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左搖右擺,不會吊臂,或者說也可以把手背在背後,也是這麼樣,背在背後,總之就是說,不要讓手這麼樣,不要讓手掉下來,而是說,手是這樣的話,我們的身心容易專注,容易收攝。然後再把你的心念放在一點。
有些禅修者說,如果我經行的時候可不可以注意腳步?還是可以的,我們要根據我們心的狀況來判斷那個時候應該把心放在哪裏。如果心念還是很粗的話,我們可以放在很粗的對象上。如果心念細的話,我們再放在心念細的對象上。腳步跟呼吸哪一樣粗?腳步粗還是呼吸粗?腳步粗。對,如果那個時候你的心比較散亂,或者說你的心比較粗,你就可以把你的心放在腳步上,然後知道腳步的走動或者說把你的心放在身體上也可以。
如果說那個時候你的心比較平靜,又或者說在兩坐之間,你中間出去經行,這個時候就應該把你的心繼續放在業處,放在這個地方——呼吸。但是,在經行的時候,我們不用專注呼吸,只是知道呼吸就可以,知道和專注存在著力度的問題,專注就是心很投入,但是知道,是你心知道在呼吸就可以了。也就是說,經行不要胡思亂想。經行只是你要知道呼吸,你也可以知道呼吸的進跟出,但你不用注意很微細,只是知道這裏有呼吸,然後慢慢地經行就可以。如果你習慣了經行,你就會體驗到,經行對禅坐很有幫助。因爲經行正好介乎于禅坐跟日常生活之間,你經行走好了,對你禅坐有幫助,對你日常生活的正念也有幫助。然後我們要習慣多點經行。那這個是經行的方法。
然後,在禅修營期間,我將會在適當的機會、適當的時間再繼續教大家其他的業處。例如教導佛隨念或者教導慈心的業處。但是,現在因爲今天是開營,所以我只是講一種業處,講入出息念業處。因爲入出息念業處很簡單,而且很好操作,所以我們現在大家只要沒有特殊的業處要求,大家就先修這種方法。然後,我再根據大家的進度或者說再有一些因緣當中,我再教其它的業處。
這個是我們禅修營期間要修行的方法,至于說有個別的禅修者要修行個別的業處,我們在禅修報告的時間,再具體決定。如果沒有具體的要求,我們就用入出息念。畢竟入出息念,我們要對入出息念有信心,因爲很多的人是依照這種方法而證得禅那的。而且這種方法,只要方法正確還是可以證得禅那的。這是對禅修方法的說明。
就說我們要知道,要修行一定要正確,對于我們大家來說,修行正確有叁要素,很必要的。
第一我們修行,要想問大家,到底爲什麼來修行?如果你是爲了名利來修行,你錯了。或者說你是爲了,好象尊者很有名氣,或者我想要尊者加持,你來錯了,你找錯了對象了。不要在我這裏求得什麼神,什麼神意,什麼加持,這些東西,我不搞這些東西。你如果是想來這裏求法,你想來斷煩惱,你就可以來這邊。我只是把在上座部佛教傳統裏面傳承的上座部的止觀禅修方法教給大家,我只是充當這樣的角色而已。所以大家來要抱著正確的動機來。爲什麼要來?大家爲什麼要來?想要證得神通,是不是?還要怎麼樣?到時回去跟同修們吹,我參加什麼禅修營,這裏的禅修營我也參加過,那裏的禅修營我也參加過,好像什麼都懂,是不是?爲什麼來?嗯?請回答爲什麼來?啊,對,如果是爲了斷煩惱來,那就沒有錯。我們修行最終的目標是爲了斷煩惱?因爲每一個人,每一個衆生都是爲煩惱所困,是不是?我們都在生死當中,爲了出離生死,我們就應該斷除煩惱。因爲煩惱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痛苦,所以如果是爲了滅苦,爲了斷煩惱來禅修,那麼我們可以說你的禅修的目標,你禅修的動機是正確的。如果你是因爲一些世俗的東西,爲了一些例如神通,爲了一些名利的東西來,那麼你的動機就不純了。甚至說,你修得的東西是對你是有害的,不是有利益的。我們修行要記得要放下,不要認爲要有所得。如果大家抱著正確的動機來,那麼我們可以說你來修行,你的修行有正確的目標。
第二,要有正確的方法。什麼是正確的方法呢?這種方法必須符合佛陀的教導,在叁藏裏面有記載,在叁藏裏面有教導,如果是這樣,那麼這種方法才是正確的,而不是某某大師創的,某某上師創的。如果是這麼樣的話,這種方法就有問題。如果大家修習入出息念的話,我們知道這種方法是佛陀教導的,是在《巴利叁藏》裏面記載的,那方法正確這是一點,同時還有我們修行不僅僅需要有正確的目標,正確的方法,還需要有正確的什麼?正確的態度、正確的心態。我們的心是用什麼樣的心來修行,修行的心態很重要。修行的心態的要點是什麼?就是不極端。不要走極端,對于禅修者來說,有哪些極端呢?
