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应作慈爱经》之三▪P2

  ..续本文上一页业处。比如,现在很多禅修者修入出息念,专注自己的呼吸,通过专注自己的呼吸去培育定力,一直到达到禅那。等他达到禅那之后,他再依次修习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等他到了能够证得第四禅,而且修习第四禅的五自在之后,他可以再去修其他的业处,比如观三十二身分、白骨、白遍、十遍、四种无色定。他在修这些业处前,因为已经成就了安那般那的第四禅,所以每一次当他坐下去,他首先专注自己的呼吸,然后把心投入禅相,次第地进入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到第四禅。从第四禅出定之后,再去修其他的业处,对修vipassanà,修观的禅修者来说,也是如此。如果他以入出息念为自己的根本业处,那么他每一座先入定,次第的进入第一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从第四禅出定之后,借着强有力的光,强有力的心,再去取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或取名色法,色、受、想、行、识这些行法为所缘,来观照它们无常、苦、无我。在他观照无常、苦、无我之前,先培养定力,通过提升定力的这种禅修方法,我们称为根本业处。

  我们知道修习慈心可以证得第三禅,色界的第三禅,也就是说可以证得安止定,而且是比较高的安止定,虽然不能证得第四禅,但是可以到第三禅。所以,一位禅修者可以专门修习慈心给予慈爱,一直等到证得禅那,证得初禅,然后再次第地培育第二禅、第三禅,他用这种方法来提升自己的定力,达到禅那,这个也称根本业处。

  所以我们在禅修的时候,应当在这三种情况下修习慈心。不过,如果大家现在以入出息念为自己的根本业处,那么就不用转来转去。但是,如果你觉得内心烦躁不安,没有禅修的素质,我们建议大家可以培育慈爱。如果大家生气时、感觉烦躁时或者对人、对事、对物讨厌、抗拒时,为了对治嗔恨心,我们应修习慈爱,那应当如何来修习慈爱呢?

  根据佛陀在经藏里的教导,至少有三种方法可以培育慈爱。第一种方法是佛陀在《律藏》的《小事篇》以及在《经藏》的《增支部》里,提到了要对一切的众生,特别是对蛇王族、无足的,二足的、四足的、多足的,对一切众生毫无遗漏地修习慈爱,这种方法称为(Khandha Parittaü)蕴保护或者蕴护卫,在缅甸直接称为《蕴经》,也就是说把所有的众生成组成组地,对他们散播慈爱,这是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是佛陀在《小颂》和《经集》里教导的《慈爱经》,也是我们今天应当来学习的这部经。这部经是佛陀教导散播慈爱的另外一种方法。

  还有第三种方法,更普遍的修行方法是在《小部》里的《无碍解道》Pañisambhidàmagga中,有很系统的修行慈爱的方法。也就是说,现在在缅甸的帕奥禅林,往往就是用《无碍解道》里教导的方法来修习慈爱。

  我们在讲《应作慈爱经》里培育慈爱的方法之前,先简单讲讲《无碍解道》里所教导修行慈爱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先找个别的众生,个别的对象来培育慈爱,通过对个别的种群,个别的人散播慈爱然后慢慢地再扩大到其他人,然后再成组成组地,向不同的方向散播慈爱。

  如果禅修者想要按这种方法培育慈爱,首先,应当要对自己先散播慈爱,也就是说先祝福自己,愿自己快乐,愿自己开心,愿自己没有身体的痛苦,没有精神的痛苦。当他可以对自己散播慈爱,感受到自己那份快乐之后,就应当对其他的众生,其他的有情散播他的慈爱。

  不过,刚开始要对他人散播慈爱的时候,他不应当对四种对象散播。第一种,不能对异性散播慈爱,为什么呢?因为对异性散播慈爱,容易生起贪染心;第二,不要对仇恨的人散播慈爱,因为,刚开始在定力还没有培育起来的时候,对不喜欢的人,对仇恨的人散播慈爱,心会变的愤愤不平,老是会想着他对你不好,那这个时候,慈爱不仅不能培育起来,反而嗔恨的心会生起;第三,在刚开始,定力还微弱的时候,不应当对太亲爱的人散播慈爱。比如说自己直系亲戚,对他们散播慈爱心会紧张,紧张他们的喜乐而变得心不能平静;第四种是对已经去世的人散播慈爱。为什么呢?因为无论你对已去世的人散播多久,都不能证得禅那。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不应当对这四类人散播慈爱。

