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念處的核心——念
「念」(sati)一字在佛教聖典中常常出現,是佛法中幾個教義組合的一員。不論修習何種法門,都需要「念」,「念」貫穿整個修行曆程。什麼是「念」?依南傳阿毘達摩29的看法,「念」是普遍存在的美心所30,它的特相是念念分明,把心穩定在所緣(Arammana)31上,就像石塊沈入水中;作用是不忘失所緣;現起是守護心面對所緣的狀態;近因是強有力的「想」或四念處。因爲念有堅住于所緣、守護六根門的特質,所以經中以「守門人」來譬喻它。「念」必須不間斷的專注所緣,而且念茲在茲,不眷戀過去,也不攀緣未來,系念于當下。不論在何種情況下,所有其他的功德與四念處是分不開的,它們所依靠的緣是四念處的念。念,是善心的基礎。
正念是四聖谛中,導向滅苦之八正道的第七支。根據八正道的叁分法── 分成戒、定、慧叁組,正念、正定與正精進同屬于定組,有正念才能産生正定。正念是七覺支的第一支,亦是充分培育其他六個覺支的基礎。正念也是五根、五力的一員,除了本身的功能,也有督導其他四根平衡發展的作用,尤其是在信與慧、精進與定之間。正念是四念處的核心,有正念才可稱爲四念處的修行。
正念適用于所有的情況有時,我們的心過度掉舉,就不適合修精進覺支;若心太過昏沈,就不適合修輕安的覺支。而凡是善心的情況都是適合正念,它也可以使所有其他的功德不斷地增長。所以,四念處適合在一切的情況,適合所有的修行者,沒有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