有四種極端。第一種就是過度的感性。過度的感性容易造成宗教狂熱,容易造成個人崇拜,這是一種極端。某某大師說的話一定是對的,這個是錯誤的,這個就是過度的感性。
第二種是過度的理性。過度的理性容易造成喜歡批評、喜歡批判。過度的感性你的心會失去分辨,過度的理性你的心不容易投入,不容易修行。你老是在外面去分辨這個是對,這個是錯。你的心一天都在是非當中,在是非對錯當中,這是一種極端。在修行上來說,過度的感性叫作信根過強,而慧根不足。過度的理性叫作慧根過強,而信根不足,這是修行的兩個極端。修行應該信根跟慧根要平衡,感性跟理性要達到平衡,平衡就是中道。在我們修行當中,感性跟理性的結合,那是最好的。對于修行,對于我們信佛、學佛,要有智慧,但是光有智慧沒有信心,也不行。
爲什麼上座部佛教、南傳佛教很注重智慧,但是只有智慧沒有慈悲也不行,是嗎?你知道爲什麼嗎?智慧是偏于哪一方面的?偏于理性的是不是?慈悲呢?偏什麼性?感性。唯有,如果只有智慧而沒有慈悲,這類人可能就象石頭一樣硬,象鐵一樣鐵石心腸,雖然他,他什麼東西都看的很清楚,但是他沒有一點同情心,這個也不行,如果只有慈悲,沒有智慧呢,會怎麼樣?誤事,好心做壞事。所以修行感性跟理性要達到結合,要圓滿,唯有這麼樣我們修行才能夠有進步。
在具體的做當中,在具體的實踐當中,就是如果是我們修習入出息念,感性跟理性的關系就是,你對呼吸,你很明確地、很清楚地知道,這個是慧。而你用感情投入到你的呼吸去,甚至我們可以說,你喜歡呼吸,去愛呼吸,這是感性。如果你只是知道,但是你對呼吸,沒有一點感情,或者即使你感覺到你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呼吸。但是你都是用些理論。噢,我要這樣去做,我要這樣去做,那你跟呼吸的關系就不會很強,因爲它只是靠一些你的理論或是你的某些觀念堆砌起來的你的心跟呼吸的關系。這樣的話,你的心跟呼吸很難融在一起。
在《清淨道論》裏面說過,在修行止業處,就是培育定力的階段,我們的信根強一點兒也是適合的。也就是說你多點用感情。在你感覺到你對呼吸,感覺無聊的時候,沒有興趣的時候,你就可以想:呼吸是我的生命,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自從我一出生,呱呱落地一直到我生命的最終,呼吸一直都默默地呵護著保護著我們的生命,你愛護呼吸就象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這樣的話你對呼吸才會有感情,要培養對呼吸的感情,對呼吸有興趣,去愛你的呼吸,這樣的話,你的心才能夠更加專注,你就不會一會兒去想其它的理論,噢,又去想一些其它的觀點,多點投入,用感情去投入到呼吸。用這種方法來平衡我們的信根跟慧根。
特別是那些讀越多書的人,文憑越學曆越高的人,或者說那些一天到晚都是處理一些公司的事情,那些領導階層,他們的心很理性,從不輕易動感性,特別是對咱們現代的人,都市的人,多用點感性是好的,因爲本身你的理性太強了,你應該加點感性。
當然如果是對那些本身有宗教狂熱傾向的,或者說容易搞個人崇拜的,這個時候需要的是理性,這個是因人而異的。這是兩個極端,以及解決這兩個極端的辦法。還有另外兩個極端,也是我們作爲修行人要解決的。第一,過度的精進;第二,過度的放逸。這是兩個極端。過度的放逸,也就是說松過頭了,心如果是處于平靜的狀態,太過平靜,平靜到沒有活力,心就容易沈滯,心容易沈滯,它就變得不動。這是一個極端。
還有另外一個極端,就是精進過頭。精進過頭會造成緊,會造成壓力。這是一個極端,所以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既不要變得讓自己懶懶洋洋,或者心動不動就很軟弱,沒有力,也不要讓自己的心造成很緊張。緊或者過度精進是一個極端,過度的平靜變成沒有活力,這是一個極端,如果遠離了這兩個極端,心處于中道。也就是要我們的心用的恰到好處,用力、力度恰到好處,這就是中道。
具體應該如何來操作呢?我想,對現在的人來說,大部分人容易造成緊張,也就是容易自我施壓。如果你抱著一種有所得,有所期待的心來禅修,往往你的心容易緊,你的心容易造成壓力。例如說,你想我要在這個禅修營期間,我要證得禅那!啊!我要證得什麼什麼東西,這樣的話,無形當中就給你自己施加壓力了。當你這樣想,你的心有所期待,那結果會造成什麼?會造成你的心會患得患失,如果你的心一旦患得患失,你的心就會變成很計較,你會變得很小氣。我們本來修行就應該要把心胸放大,要放開心,你反倒變得斤斤計較,稍微修行的好,你就得意忘形。稍微修行不好,就象喪家狗一樣,垂頭喪氣,你的心過度給你禅修的好壞所左右。這樣的話,我們可以說,在剛開始修行的時候,其實我們可以說幾乎沒有一個人一坐下來就可以入定的,很難找到這樣的人,除非佛陀再世,現在的人都必須要什麼,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我們都應該下功夫,而且現在很多的人的目的都差不多,我們輪回了那麼久,我們流轉了那麼久,…
《受戒及教授業處(2009年第一期寶峰禅寺止觀禅修營開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