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应作慈爱经》之三
2008年4月11日 玛欣德尊者讲述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各位禅修者,各位居士、大德:晚上好!
我们在前两次讲课的时候,讲到了应当要断除烦恼,讲到烦恼有三个层次,我们可以分别通过修习戒、定以及慧来断除。然后我们又再讲到了佛陀在什么情况下讲了这部《慈爱经》。这部经所讲的内容其实也离不开戒定慧,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断烦恼。我们在前天晚上一起学习了佛陀教导的《慈爱经》。首先,佛陀讲到如果一个人想要证悟寂静的境界,想要在佛陀的教法中有所利益。善求利益的人,应当要修行,应当做的是什么?就是戒定慧。关于戒,佛陀在这部经里,用经教法的方式,讲了15种素质,15种美德。他们分别是:有能力、正直、诚实、顺从、柔和、不骄慢、知足、易扶养、少事务、生活简朴、诸根寂静、贤明、不无礼、不贪着居家,只要是遭到智者谴责的,即使是小事也不做。这是佛陀在这部经里面讲到的。
接着,佛陀就教导了修习慈爱的方法。在我们平时的禅修中,有三种状况发生时,应当修习慈爱,是哪三种呢?佛陀在《增支部·美奇亚经》(Meghiyasuttaü)里讲到第一种,当时,阿难尊者还没有成为佛陀的侍者,而美奇亚已经是佛陀的侍者了。佛陀对美奇亚说:“美奇亚!当生起贪爱的时候,应当修习不净。生起嗔恚的时候,应当修习慈心。当心散乱的时候,应当用入出息念断除。生起我慢的时候,应当用无常想来断除。”这是在《美奇亚经》里面讲到的。
这里所讲的应当修习慈爱是为了断除嗔恚。这里的断除是我们在第一次讲到的镇伏断的断,也就是说我们修习慈心可以用来对治嗔恚。当我们生气、烦躁或讨厌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应当修习慈心,修习慈心可以镇伏、断除嗔恚,断除嗔恨心。这是属于对治,属于镇伏断。所以我们知道当我们生起嗔恨的时候,应当修习慈爱。修习慈爱时,就犹如在熊熊燃烧的火上浇了水一样,火就能够很快地熄灭。同样,当我们的心中嗔恨之火燃烧的时候,我们应当修习慈心,修习慈心可以对治嗔恨的心,这是第一种我们应当修习慈爱的状况。
第二种我们应当修习慈爱的原因,是当我们的心烦恼的时候,或者说我们的心感到愤愤不平的时候,或者说我们的心不能够平静下来,没有喜悦的心和感到很担心、很忧虑,或者说当我们要禅修的时候觉得没有状态,提不起劲,这个时候,我们应当修习慈心。这种情况下就不一定是有嗔恨心,但是为了使我们的心柔和、欢喜,我们应当修习慈心。修习慈心是让我们的心具足禅修素质,前一次讲这部经的时候,我们谈到一个人想要禅修,必须要具有很多的素质,比如:内心的柔和、正直、顺从、诸根寂静,这些是我们禅修必须得具备的素质。我们无论修任何业处,修任何的禅修法门,我们都必须得要拥有这样的心,拥有这样的素质。什么样的心呢?柔软心,一旦心是柔软的,就好工作了。如果学过《阿毗达摩》,我们就很清楚,在所有的美心所当中都具备几对很好的品质,就是身心的柔软性,有了身心的柔软性,一定会有身心的适业性,有了身心的适业性,就必定会有身心的正直性和身心的练达性,还有身心的轻安和身心的轻快性,这些一生起全部生起了。一个人的心如果是很柔和、很柔软,就很容易跟禅修的所缘相应,跟我们专注的对象相应。如果一个人的心对其他的人与事物有排斥,有抗拒的话,那当他去注意禅修的目标的时候,比如说注意我们的呼吸的时候,心同样是有排斥的。如果心对所缘,对心的对象有排斥,就不能够跟禅修的目标相应。不能够相应,我们如果硬去把心压进去,硬是去控制心,心就会变得躁动不安。所以如果我们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善用心,懂得善用心,禅修就可以事半功倍。修行最重要的,其实就是训练我们的心,调伏我们的心。我相信现在很多禅修者在这几天的禅修营里,在禅修的实践中,已经很明白要调伏心是很难的。心不是没有力,就是躁动不安。有些人不是打妄想,就是在那里昏沉,是不是?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禅修呢?其实就是要去除这些禅修的障碍,使我们能够做得了心的主人。现在我们想要让心专注不能专注,想要让心有能力,想要让心能够平静,它不能够平静。为什么呢?因为心不堪任,心不堪能。就是心不能够让它工作。因此我们要调伏心,要控制心,要守护好心。守护好心,我们就可以借助一些外缘,一些所缘来调伏。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佛陀教导我们培育定力,用四十种业处,这四十种业处,说白了,其实区别就在于它的所缘,心还是一样的,都是要让我们的心专注和心平静。
