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受戒及教授业处(2009年第一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开营)▪P6

  ..续本文上一页我们一直都在生死当中打滚那么多年,那么久了,现在一下子要让我们的心平静,那个是很难的,我们应该怎么样呢?我们应该要接受这个事实,如果你不接受,你的心就会排斥,你先接受自己爱打妄想这个现实,然后才好解决。你就根本没必要给自己施加压力,这个是心的本质嘛。我们现在之所以要来禅修,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说把这个问题抛到一边,去逃避它,去排斥它,去抗拒它。你就知道修行其实很重视就是调心,你的心调柔了,修行就能够上去。而不是通过一些用硬的方法,用求的方法。用正确的方法,不是用求的方法,我们可以跟自己说,这妄想经常来,这颗心本来就是这么样,幸好现在我们有信佛,已经来这里准备调伏它了,要调伏心了。等你这么样思维之后,你就再用我们曾经教过的方法,要么就是专注业处,要么就是用数息的方法,再把它调过来。同时不要去想,我在这个禅修营期间,我要怎么怎么样,我要得到什么,把这些期待都放到一边去。须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做母亲的,在你的孩子长到十多岁的时候,很着急,很着急自己的孩子长不大,是不是?我看在座很多做母亲的都是这么样,老是一天,天天看着孩子,天天都在骂他,为什么你不长高呢?我养你这么多年了。但是,即使你想孩子养大,快点儿长大,他还是有他自己成长的速度,是不是?即使你想孩子他不要长高,他还是会长高,为什么?就是他自然的规律。我们种树也是这样,当我们把树种下去,或者把一些禾苗种下去的时候,你的责任就是浇水,乃至适当的时候施肥而已。树它有自己的生长规则,你根本没必要在你的树的旁边架一个尺,然后今天长了这么高,明天又长了这么高,今天不会长,今天才长了这么一点点,这样的话,你的心会斤斤计较,你的心不会高兴。

   禅修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有时你越想它修的好,它越不行,反而有时候你不经意,它反而会越好。修行就是这样,为什么呢?因为在刚开始修行的时候,你的心还没有得自在,我们不能够说,我想要好,我想入定就入定。因为我们现在心还会处于散乱,或者处于待调伏的状态,等你的心调伏,你就能够想让它入定就入定,想让它入慈心就入慈心,而想让它修vipassana就修vipassana。但是现在不行啊,那应该怎么办?我们要接受这个事实,然后慢慢地去调伏它。调伏不好也要调,好的要培养。这个就是调心的规律。所以放下得失,只管做,只管修,付出足够的精进,付出足够的努力就是了。而对于禅修的境界,禅修的好坏,我们把它放到一边去。我们要相信只要付出足够的精进,修行就能够有进步,这样就可以了。然后我们所做的就是付出精进,不要去看效果,看效果的话,你的心就会很紧。我们知道,如果你觉得今天我修行的很好,这一座我坐的很好,你的心就很容易生贪。啊,今天我修行的不好,为什么我老是修行不好,老是我的心很多杂念,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就会生什么?生瞋。贪跟瞋是善心还是不善心?我们修行是为了培育善心还是培育不善心?啊?我们修行要培育善业,佛陀已经教导我们,我们要:莫做一切恶,应当要圆满诸善,要净化自己的心,这是一切佛陀的教导。你现在来这里,我要培育种种的不善,我要把善放到一边,这个跟佛陀的教导是背道而驰的,是不是?或者说,我为了得什么境界,然后,我为了得什么成就来,首先你一来,你的心就有所得,你的心就有所贪,你的心就有所着,有所执,那你来这里怎么跟我们的修行的目标能够达到相应呢?是不是?所以不要抱有一颗有所得的心来,要学习放下。放下了,得是自然的。如果能够做得到这样,你的心就能够平静。我们须知,用禅修的心,你是越能放得开,你的心越宽敞,同时,如果你的心越柔软,这种心跟我们修行的心是相应的。我们修行的心不是用一种硬梆梆的心来修行,而是用一种柔和的心来修行,不要用一颗带着杂染的,带着污染的,带着不良动机的或者说不好的心态,或者说一颗造作的扭曲的心来修行,要用一颗纯净的、洁白的、光明的、清静的心来修行。这么样我们修行的心才跟法会相应。心跟法会相应你就能够体验到法。法永远就是这么样的,它等你来体验的,因为佛陀说过,法叫作ehipassiko ,ehi就是来吧,passiko就是看吧,ehipassiko你来看吧,佛陀的法就是等着你来体验的。但是你用什么样的心来体验法,那就看你个人了。

   只要你有正确的动机,正确的方法,正确的心态,你必定能够体验到法,问题就是你含着不良的动机或者你修错了方法,或者说你的心态不正确,体验到的法,你不能够体验到法的真面目。所以要学习佛陀说到的Sacittapariyodapanam,要净化自己的内心,etam buddhana sasanam,这个是一切佛陀的教导。要抓到要点,我们就不会走弯路。这个是一个极端,要对另外一个极端,就是懒洋洋的,懒洋洋的极端,也就是说,这个特别是对那些老修行,那些老参们,他们修行到了也没有刚出家那种出家的冲劲,而且呢,好像已经,真的似乎已置之以度外,其实这种不是智慧,这个叫什么?这个叫麻木。麻木不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啊。麻木是偏于愚痴那一边,修行不能修出麻木出来。修行麻木出来,到时真的是眼睛一闭,可能是畜牲道或者是恶趣了。所以修行还是要有精进,只是不要过度就可以,适当的精进,中道的精进,那个,就是我们修行需要的,不要认为说,既然要做到放下,放下就放到了很麻木了,什么东西都不知道,人家说你,你现在这样做,你造了很重的不善业,他认为这个没关系,这不是我们修行的目的,要求的目标。如果真的修行修到这么样的话,大家看到你,大家都会吓跑了,修到这么样麻木不仁。

