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应作慈爱经》之一
2008年4月7日 玛欣德尊者讲述
现在我们大家一起合掌来礼敬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各位禅修者、各位大德们:
晚上好。从今天晚上开始,我们将在这一期的禅修营,用4个晚上的时间,大家来共同学习一部经典。这部经典名字叫做(Karaõãyamettasutta.m)《应作慈爱经》。这部经典在上座部佛教的传统里是非常普及的,几乎每一位上座部佛教的比库乃至在家人都会背诵。这部经典可以用在任何场合,比如给在家居士祝福、有人来请求出家或者一般的节庆日,很多禅修者和出家人甚至把这部经当成日课。为什么这部经典这么普及呢,因为我们知道在佛陀的教法中,有两项内容是很重要的:第一是智慧,第二是慈悲。正因为如此,散播慈爱或者说培育慈心,在佛陀教法之中显得格外重要和非常普遍。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在任何一个上座部佛教的国家,无论是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还是老挝,几乎每一个国家、每一所寺院,都会把散播慈爱作为他们每天日常的功课。在几乎所有寺院的早晚课里,我们都可以找到散播慈爱的经典。
同时,在禅修方面,修习慈爱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上座部佛教传统有一项要求,每一位禅修者每天都应当修习的禅修业处就是培育慈心,由此可见,在我们佛陀的教法里培育慈爱是多么的重要。同时,这部经是佛陀教导修习慈爱非常有效、而且非常管用的一部经典,这部经典的经文很优美。
在讲这部经典之前,先来讲为什么我们要讲这部经典?我们知道佛陀开示一切的经典,都有自己的意趣。佛陀开示这部经典的目的是为了断除烦恼。
这部经典虽然是教导散播慈爱,以慈心为主,然而在经典的结尾最终还是导向灭苦的,还是导向究竟、断除烦恼的。我们每个人都为烦恼所困,烦恼是什么呢?烦恼其实就是我们的不良的心理,负面的情绪。只要是生活在世间上的人,只要还没有断尽一切的烦恼,还没用成为漏尽者,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
那我们尝试举一些烦恼来说吧,一般人的烦恼有自私、有傲慢、有错误的观点、有贪婪、有执着、有追求、有欲望、会生气、会烦躁、会愤怒、会厌恶、会妒忌、会吝啬、会后悔、会有不安的情绪、会担心、会恐惧、会紧张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属于烦恼。
虽然烦恼呈现出很多面,但是佛陀把所有的烦恼都归集为三大类,它们分别是:贪、嗔、痴。执着、贪婪、不适当地追求、傲慢、错误的观点、邪见等等这些都属于贪一类;而生气、紧张、焦虑、担心、忧愁、恐惧、厌恶、内心的排斥、妒忌、后悔,这属于嗔一类;而麻木、内心恍恍惚惚、心散乱和怀疑,这是属于痴一类。
我们修行、学佛乃至出家,目的是为了什么?佛陀曾经说过:“修行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断除一切的贪嗔痴,这个是称为沙门的目标。”沙门也就是出家人,这些是出家人的目标,而我们学佛也是为了断除这些烦恼。这些烦恼、不良的情绪和负面的心理一直都困扰着我们。
所以当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佛,这是因为我们有烦恼,有烦恼才学佛,才要修行,道理很简单。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断除烦恼,彻底地把烦恼根除。我们应当如何根除烦恼呢,现在,先来一起学习,探讨一下烦恼的呈现。
一般说来,烦恼会呈现三种面貌:第一种面貌是违犯性的烦恼,违犯性的烦恼是指什么呢?就是指已经表现在我们身体行为或者语言上的烦恼。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一个人会杀害生命、动粗打架、争吵,或者想掠夺东西,偷人东西,乃至发生不正当的两性关系,这些表现在身体行为方面的不良行为是烦恼所呈现在身体方面的,这是属于违犯性的烦恼。骂人、骗人、挑拨离间、诽谤别人,乃至说些很肮脏、很下流的话语,这些是属于呈现在语门,表现在语言上的烦恼。这种烦恼由于已经直接表现到别人可以看得到的,所以我们称为违犯性的烦恼。
第二个烦恼呈现的是困扰性的烦恼。困扰性的烦恼是什么呢?就是指虽然烦恼还没有呈现在身体的行为或者语言上,但是内心已经被这些烦恼所困扰。比如说一个人忧虑、担心、烦躁、焦虑不安、自私自利、傲慢、看不起别人、歧视他人或者麻木不仁,虽然别人从表面上看不出他在烦恼,然而他的内心已经充满了这些负面的心态、负面的心理、不良的情绪,这种已经呈现在意门,但是还没用表现在身体或语言上的烦恼,我们称为困扰性的烦恼。
