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要烦躁不安,不要去追随诸根的欲乐,而是要平静。
就像现在大家在禅修营里禅坐的时候,坐着坐着,因为我们的心一直都没有去控制它,没有去守护它,没有守护诸根,所以一直以来我们的心都是去追求好的,追求欲乐的目标,追求好看的、好听的、好吃的、舒服的、舒适的,追求那些可意的、可爱的。现在大家坐在这边,坐在禅修营,坐在禅堂里面,尝试要控制我们的内心,要平静诸根,这个时候,心就蠢蠢欲动了,就像把一条鱼捞到陆地上,鱼会蹦蹦跳,老是想要跳回水里去;又像我们把一只山里的猴子,抓到平地上,用绳子绑住它,猴子就蹦蹦跳,老是想要挣脱,跳回山里,跳回到树林里。现在也是这样,我们现在就是要把心管好,要让诸根平静。但是要管理心,调伏心是很难的。佛陀在《法句经》也说到:“心是极其躁动不安的。它经常追随着自己的欲望,追随着自己的喜好。因此我们需要调伏心,因为调伏,受到调伏的心是很好的,受到调伏的心才能够得到快乐。”
现在大家想要调伏心,首先要守护好根门,关闭根门,不要去追随好的。同样,在意门也是,我们的心一去追求那些好看的、好听的,去追求过去那些美好的回忆、那些欲乐的享受时,我们应当提起自己的正念,要醒觉,然后回到自己的业处。回到自己的业处就像我们把猴子抓回到这个木桩,用正念的绳子好好地锁住它,不要让它乱蹦乱跳一样,如果乱蹦乱跳的话,心这只猴子就很难控制了。
也正是因为诸根的寂静,内心的平静对修行、对禅修很有帮助,对培育慈爱很有帮助,所以佛陀在这里教导,我们应当诸根寂静。
接着佛陀又要讲到nipako,nipako是贤明。在世俗的工作里面,如果一个人不了解,以及不擅长做一样事情,或者说,他虽然知道,但是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在什么场合下做是最好的,可以得到更好的利益,那么这种人他就不可能很好地得到他所要做的工作的利益,或者说他不能够很好地完成他应该做的工作。如果他有智慧,他了解应该怎么做,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下最适当去做,好像一个人做投资一样,他知道这个时机是最好的,在这个地方投资他将赚到一笔钱,这种人我们称为是贤明的、明智的。
作为禅修也是,修行也是。如果我们透彻地明白了自己正在禅修的业处,同时有智慧去分辨所修行的是正确还是错误,也能够预见现在所修行的有什么利益,我们就能够去实践修行。
就如现在大家在修行安那巴那念,我们如何知道正在修行的安那巴那念是对的还是错的?我们唯有依照佛陀的教导安那巴那念,为什么要修行安那巴那念呢,修行安那巴那念、修行入出息念有什么利益呢?为什么要修行呢?
首先我们通过入出息来调伏心,当调伏了心之后,就可以提升自己的定力,我们还可以通过专注呼吸达到禅那。达到禅那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还要转而修观,提升我们的观智,提升智慧,最终可以通过入出息念作为我们的根本业处,最后达到断除烦恼。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现在专注呼吸有什么利益,才能够很好地去专注。如果我们拥有这样的智慧,就称为贤明。
智慧是非常重要的,从我们一开始想要禅修到我们实践,到我们修定,最后我们培育观智,在整个修行的过程中,智慧都很重要,乃至到最后的证果,我们都把证果的智慧称为出世间的慧,它还是属于智慧,因此智慧在佛陀的教法里是很重要的。
接着又再讲到appagabbho,appagabbho的意思是不无礼;agabbho的意思是粗鲁、无礼;appagabbho是不粗鲁、不无礼,这是指身语意方面的不无礼。
那什么是身体上的无礼呢?我们先讲无礼,身体上的无礼,比如当 走路时,见到了出家人,见到了上座,见到了长老,不让路,不恭敬,抢着坐座位,甚至对一些长老、对一些长辈,捏他们的手、掐他们的脖子或者搂他们的腰等等,这些称为无礼。
什么是语言上的无礼呢?语言上的无礼就是开玩笑、直接叫出家人的名字、或者说用很不恭敬的语言叫出家人的名字:“哎,和尚!哎,比丘!哎,等等。”这些是很无礼的举动;或者当出家人、比库、尊者、法师在说话时,去打断他们的话,或者还没有征得上座的同意,自己就滔滔不绝地说话;或者开一些毫无意义的玩笑,说一些毫无意义的废话;或者调侃他人,这被称为无言的无礼。