   修行要避免这四个极端,要记得:第一过度的感性;第二过度的理性,第三过度的精进,第四麻木不仁,也是过度的心无活力。要避开这四个极端,行于中道。这四个极端其实是两对,感性跟理性是一对,精进跟平静是一对,过度的精进是偏于动,过度的平静是偏于静;过度的静容易沉滞,过度的动容易兴奋,容易躁动,容易烦乱;这个都是我们修行要避免的。如果你不能避免这些,我们始终都是恰到好处的心念来禅修。或者用一句话就是:让我们的心平静之后再精进。这就是动跟静相宜了,让我们的心在很好的选择了禅修的目标,禅修的方法,禅修的心态之后,就一心的投入,这个就是感性跟理性之间的平衡。能够做到这么样,你的修行就能够有进步,你的修行对法就能够有体验。

   假如大家能够,真正能够在禅修过程中,实实在在去体会这些,我们要记得,修行要靠三样:正确的目标,正确的方法,还要正确的心态。这三样如果都是正确的话,那么我们用功就很能够得力,这是对禅修的教授业处,我们就讲到这里。

   具体的修习入出息念的业处的方法呢,在《修学指南》这里面有更详细地教说,所以大家应该认真地去看《修学指南》里面的业处篇,这里面就有讲到,我们禅修应该注意的是哪些,要做到的又是哪些,要避免的是哪些,大家应该认真去看。那同时我在这里再教几个禅修的小常识。

   我们在禅修的时候,要注意几样。就是睡眠要保证,饮水,喝水也要保证,饮食,就是吃的东西要保证,不要过度饥饿,也不要吃的过饱。如果刚吃饱的时候最好是先休息一会,刚吃饱就禅坐的话,很容易昏沉。喝水也要足够,不要喝太少水。但是有的禅修者就是说,我喝水了我经常要上厕所,有个技巧就是你可以在禅坐完了之后,在经行之前你先喝点水,然后再去经行,然后等要准备禅坐的时候先上个厕所,然后去禅坐。这样的话,就可以保证你有足够的饮水量,同时又不会因为喝太多的水,经常在禅坐期间跑厕所,这是一个。

   还有另外就是在禅坐当中,因为我们是偏静太多,所以说适当的应该加点动,经行是一种动,同时,在我们刚开始下坐时候,可以先揉揉这个,然后再扩一下胸,伸展一下,先可以从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然后再扭扭腰,然后再搓搓腿。用这么样,这样的话,使我们在禅坐当中,我们的身体是处于静态的,然后在起来之前,我们先按摩一下身体,使我们的气血先动一下,然后再起来。在禅坐之前也是可以先揉揉,揉揉手,揉揉脸,或者说如果室内有佛像的话,礼佛,礼佛其实也是一种运动。

   能做到这样,就是在上座坐下去之前,跟要下座结尾要先做一些这些运动,来按摩。但要注意,就是因为大家现在一起共修,即便是时间到了,可能还会有些人在继续禅坐,所以不要这样搓手啊,这样搓手就会影响他人,我们是这么样的。就是一切都是在安静当中,不发出声音的当中进行,同时我们在每天会安排晨运的时间,在家人可以在小道中跑跑步或者做做体操,打打太极,这些,我们都鼓励大家去做,这些适当的运动,当然不要打动作,打出嘿嘿声,这样会吵到别人。在我们教学楼后面还是有一段路,你只要不要超过那边就可以,这边还是会有一些安静的地方。特别是早上,在用餐之前就是从五点半到六点,这段期间做适当的运动,因为适当的运动可以让我们尽量减少因为禅坐带来的腰酸,脖子紧,肩膀痛,我们都会做下这样的运动,这就是动静相宜,这些是禅修的小常识。如果在我们的禅修营期间,还有其他的问题,或者说还有其他的一些注意的事项,我们在禅修的时候,在禅修营期间我们再看机会、看因缘再跟大家讲。

   今天我们的禅修开营就到这里,从今天的午斋,我们就开始在这边的斋堂里边用斋了。然后从下午开始,我们就按照正常的作息时间来进行作息,只不过今天因为特殊,所以今天的最后一座,也就是从六点到七点半,这一坐我们取消,也就是在五点钟之后经行,一直到六点半,我们在这边上阿毗达摩课。

   好!我们今天所讲的就到这里,因为现在大家刚刚受了戒,听闻了佛法,我们在这里再做一次回向,回向文我们可以打开书的最后这页,回向文这篇:我们念下面那一段,那一篇回向。

  

   Idam me punnam, asavakkhayavaham hotu.

   Idam me silam, nibba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nnabhagam sabbasattanam bhajemi,

   Te sabbe me samam punnabhagam labhantu.

   愿以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adhu! Sadhu! Sadhu!

   萨度!萨度!萨度!

  

《受戒及教授业处(2009年第一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开营)》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