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受戒及教授業處(2009年第一期寶峰禅寺止觀禅修營開營)▪P6

  ..續本文上一頁我們一直都在生死當中打滾那麼多年,那麼久了,現在一下子要讓我們的心平靜,那個是很難的,我們應該怎麼樣呢?我們應該要接受這個事實,如果你不接受,你的心就會排斥,你先接受自己愛打妄想這個現實,然後才好解決。你就根本沒必要給自己施加壓力,這個是心的本質嘛。我們現在之所以要來禅修,就是爲了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說把這個問題抛到一邊,去逃避它,去排斥它,去抗拒它。你就知道修行其實很重視就是調心,你的心調柔了,修行就能夠上去。而不是通過一些用硬的方法,用求的方法。用正確的方法,不是用求的方法,我們可以跟自己說,這妄想經常來,這顆心本來就是這麼樣,幸好現在我們有信佛,已經來這裏准備調伏它了,要調伏心了。等你這麼樣思維之後,你就再用我們曾經教過的方法,要麼就是專注業處,要麼就是用數息的方法,再把它調過來。同時不要去想,我在這個禅修營期間,我要怎麼怎麼樣,我要得到什麼,把這些期待都放到一邊去。須知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做母親的,在你的孩子長到十多歲的時候,很著急,很著急自己的孩子長不大,是不是?我看在座很多做母親的都是這麼樣,老是一天,天天看著孩子,天天都在罵他,爲什麼你不長高呢?我養你這麼多年了。但是,即使你想孩子養大,快點兒長大,他還是有他自己成長的速度,是不是?即使你想孩子他不要長高,他還是會長高,爲什麼?就是他自然的規律。我們種樹也是這樣,當我們把樹種下去,或者把一些禾苗種下去的時候,你的責任就是澆水,乃至適當的時候施肥而已。樹它有自己的生長規則,你根本沒必要在你的樹的旁邊架一個尺,然後今天長了這麼高,明天又長了這麼高,今天不會長,今天才長了這麼一點點,這樣的話,你的心會斤斤計較,你的心不會高興。

   禅修是一個很奇怪的事情,有時你越想它修的好,它越不行,反而有時候你不經意,它反而會越好。修行就是這樣,爲什麼呢?因爲在剛開始修行的時候,你的心還沒有得自在,我們不能夠說,我想要好,我想入定就入定。因爲我們現在心還會處于散亂,或者處于待調伏的狀態,等你的心調伏,你就能夠想讓它入定就入定,想讓它入慈心就入慈心,而想讓它修vipassana就修vipassana。但是現在不行啊,那應該怎麼辦?我們要接受這個事實,然後慢慢地去調伏它。調伏不好也要調,好的要培養。這個就是調心的規律。所以放下得失,只管做,只管修,付出足夠的精進,付出足夠的努力就是了。而對于禅修的境界,禅修的好壞,我們把它放到一邊去。我們要相信只要付出足夠的精進,修行就能夠有進步,這樣就可以了。然後我們所做的就是付出精進,不要去看效果,看效果的話,你的心就會很緊。我們知道,如果你覺得今天我修行的很好,這一座我坐的很好,你的心就很容易生貪。啊,今天我修行的不好,爲什麼我老是修行不好,老是我的心很多雜念,這個時候我們的心就會生什麼?生瞋。貪跟瞋是善心還是不善心?我們修行是爲了培育善心還是培育不善心?啊?我們修行要培育善業,佛陀已經教導我們,我們要:莫做一切惡,應當要圓滿諸善,要淨化自己的心,這是一切佛陀的教導。你現在來這裏,我要培育種種的不善,我要把善放到一邊,這個跟佛陀的教導是背道而馳的,是不是?或者說,我爲了得什麼境界,然後,我爲了得什麼成就來,首先你一來,你的心就有所得,你的心就有所貪,你的心就有所著,有所執,那你來這裏怎麼跟我們的修行的目標能夠達到相應呢?是不是?所以不要抱有一顆有所得的心來,要學習放下。放下了,得是自然的。如果能夠做得到這樣,你的心就能夠平靜。我們須知,用禅修的心,你是越能放得開,你的心越寬敞,同時,如果你的心越柔軟,這種心跟我們修行的心是相應的。我們修行的心不是用一種硬梆梆的心來修行,而是用一種柔和的心來修行,不要用一顆帶著雜染的,帶著汙染的,帶著不良動機的或者說不好的心態,或者說一顆造作的扭曲的心來修行,要用一顆純淨的、潔白的、光明的、清靜的心來修行。這麼樣我們修行的心才跟法會相應。心跟法會相應你就能夠體驗到法。法永遠就是這麼樣的,它等你來體驗的,因爲佛陀說過,法叫作ehipassiko ,ehi就是來吧,passiko就是看吧,ehipassiko你來看吧,佛陀的法就是等著你來體驗的。但是你用什麼樣的心來體驗法,那就看你個人了。

   只要你有正確的動機,正確的方法,正確的心態,你必定能夠體驗到法,問題就是你含著不良的動機或者你修錯了方法,或者說你的心態不正確,體驗到的法,你不能夠體驗到法的真面目。所以要學習佛陀說到的Sacittapariyodapanam,要淨化自己的內心,etam buddhana sasanam,這個是一切佛陀的教導。要抓到要點,我們就不會走彎路。這個是一個極端,要對另外一個極端,就是懶洋洋的,懶洋洋的極端,也就是說,這個特別是對那些老修行,那些老參們,他們修行到了也沒有剛出家那種出家的沖勁,而且呢,好像已經,真的似乎已置之以度外,其實這種不是智慧,這個叫什麼?這個叫麻木。麻木不是我們追求的境界啊。麻木是偏于愚癡那一邊,修行不能修出麻木出來。修行麻木出來,到時真的是眼睛一閉,可能是畜牲道或者是惡趣了。所以修行還是要有精進,只是不要過度就可以,適當的精進,中道的精進,那個,就是我們修行需要的,不要認爲說,既然要做到放下,放下就放到了很麻木了,什麼東西都不知道,人家說你,你現在這樣做,你造了很重的不善業,他認爲這個沒關系,這不是我們修行的目的,要求的目標。如果真的修行修到這麼樣的話,大家看到你,大家都會嚇跑了,修到這麼樣麻木不仁。