  那应当对谁散播慈爱呢?应当对自己恭敬的人、有恩的人散播慈爱,这样的话,我们的慈爱心很容易生起。我们应取自己的老师、自己的导师或自己的恩人。散播慈爱的时候,可以用四种方式:第一种Averā hontu,第二种Abyāpajjhā hontu,第三种Anīghā hontu,第四种sukī-attanaṃ pariharāntu。Averā hontu,它直接的意思就是愿他没有怨敌,也就是说我们祝愿他没有危难,不会遇到危险,第二Abyāpajjhā hontu,它的直接意思就是愿他离嗔,愿他远离精神的痛苦,愿他没有心里的痛苦,第三Anīghā hontu,它直接的意思就是愿他没有恼乱,也就是愿他没有身体的痛苦,第四sukī-attanaṃ pariharāntu,的意思就是愿他拥有自己的快乐,保持了自己的快乐,也就是我们祝愿他快乐、安穏。我们可以用四种方式中的任何一种方式来散播慈爱,第一,愿他没有危难,第二,愿他没有精神的痛苦,第三,愿他没有身体的痛苦,第四,愿他快乐,这四种任何一种都可以。比如说,我们可以愿他快乐安稳,然后,我们就衷心祝愿他快乐安穏,不要只是念,我们用心去体会,真正要感受到我们内心对他的祝愿,散发出来,散播出去,这才是散播慈爱。而不只是念,念愿他快乐,愿他快乐,而自己却在胡思乱想,不是这样,一定要用感情,用真的感情,情真意切的去祝愿他们。然后你要感受到,当你祝愿他快乐的时候,甚至你会觉得他接受你的快乐,他也向你散播慈爱,要这样感受到。如果你可以这样散播慈爱的时候,就这样持续下去。

  对修习根本业处的禅修者来说,可以通过对自己恭敬的人散播慈爱,一直维持定力,维持一个小时、二个小时、三个小时乃至到证得禅那。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修习第二禅、第三禅,然后再用另外一种方式再散播慈爱。

  而对于作为一切处业处的,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如果要对治嗔恨心,或者说要使自己有禅修的素质,那么当你觉得你的慈心发出去之后,当内心真正充满喜悦,充满对对方恭敬,充满对对方那种良善的祝愿之后,可以选另外一个恭敬的对象。当你选了几位恭敬的对象之后,你就可以选自己亲爱的人。如果是男性的话,可以选自己父亲、兄弟、很亲密的朋友,如果是女性的话,那么就对自己的母亲、女儿、姐妹、很亲密的朋友。这种亲密的、亲爱的人,也就是亲爱的同性,可以对他(她)们散播慈爱。这样你选若干个人之后,就可以对你认识但是不一定亲爱,不会讨厌他的人也散播慈爱,愿他们没有危难、愿他们没有精神的痛苦、没有身体上的痛苦、愿他们快乐,把这些慈爱散播出去。等你成功地对你认识的人毫无困难的散播慈爱后,就可以尝试对你不喜欢的人,甚至曾经中伤过你的人,曾经伤害过你的人散播慈爱。你可以选你讨厌的人、不喜欢的人散播,如果你只能够对自己喜欢的、恭敬的或认识的人散播慈爱,而不能对不喜欢的人散播,那证明你的心还没有真正打开,你的慈爱还没有真正达到平等的阶段。唯有对你不喜欢的人、对仇敌也可以毫无困难的散播慈爱,那么你的慈爱才能算是基本上成功了。

  如果你已经可以毫无困难的对任何人散播慈爱,包括自己喜爱和讨厌的人之后,就应该用分组的方法来散播了。我们可以选四个人为一组,第一是自己;第二是亲爱的人或敬爱的人;另外一个是中等的人;第四个是自己的仇敌。我们可以选这四个人为一组,然后先对自己散播慈爱,大概一、两分钟,你感受到自己的快乐之后,再散播给给自己恭敬或敬爱的人,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你的慈爱很容易散播出去。然后你再散播给中等的人,你会发现到你对亲爱的人、敬爱的人的慈爱,应该必须和对中等的人一样。然后再散播慈爱给你不喜欢的人,唯有你做到无论你是对自己、对他人、对喜爱的人、对讨厌的人,都能够毫无困难的散播慈爱,而且这种慈爱没有差别,不会这么说:啊!给我喜欢的人多一点慈爱,给我不喜欢的人少一点慈爱。如果你这样的话,你的心还没有平等。你的心只要还没有平等,你就还没有破除人跟人之间的界限,这种慈爱就不是真正的慈爱,如何才能够达到破除界限呢?《清净道论》里举了个例子:比如说,现在有四个人,就是你、你亲爱的人、你认识的人、你的仇敌,这四个人坐在一起,假如这时来了一群强盗,他们要抓你们其中的任何一个人去祭神,用你们其中一个人喉咙的血去拜神,当然,这是邪教。那么在这个时候如果你想:“哎呀!希望他不要抓我,去抓其他人。”那么你的慈爱不是真正的平等。如果你想:“哎呀!让他抓我讨厌的人,不要抓其他人。”你的慈爱也还没平等。甚至你说:“让他们抓我吧,不要抓其他的三个人。”你的慈爱也没有平等。唯有你的心完全处于一种平等的状态:“他要抓谁就抓谁,这个是我们其中一个人的果报。”如果这样思维,你的心很中舍,这才叫做真正破除人跟我、人跟人之间的界限。唯有真正达到破除界限,那种慈爱才是真正平等地生起。要做到这样,才是我们散播慈爱应该达到的一种标准。

  当我们可以达到破除人跟人之间、人跟我之间的界限之后,可以再继续另外一组,就是再选另外一组自己亲爱的人、认识的人和不喜欢的人,这样依次选几组之后,当我们可以成功之后,就可以依照《无碍解道》里讲的,更进一步的方法来修行。

  我们应当对十二类的众生散播慈爱。哪十二…

《《应作慈爱经》之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