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应作慈爱经》之二
2008年4月9日 玛欣德尊者讲述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等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各位禅修者、各位居士大德们:
晚上好!
在上次上课时,大家已经一起讨论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断除烦恼。烦恼有很多种,总结为贪、嗔、痴,称为三种根本的烦恼,或者称为“三毒”。同时,烦恼又呈现出各种各样不同的形式,我们可以把它归为三类:
第一是违犯性的烦恼;
第二是困扰性的烦恼;
第三是潜伏性的烦恼。
我们分别可以通过戒定慧来对治不同的烦恼。就是通过戒,用彼分断来断除违犯性的烦恼;通过修习定,用镇伏断来断除困扰性的烦恼;通过圣道,通过修慧来完全地断除,也就是用正断断来断除潜伏性的烦恼。
我们讲到通过戒定慧来断除不同层次的烦恼之后,又再讲了佛陀在什么情况下开示这部(Karaõãyamettasutta.m)《应作慈爱经》,或者称作《慈爱经》。
在入雨安居之前,有很多位比库到佛陀那里,请求佛陀给他们禅修的业处,给他们禅修的法门。当他们取得了禅修的业处之后,他们就找到喜马拉雅山下一座风景优美的树林,在那边准备过三个月的雨安居,不过由于他们的戒德,使居住在树林里的树神没无法安住,因此做了很多干扰的事情,使那些出家人没办法安静下来,没办法禅修。
由于受到了他们的干扰,这些出家人都得了不同的病,头痛、脸色苍白、憔悴等等。于是他们就决定重新回到佛陀住的地方,请求佛陀给他们另外一个地方去过雨安居。佛陀发现,除了那个地方之外,就没有其他适合的地方了,于是叫他们回去。为了让树神们不干扰出家人,让他们的修行没有障碍,佛陀叫他们必须修行慈心、培育慈爱。佛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教导了这部经,(Karaõãyamettasuttaü)《应作慈爱经》。
《应作慈爱经》在上座部佛教里是一部非常普及的经典,它的地位有点类似在汉传佛教里的《心经》那么重要,几乎无论僧、俗,每一位佛弟子都能背诵这部经典。这部经典在泰国跟斯里兰卡,叫作《应作慈爱经》,在缅甸直接称为《慈爱经》(Mettasuttaü)。这部经的篇幅不长,它只是由十首偈颂组成。
这十首偈颂讲的就是戒定慧三学,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进入学习经文部分。在这部经文里,这十首偈颂前面的两首半偈颂是讲戒学的部分,接着的六首半偈颂讲的是定学的部分,最后一首偈颂讲的是慧学,乃至到证果的部分。也就是说,于此佛陀是在教导修习戒定慧,但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断除一切的烦恼。
那这部经典所讲的意趣是怎么样的?我们下面再进一步一起来学习,经文一开头是这样说的“Karaõãyamatthakusalena, yantaü santaü padaü abhisamecca”它的意思是:“善求义利、领悟寂静境界后应当作。” Karaõãyam就是“应当作”的意思,应当去实践。
在佛陀的教法里,什么是应当做的事情呢?那就是,我们应当去修习的、应当去实践的,也就是戒定慧三学,所以在这部经的义注里就说到:“总之,三学就是应当做的,应当实践的事情。”与应当作相反的,就是不应该做的,不应该做的是什么?跟戒定慧三学相反的,也就是犯戒或者破戒,还有不修习禅定、心散乱以及没有智慧,或者说不去修习智慧,不去提升、培育智慧。
犯戒包括:没有正行、没有行处。没有正行,就是对于身、语、意没有约束;没有行处就是不应该去的地方也去,同时也邪命自活或者不正当的谋生的方式,这是违背戒学的;违背定学的就是懒惰、虚伪、散乱、爱说闲话,这是属于违背定学的;而违背慧学的就是一个人不去提升智慧,愚痴,黯钝,这是属于违背慧学的。
如果一个人去除了违背三学的行为,他努力、精进、热心地培育戒定慧三学,就是在这里讲到的karaõãyam “应当作”的事情。Attha,karaõãyamattha,attha的意思是“有利益的、有意义的事情”,什么是有意义的事情呢?它的意思就是:应当时时刻刻去实践修习,或者说我们说要修行,这个是有意义的事情。同时这里的attha就是义利,还有另外一种意思,就是自己的真正的利益、最上的利益,在我们佛陀的教法期间,真正的利益是我们要证得圣道、圣果,证悟涅槃。而我们通过修行,正确的修行、善修行,去证悟圣道、圣果与涅槃,这就是我们可以说致力于真正的利益、自己的利益。
当了解修行之后,真正去实践、去修行的人,以及在修行之后,证悟了圣道、圣果、证悟了涅槃的人,我们称为“善求义利”。也就是说,他得到了真正幸福,他追求而且得到了幸福,得到了真正在佛陀教法当中的利益,所以巴利语叫做atthakusalena,attha的意思就是讲到佛陀教法的利益、法义; kusalena就是善巧。同时,在“义注”里也讲到:“那些不了解修行利益的人,不知道为什么要修行,有些人虽然知道修行的好处,修行有很多利益,但是他自己不肯去做,这种人称为(anacakusalena)就是不善于义利的人,或者说他们是不去善求义利那种人。
接着讲到“yantaü santaü padaü abhisamecca ” ,abhisamecca的意思是领悟了;yantaü的意思就是那一个;santaü是寂静; padaü是境界。寂静的境界就是完全断除了一切的烦恼,没有任何贪嗔痴的无为界,没有生灭的境界。什么是没有生灭的境界?什么是没有因缘造作的境界呢?就是涅槃。领悟了寂静境界就是领悟了涅槃的境界,在这里讲到的领悟了之后,abhisamecca是属于动作已经发生了,如果我们从这段经文看来,难道真的一个人要证得了圣道、圣果,成为圣者才能够叫做领悟了寂静境界吗?