而心念的无礼,意的无礼,就是虽然表面上很恭敬,但是内心很傲慢:“哎,你有什么了不起的!”就是这样内心的无礼,或者说内心不恭敬,这被称为意的无礼。
对于平时我们处事、接人待物也是这样,如果一个人很谦卑、很恭敬,这称为身体的有礼;如果一个人说话很有教养、很柔和,这被称为语言的有礼;如果一个人的内心真的是很谦卑、不傲慢、不骄傲、很谦虚,这个称为心意的有礼。所以我们去除了无礼,而培育内心的有礼、身体的有礼、语言上的有礼,这个称为不无礼。
接着又再讲到了kulesu ananugiddho不贪著居家。如果我们出家人,经常想着在家人,经常想着自己的家庭,那么我们就不叫出家,是不是?如果一个人经常爱去攀缘在家人、讨好在家人,经常跟在家人混在一起,这种也不能够叫做出家,或者说身出家、内心还没有出家,这个也不叫做出家。
如果我们内心也远离了俗家世俗的生活,出家人像个出家人,有了出家人的身份,有了出家人的心态,不再经常去贪著于在家人的那种欲乐,这个是称为不执着于、不贪著于居家。
对在家人也是一样,如果大家对自己的家庭,对自己的妻子、对自己的丈夫很贪著的话,那么你们不可能来这边禅修了是不是?唯有你在禅修的时候暂时放下自己的家庭、放下自己的妻子、放下自己的丈夫、放下自己的儿女,来这边短暂地过着梵行的生活、清净的生活,你在禅修营期间,也可以做到不贪著于居家。
同时,来到这边,应当要学习像个出家人,过着类似于出家人的生活,虽然头发还是长着,代表在家人象征的一大堆的头发,一大堆的烦恼草,身体还是穿着在家人的衣服,但是内心要学习像个出家人,就是暂时的远离世俗的生活、远离俗家,这样的话你们也可以叫做不贪著于居家。
当佛陀讲到了上面这十四种素质之后,当然,这十四种素质都是很具体的,但是为了更完整、更毫无遗漏地概括一个禅修者应当具备的素质与品德,佛陀又再讲到了下面的一句话:“Na ca khuddaü samàcare ki¤ci,yena vi¤¤å pare upavadeyyuü.”
只要会遭到智者谴责的,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不应当去做。这里讲到的“khuddaü”的意思就是很细小的,很微细的。什么是很微细的呢?身语意方面只要违背我们自己身份的事情,都不要去做。我们不仅在大众面前不应当去做会遭到智者谴责的事情,即便是自己独处时,也不应当去做这种事。
什么是智者呢?智者跟愚人是相反的,这里讲到的愚人(Dattu )并不是指弱智的人,而是指把善说成不善,把不善说成善的人。当你做坏事的时候他赞叹你,当你做好事的时候,他讥笑你、讽刺你,一直看不起你,这种人称为愚痴的人。他们自己杀生,教人杀生,自己偷盗,教人偷盗,自己邪淫,教人邪淫,自己说骗人的话,教人去说妄语,自己喜欢抽烟、喝酒、生活放荡也教人生活放荡,这种人称为愚人、愚痴的人。
而智者呢?就是指行为、语言和内心都充满了慈爱和智慧的人,他们谴责应该谴责的事情,赞叹应该赞叹的事情,这种称为智者。当我们无论在有人的地方或者是没有人的地方,无论在公开的场合或者独处的时候,都应当省思我们所做的事情是不是会遭到智者的谴责呢?如果有,我们不应当做。我们做任何事情时,都应当犹如智者在我们的身边,犹如佛法僧都在那边,这样我们就不会是一个在公众面前装得像正人君,而背后什么事情都做的人。
因此佛陀在这里说,一个人要成为禅修者,要得到佛陀教法的利益,就必须不做任何会遭到智者谴责的、即使是很微细的事情。
我们今天就讲了这部经两首半的偈颂,这是佛陀在讲一个禅修者,如果要想修行,就应当要培育的、要具足的十五种美好的素质、美好的品德。
我们在后天的晚上继续来一起学习这部经。
我们在结束这次开示之前,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做回向。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诸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应作慈爱经》之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