   修行要避免這四個極端,要記得:第一過度的感性;第二過度的理性,第叁過度的精進,第四麻木不仁,也是過度的心無活力。要避開這四個極端,行于中道。這四個極端其實是兩對,感性跟理性是一對,精進跟平靜是一對,過度的精進是偏于動,過度的平靜是偏于靜;過度的靜容易沈滯,過度的動容易興奮,容易躁動,容易煩亂;這個都是我們修行要避免的。如果你不能避免這些,我們始終都是恰到好處的心念來禅修。或者用一句話就是:讓我們的心平靜之後再精進。這就是動跟靜相宜了,讓我們的心在很好的選擇了禅修的目標,禅修的方法,禅修的心態之後,就一心的投入,這個就是感性跟理性之間的平衡。能夠做到這麼樣,你的修行就能夠有進步,你的修行對法就能夠有體驗。

   假如大家能夠,真正能夠在禅修過程中,實實在在去體會這些,我們要記得,修行要靠叁樣:正確的目標,正確的方法,還要正確的心態。這叁樣如果都是正確的話,那麼我們用功就很能夠得力,這是對禅修的教授業處,我們就講到這裏。

   具體的修習入出息念的業處的方法呢,在《修學指南》這裏面有更詳細地教說,所以大家應該認真地去看《修學指南》裏面的業處篇,這裏面就有講到,我們禅修應該注意的是哪些,要做到的又是哪些,要避免的是哪些,大家應該認真去看。那同時我在這裏再教幾個禅修的小常識。

   我們在禅修的時候,要注意幾樣。就是睡眠要保證,飲水,喝水也要保證,飲食,就是吃的東西要保證,不要過度饑餓,也不要吃的過飽。如果剛吃飽的時候最好是先休息一會,剛吃飽就禅坐的話,很容易昏沈。喝水也要足夠,不要喝太少水。但是有的禅修者就是說,我喝水了我經常要上廁所,有個技巧就是你可以在禅坐完了之後,在經行之前你先喝點水,然後再去經行,然後等要准備禅坐的時候先上個廁所,然後去禅坐。這樣的話,就可以保證你有足夠的飲水量,同時又不會因爲喝太多的水,經常在禅坐期間跑廁所,這是一個。

   還有另外就是在禅坐當中,因爲我們是偏靜太多,所以說適當的應該加點動,經行是一種動,同時,在我們剛開始下坐時候,可以先揉揉這個,然後再擴一下胸,伸展一下,先可以從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然後再扭扭腰,然後再搓搓腿。用這麼樣,這樣的話,使我們在禅坐當中,我們的身體是處于靜態的,然後在起來之前,我們先按摩一下身體,使我們的氣血先動一下,然後再起來。在禅坐之前也是可以先揉揉,揉揉手,揉揉臉,或者說如果室內有佛像的話,禮佛,禮佛其實也是一種運動。

   能做到這樣,就是在上座坐下去之前,跟要下座結尾要先做一些這些運動,來按摩。但要注意,就是因爲大家現在一起共修,即便是時間到了,可能還會有些人在繼續禅坐,所以不要這樣搓手啊,這樣搓手就會影響他人,我們是這麼樣的。就是一切都是在安靜當中,不發出聲音的當中進行,同時我們在每天會安排晨運的時間,在家人可以在小道中跑跑步或者做做體操,打打太極,這些,我們都鼓勵大家去做,這些適當的運動,當然不要打動作,打出嘿嘿聲,這樣會吵到別人。在我們教學樓後面還是有一段路,你只要不要超過那邊就可以,這邊還是會有一些安靜的地方。特別是早上,在用餐之前就是從五點半到六點,這段期間做適當的運動,因爲適當的運動可以讓我們盡量減少因爲禅坐帶來的腰酸,脖子緊,肩膀痛,我們都會做下這樣的運動,這就是動靜相宜,這些是禅修的小常識。如果在我們的禅修營期間,還有其他的問題,或者說還有其他的一些注意的事項,我們在禅修的時候,在禅修營期間我們再看機會、看因緣再跟大家講。

   今天我們的禅修開營就到這裏,從今天的午齋,我們就開始在這邊的齋堂裏邊用齋了。然後從下午開始,我們就按照正常的作息時間來進行作息,只不過今天因爲特殊,所以今天的最後一座,也就是從六點到七點半,這一坐我們取消,也就是在五點鍾之後經行,一直到六點半,我們在這邊上阿毗達摩課。

   好!我們今天所講的就到這裏,因爲現在大家剛剛受了戒,聽聞了佛法,我們在這裏再做一次回向,回向文我們可以打開書的最後這頁,回向文這篇:我們念下面那一段,那一篇回向。

  

   Idam me punnam, asavakkhayavaham hotu.

   Idam me silam, nibba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nnabhagam sabbasattanam bhajemi,

   Te sabbe me samam punnabhagam labhantu.

   願以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爲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回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adhu! Sadhu! Sadhu!

   薩度!薩度!薩度!

  

《受戒及教授業處(2009年第一期寶峰禅寺止觀禅修營開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