在“义注”里讲到,这里所说的领悟,并不是通过圣道智跟圣果智来领悟,也就是说这里讲到的用智慧去领悟的,不是出世间的智慧,而是世间的智慧,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闻慧,闻所成慧。大家都知道,智慧的原因有三种:第一是闻,第二是思,第三是修,闻、思、修三慧。这里讲到的慧是属于闻所成慧(sutamayañāna),就是通过听闻佛陀、圣者、善知识的教导,知道断除烦恼是可能的,证悟涅槃是可能,是应该去做的。于是,当我们通过世间的智慧,通过听闻佛法而生起的智慧知道涅槃的寂静、涅槃的殊胜之后,就能致力于修行与培育戒定慧,这称为“善求义利、领悟寂静境界后应当作”。
应当作什么呢?下面一共提到了十五种素质。十五种作为一位禅修者,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应当具备的素质。这些素质是所有想要培育慈爱、想要修行慈心、拥有慈悲心的人都应当具备的。因此,我们把这些素质称为前分行道,前分的意思就是在修行之前应当具足的,行道就是修行。
这十五种素质我们也可以称为戒学的部分。戒sãla我们知道sãla原来的意思是一个人的品行、行为、素质。讲到戒,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属于律教法的戒,还有另一类是属于经教法的戒。
律教法的戒往往在《律藏》里有详细的记载,它包括:止持跟作持两大部分。止持就是佛陀说到:“这些不可以去做,那些不能够去做。”是属于禁止性的。作持呢,佛陀说:“你们要这样作,你们要那样作。”就是应当作的称为作持。止持的部分就是如果作了那就违犯,不去作便是受持;而作持的部分就是如果做了就没有违犯,不做就违犯的,这个称为是作持。
这是属于律教法的范畴,律教法的戒往往有一定的惩罚性。比如说,一个人如果行了淫欲法,他将犯了断头罪——巴拉基咖(pàràjika),如果一个人说了谎或者是杀生,他会犯巴吉帝亚(pàcittiya),如果一个人没有穿好袈裟入村,他将会犯恶作——突吉罗(dukkaña)。这些就是佛陀规定的,如果去做或者没有去做会违犯的,是属于律教法。
经教法里的戒,佛陀往往采用建议性的方式来表述,我们在这部经里讲到的戒,就是侧重于一个人应当具备的素质和品行,佛陀用一种鼓励的方式,跟律教法稍微有点区别。律教法有一定的限制性,就是你必须去做,不做将会犯戒,犯戒就要如法地忏悔。但是在经教法里,佛陀就是讲如果你要修行,就要先具备这些内心的素质,如果具备了这些内心的素质,那么对修行是很有帮助的,如果没有这些素质,也不会涉及到犯戒。
所以,我们在下面,将逐一来讨论这十五种佛陀所提到的一个禅修者应该具备的、修行禅修的基础,作为培育慈爱的前提的十五种美德,那么,它们是哪些素质呢?
第一sakko ,sakko的巴利语就是有能力的、能够的、堪能的、有资格的。在这里讲到的sakko是有能力,什么是有能力的呢?在世俗社会,如果一个人不相信工作能够赚到钱,或者一个人很多病、很懒惰、很迟钝、智力不够,这样的人将没有办法完成自己的工作。只有那些相信工作可以带来利益,身心…
《《应作慈爱经》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