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应作慈爱经》之三▪P3

  ..续本文上一页类呢Sabbe sattā,sabbe pānā,sabbe bhūttā,sabbe puggalā,sabbe attabhāva – pariyāpannā,sabbe itthīyo,sabbe purisā,sabbe ariyā,sabbe anariyā,sabbe devā,sabbe manussā,sabbe vinipātikā,这十二类众生。前面五类是没有制限的众生。后面的是属于有限定的众生。Sabbe sattā一切有情;sabbe pānā一切有呼吸的众生;sabbe bhūttā一切的生命,一切有生命的生类;sabbe puggalā一切的个体;sabbe attabhāva – pariyāpannā一切拥有个体、生命,执着于自我生命,这些我们说的其实都是一种,只是他的名字不同,都是属于众生,一切的众生。

  sabbe itthīyo一切的女性,包括女人、雌性的动物,女天人等等;sabbe purisā一切的男性,包括男人、雄性的动物、男的天人等等;sabbe ariyā一切的圣者;sabbe anariyā一切的凡夫;sabbe devā一切的天人;sabbe manussā一切的人类;sabbe vinipātikā一切堕落苦(恶)道的众生、地狱的众生、畜生、恶鬼,这些都是堕落到受苦受难的众生。我们应当对这十二类的众生散播慈爱。

  每一类我们都应该用Averā hontu,Abyāpajjhā hontu,Anīghā hontu,sukī-attanaṃ pariharāntu,四种方式:愿他们没有危难、愿他们没有精神的痛苦、愿他们没有身体的痛苦、愿他们快乐安稳。每一类的众生都应当向他散播慈爱,拥有禅那的禅修者用每一种方式对每一类众生都应当散播慈爱而达到第三禅。

  十二类的众生,每一类用四种方式散播慈爱,十二乘以四等于四十八,就用这四十八种方式对一切的众生散播慈爱。当他成功之后,他应该继续把自己散播慈爱的对象再扩大,对在禅堂里所有的这十二类众生散播慈爱。等他成功之后,他应当把自己散播慈爱的范围扩大,应当对寺院范围里面的十二类众生散播慈爱。如果可以的话,他可以继续把范围扩大到宝峰镇附近所有的十二类众生散播慈爱。然后再对靖安县所有的众生散播慈爱。然后慢慢扩大到江西省、华南地区、整个中国,扩大到整个亚洲、整个东半球、整个地球,之后把慈爱扩大到整个轮围世界,再扩大到其他的轮围世界,也这样把慈心散播出去。要先限定一个范围,再慢慢扩大,每一个范围都必须得用四种方式对十二类众生散播慈爱。慢慢的扩大,等到可以尽量扩大之后,应当再对十方:东方、西方、南方、北方、东南方、西北方、东北方、西南方、下方、上方一共十方,每一方都应当对十二类的有情、众生散播慈爱,而每一类的有情都要用四种方式,所以一共就是四百八十种。每一方用四十八种,十方就是四百八十种。四百八十种再加上原来的四十八种就一共是五百二十八种,这五百二十八种方式散播慈爱就是在《无碍解道》里面教导的修习慈爱的方法,而这五百二十八种每一种都应当达到第三禅,也就依次从初禅到第二禅、到第三禅,这种方法就是《无碍解道》里教导过的方法,也是现在在缅甸帕奥禅林修习的方法。如果我们真的要培育慈心,要证得慈心解脱,你必须要过这一关,要有这样的能力,要对所有的众生散播慈爱。

  其实我们算起来实际上肯定不止这五百二十八种,一千次都不止,因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先限定一个范围,然后慢慢扩大,每扩大一次都是用四十八种,每扩大一次都是用四十八种,是不是?如果你以禅堂为中心,然后慢慢扩大,如果你扩大十次的话,就是四百八十种。当一个人能够这样修行慈爱的时候,他的心会很柔软,如果他通过这五百二十八种,就是在《无碍解道》里教导的方法,证得了慈心解脱,当然,这里是“证得”了解脱,而不是“究竟”的解脱。他达到了禅那之后,要继续修行悲心、随喜的心和舍心。

   正是因为修慈心有很殊胜的功德,所以佛陀教导修慈叫慈无量心,为什么称无量心呢?因为众生是无量的,十个、百个、千个、万个、亿个、十亿个,众生的数目是不可以衡量不可以计算的。由于众生数目无法计算,我们以无量众生为所缘,由于所缘是无量的原因,所以我们对这些无量的所缘散播慈爱,就称“慈无量”。同时由于你的心取无量的众生为所缘,所以你的心也是无量的,你是心没有限量,只要对一切的众生散播慈爱,就不能说你的心才那么一点,你的心也是无量的。所以佛陀教导慈心,只有达到对一切的众生平等地毫无差别地散播慈爱,才叫做无量心。