还有第三个层面的烦恼,我们称为潜伏性的烦恼,潜伏性的烦恼是指并没有表现在身体行为、语言和意门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生起善心的时候,乃至一个人在入禅那的时候,一个人在闻法的时候,做好事的时候,读书、学习、看经典的时候,他的心里没有贪嗔痴,生起的都是善心、善念,但是并不能说他完全没有烦恼,只要因缘具足,因缘和合,他的烦恼就会起来,这种烦恼是潜伏在名色流里,潜伏在心流里面的,虽然还没有表现在身、语、意上,但是只要还没有用道智去根除它,这种烦恼一直都存在。乃至有些人修行禅定时,甚至可以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乃至到无色界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他在入定那段期间,没有任何的烦恼生起,因为他的定力很强大,但是他依然不能断除烦恼;或者说如果一个禅修者通过培育定力,证得了禅那之后,此后他死了,他依靠定力的力量投生到梵天界。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一个禅修者能够证得空无边处定,这个是无色界的第一种禅那,无色界的第一种定,然后他在临终时仍然维持这种定力不退,死了之后呢,就能够投生到空无边处天,成为空无边处的梵天人。这种梵天人的寿命是多少?2万大劫,一个大劫的时间等于一个世界的周期,也就是说,地球从产生、存在一直到毁灭,或者太阳从产生、存在到毁灭的整个过程。一个世界从“成、住、坏、空”的过程我们称为一个劫kappa,一个劫的时间是很漫长的。世界不断地在毁灭、产生,然后毁灭、产生,这是无常的规律,但是梵天人的寿命可以达到2万个世界周期那么长。在一个人投生为梵天人,在他成为梵天人的整个生命期间,没有任何的欲乐、没有任何的嗔恨,不会生气、不会烦躁、不会紧张。因为梵天人是不会生起任何的嗔恨心,也不会有欲乐的贪爱,不会贪求欲乐。然而,只要圣道智还没有完全断除他的烦恼,总有一天他还要继续轮回。当他在梵天界的寿命断尽时,他仍然要继续再轮回。
我们也可以说在座的每一位禅修者在过去生的轮回中,都曾经投生为梵天人,这是肯定的,并不是我空口说白话,为什么呢?因为世界周期是“成、住、坏、空”不断周而复始的。世界不存在的时候,许多众生都投生为梵天人。在我们的轮回中,每一个人都不知道投生过梵天多少次了,然而只要潜伏性的烦恼没有连根拔除,在因缘和合或者说福报享尽的时候,这些烦恼仍然会生起。所以我们说潜伏性的烦恼是不表现在身、语、意方面的烦恼,只要没有断除它,总有一天因缘和合,它还会重新再生起。
烦恼可以使我们造很多的业,任何善业和不善业都是因为烦恼而造的。那这时有人会问:“连善业也是烦恼所造的吗?”是的,没有错。因为有了善,就有了烦恼,我们才会造业,因为有了烦恼,所以我们会继续轮回,会继续地生死、生死,这样持续下去。
其中邪见是可以使我们堕落到四恶道的,堕落到地狱、畜生、恶鬼、阿修罗,而无明跟渴爱、贪爱会让我们在轮回中一直轮转下去,一直生死下去,所以我们说轮回的元凶、生死的元凶是我们的烦恼。
不过幸好我们的佛陀出现在世间,他指示了一条断除烦恼、灭尽诸苦的道路,他让我们可以依教奉行,可以依照佛陀的教导而断除烦恼。那烦恼应当如何断除呢?我们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叫做:“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想要熄灭贪嗔痴,想要断除烦恼,我们就要修习戒定慧。
那如何通过修戒来断烦恼呢?戒的巴利语叫做sãla,它的意思是善行,良好的行为、品德。也就是说,我们通过一定的行为规范,不去违犯或者避免去做一些不良、会损害自己或损害他人的事情。如果一个禅修者在禅修期间持守五戒或八戒,一个人持守跟他身份相应的戒,那么这种戒就能够保护他,使他不去违犯、不去造作一些行为。
如果大家持不杀生戒,那么就不会去断除其他生物的生命。如果大家受持不与取学处,就不会去贪求、占有其他人的财物。如果一个在家人能够持好离欲邪行戒,就是不邪淫这条学处,那么他自然就会维持家庭的和睦,男人不会去沾花惹草,女人不会红杏出墙。如果出家人或者在家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持守非梵行戒,那么他就不会有任何的性行为。如果持守不妄语这条学处,那么他就不会说骗人的话,他说的话都是真实的、都是可信的。通过持戒他可以避免一些不良的行为,甚至可以克服我们一些行为上的习气。有些人一直都没有约束身、语、意,就很容易说谎、骗人,他已经习惯了撒谎,而自己却不知道,这是因为他没有持戒的习惯。
或者有些人喜欢喝酒、有些人喜欢抽烟、有些人喜欢做其它不良的行为,如果能够尊重戒,守持好戒,那么自然他就能够避免那些表现于身体和语言方面的不良习气所带来的烦恼,…
《《应作慈爱经》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