所谓四十种业处其实就是四十种所缘,四十种专注的不同的目标。假设我们专注白遍,也就是拿块白色来专注;专注黄遍就是拿一块黄色去专注;地遍就是我们拿一块土地去专注,接下来如果我们修习入出息念,就是取我们的呼吸为对象去专注。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让心平静,让心单纯之后,由于平静的心慢慢地定力就起来了,定力起来心就强而有力,当心强有力,得定之后,我们再用强有力的心去观照、去培育智慧,这个是一个次第的问题。
我们要让自己的心单纯、有定力,就必须先要弄清关系。其实我们专注,我们修行定力,只要能够调整好两种关系,或者说一种关系、两个问题就可以,第一是心,第二是对象——所缘。对象和所缘必须要达到相应,有了相应,心就能够平衡,心若能够平衡,就能够专注。当我们在专注入出息的时候,入出息时候的呼吸是那么自然、那么柔顺,甚至我们越专注呼吸,呼吸就越缓慢,呼吸越缓慢就越微细,越微细的心如果还是和我们没有禅修时躁动不安、想东想西,那心跟呼吸是不相应的,既然不相应,怎么能够培育定力,因此我们会从心下手,怎么样从心下手?用一很简单的句话概括,就是让我们的心跟我们专注的对象、专注的目标或禅修的所缘相应,一旦相应就平衡,一平衡就是中道,一中道我们禅修的定力就上来,大家要记得这种关系,就是心跟我们专注的所缘一定要达到平衡,平衡就是中道。
我们的心如果躁动不安、想东想西,这个时候我们应当让心平静,如何让心平静呢?我们可以通过专注呼吸,有的人可能由于平时的生活习惯或工作环境,心可能不能对简单所缘或对理性的所缘,使他的心达到平静。
在四十种业处当中,有些业处是比较理性的,有些业处是比较感性的,我们的呼吸是比较理性的。修四大分别、修入出息念、修十种不净都是比较理性的,比如,白骨观、三十二身分就是比较理性的。哪些是比较感性的呢?佛随念、法随念、身随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是比较感性的,念戒也是比较感性的,还有我们现在讲到的慈悲喜,这些都是比较感性的。对平时喜欢思考的人、工作比较理性的人或比较冷漠的人,应该提升感性的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慈心或者修习佛随念,让我们的心欢喜,让我们的心对所缘有感情。为什么说修慈心是属于比较感性的呢?这决定于所缘。因为修慈心,其实就是祝福别人,愿他人快乐、愿一切的众生快乐,这就属于慈心。既然是祝福别人,愿他人快乐,所以是属于感性的。修慈心直接就是希望他人快乐,甚至没有条件,也不用说为什么我们要祝愿他人快乐,不要问这样的问题,这样问会落入理性中。我应当对他人好,我应当对他人散播慈爱,所以我要散播慈爱,不要问为什么,这样的话,我们的心会更直接,直接对他人散播慈爱。如果你拥有对他人的慈爱,必定伴随着喜悦,内心的轻安、柔软、恭敬乃至感恩,这些心必定伴随着慈爱一起生出来的。如果修慈爱修得很麻木,就是失败的。修慈爱不可能使心麻木,也不可能越修慈心越没有感觉,为什么呢?因为慈爱是内心发出的感情,是对对方的祝福,是最良好的祝愿,希望对方快乐,把这个心散播出去,就叫做散播慈爱。
因此,为了让自己的心态达到平衡,太过理性的人应该提升感性,太过烦躁的人要让心平静,太过机械的人要让喜悦的心激发出来,这时应当修习慈心。所以说如果修习慈心,就能使我们的禅修者拥有很好的内心的素质。不一定要到升起嗔恨才要修,只要我们想要提升禅修的素质,内心的素质,就应当修习慈心。这是第二种状况。
第三种就是我们把慈心当成自己的根本业处。在上座部佛教的传统里面,所有的业处都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为一切处业处,一类称为根本业处。一切处业处就是一切禅修者都应当修行的,无论修哪一种业处,哪一种法门,入出息念也好,修四大分别也好,修其他业处也好,都必须得修一切处业处。一切处业处共有四种:第一种是佛随念,第二种是慈心,第三种是不净,第四种是死随念。一切处业处是一切禅修者每天都应当修习的,因此被称为一切处业处。也就是说,不分人、不分时间,都应当培育的。业处就是禅修的法门、禅修的方法。我们前面说到,当你生气的时候,应当修习慈心,当你的心没有禅修的素质时,应当修习慈心。我强调这两种情况下,应当修习慈心。这属于一切处业处的范畴。
那么,什么是属于根本业处呢?根本业处就是我们用来培育定力乃至证得禅那,或者我们通过这种业处来提升定力之后来转修vipassanà,转修观,我们甚至最后把这种定力作为我们观智的目标,去观察无常、苦、无我甚至涅槃的禅修方法,我们称为根本…
《《应作慈爱经》之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