  在我们念诵应当散播慈爱的时候,我们会说Mettàsahagatena cetasà sabbapàõabhåtesu pharitvà viharaõa,它是什么意思呢?以伴随着慈爱的心对所有的众生、有情遍满而住,这里遍满很形象地形容我们散播慈爱,phariti遍满,怎么样遍满呢?我们的慈心犹如大海的水一样遍满一切的众生,像淹没大地一样,我们的慈爱遍满了所有的众生,这才叫遍满。由于我们取一切的众生为所缘,所以这种心是没有障碍的,不会分别说这些众生排除在外,那些众生才是我散播慈爱的对象,这样不叫无量,而是有限的慈爱,这种慈爱不是真正的慈爱。所以我们应当培育这样的心,这样的心才叫做慈心,才叫做散播慈爱。同时,由于散播慈爱的心犹如梵天人一样住,因此佛陀也将慈心也叫慈梵住,是犹如梵天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把梵字当作高贵的、圣洁的、清净的。由于一个人拥有慈爱的心,它必定是圣洁的、崇高的、清净的。慈爱的心不应该有污染,不应该有贪爱,不应该受到贪嗔痴的污染,不应该有任何烦恼和杂染,所以它是高贵的,它是清净的,它是圣洁的。由于他的心住于高贵、圣洁、清净,所以称为梵住。慈悲喜舍我们称为四梵住,也称为四无量心就是这样的意思。

   好,当我们讲了《无碍解道》里教导的,是现在南传上座部佛教,也就是帕奥禅林里实修的方法之后,我们再回到经文,来看经文里第三首偈颂的第二部分。“愿一切有情幸福、安稳!自有其乐!sukhino và khemino hontu,sabbe sattà bhavantu sukhitattà.”,这里讲到的sabbe sattà一切的众生;sukhino就是愿他们快乐;khemino愿他们安稳;sukhitattà是拥有自己的快乐;这里讲到的sukhino的意思就是指内心的快乐;khemino是指身心的快乐;而拥有自己的快乐,我们也可以说是平安、安稳。还有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愿一切的众生身体快乐sabbe sattà sukhino hontu” ;“sabbe sattà khemino hontu愿一切的众生平安、愿一切的众生安稳”;“sabbe sattà sukhitattà hontu 愿一切的众生内心快乐”;因此在这里是sukhino,khemino跟sukhitattà包括幸福安稳跟快乐,它们分别可以是指身体的快乐跟安稳以及内心的快乐。

  佛陀在这里教导了对一切的众生用这三种方式,就是包括身心的快乐以及安稳之后,佛陀又再用分类的方法教导散播慈爱。经文里面说:Ye keci pàõabhåt”atthi,

  tasà và thàvarà và anavasesà,

  dãghà và ye mahantà và,

  majjhimà rassakàõukathålà;

  凡所有的有情生类,这里是毫无遗漏的,毫无遗漏的是navasesà没有任何一类众生给排除在外。tasà và thàvarà và动摇的或是不动的,在这里所说的动摇的意思是指他还会颤抖、还会害怕的,这就包括一切的凡夫以及有情的圣者,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还有贪爱,贪爱还没有完全被断除,所以他还会动摇;thàvarà是指不动的,这里的不动是指不会颤抖、不会动摇的,也就是完全断尽了一切烦恼,已经灭尽了贪爱的阿拉汉圣者,在这里是称为不动的。接着是:

  dãghà và ye mahantà và,

  majjhimà rassakàõukathålà;

  dãghà是长的,长的众生是指长形的众生,比如说蛇、龙、鱼、鳄鱼、蜥蜴这些身体长的众生;mahantà是大的众生,身体大的众生,比如说在海里面的鲸鱼、大龟,在陆地上的大象,这些属于大的众生、形体大的众生;majjhimà是中等的,中等的众生是指牛、马、羊、猪这些体型中等的称为中的;rassa它的意思是短的,短的是指身体短的众生,或者是指相对于长的、中等的更小的众生,所以称为短的;àõuka的意思是细小的,细小的意思是指那些体型很小的,甚至说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微虫,像水里面的微生物等,属于细小的、微细的;thålà的意思是粗的,也就是身体圆的众生,比如说像蚝、像蜗牛、像乌龟这些身体是圆的众生称为thålà。

   那接着用另外的一种分类方法,Diññhà và yeva addiññhà,

  ye…

《《应作慈爱经》之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