集,才能破除所緣密集50。
(六)安般念與四聖谛
我們可以依照注釋書的說明了解如何建立四聖谛的智慧51。
修安般念時,注意呼吸,同時注意呼吸的名色,名色是苦谛。了解這個呼吸是由于以前無明、愛、取、行、業的結果,這是集谛。由于有過去的無明、愛、取、行、業,才有今世五蘊;有今世五蘊,才有呼吸。若無過去的無明、愛、取、行、業,就無現在的五蘊、呼吸,此是集谛。若無呼吸,無無明、愛,便無苦與集二者,這是滅谛。引導我們走向滅的境界、因緣,是道谛,即是了知苦谛,舍棄集谛,以滅谛爲目標的道谛。在此也必須分辨世間的道谛與出世間的道谛;世間的道谛能了知世間的四聖谛,開展出世間的道谛,唯有出世間的道谛能夠導向解脫。出世間八聖道分與聖道智52、聖果智53同時生起,都以涅槃爲目標。正見是了知涅槃,正思惟將心投入在涅槃,正念對涅槃銘記不忘,正精進努力于了知涅槃,正定專注于涅槃,因爲聖道滅除了能造成邪語、邪業、邪命的煩惱,正語、正業、正命也同時存在。
如此精勤修練四聖谛之後,就能達到寂靜。此是致力于安般念修行者的解脫之道。
《禅修開示 身念處 一、安般念》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