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業處。比如,現在很多禅修者修入出息念,專注自己的呼吸,通過專注自己的呼吸去培育定力,一直到達到禅那。等他達到禅那之後,他再依次修習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等他到了能夠證得第四禅,而且修習第四禅的五自在之後,他可以再去修其他的業處,比如觀叁十二身分、白骨、白遍、十遍、四種無色定。他在修這些業處前,因爲已經成就了安那般那的第四禅,所以每一次當他坐下去,他首先專注自己的呼吸,然後把心投入禅相,次第地進入初禅、第二禅、第叁禅,到第四禅。從第四禅出定之後,再去修其他的業處,對修vipassanà,修觀的禅修者來說,也是如此。如果他以入出息念爲自己的根本業處,那麼他每一座先入定,次第的進入第一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從第四禅出定之後,借著強有力的光,強有力的心,再去取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或取名色法,色、受、想、行、識這些行法爲所緣,來觀照它們無常、苦、無我。在他觀照無常、苦、無我之前,先培養定力,通過提升定力的這種禅修方法,我們稱爲根本業處。
我們知道修習慈心可以證得第叁禅,色界的第叁禅,也就是說可以證得安止定,而且是比較高的安止定,雖然不能證得第四禅,但是可以到第叁禅。所以,一位禅修者可以專門修習慈心給予慈愛,一直等到證得禅那,證得初禅,然後再次第地培育第二禅、第叁禅,他用這種方法來提升自己的定力,達到禅那,這個也稱根本業處。
所以我們在禅修的時候,應當在這叁種情況下修習慈心。不過,如果大家現在以入出息念爲自己的根本業處,那麼就不用轉來轉去。但是,如果你覺得內心煩躁不安,沒有禅修的素質,我們建議大家可以培育慈愛。如果大家生氣時、感覺煩躁時或者對人、對事、對物討厭、抗拒時,爲了對治嗔恨心,我們應修習慈愛,那應當如何來修習慈愛呢?
根據佛陀在經藏裏的教導,至少有叁種方法可以培育慈愛。第一種方法是佛陀在《律藏》的《小事篇》以及在《經藏》的《增支部》裏,提到了要對一切的衆生,特別是對蛇王族、無足的,二足的、四足的、多足的,對一切衆生毫無遺漏地修習慈愛,這種方法稱爲(Khandha Parittaü)蘊保護或者蘊護衛,在緬甸直接稱爲《蘊經》,也就是說把所有的衆生成組成組地,對他們散播慈愛,這是第一種方法。
第二種方法是佛陀在《小頌》和《經集》裏教導的《慈愛經》,也是我們今天應當來學習的這部經。這部經是佛陀教導散播慈愛的另外一種方法。
還有第叁種方法,更普遍的修行方法是在《小部》裏的《無礙解道》Pañisambhidàmagga中,有很系統的修行慈愛的方法。也就是說,現在在緬甸的帕奧禅林,往往就是用《無礙解道》裏教導的方法來修習慈愛。
我們在講《應作慈愛經》裏培育慈愛的方法之前,先簡單講講《無礙解道》裏所教導修行慈愛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先找個別的衆生,個別的對象來培育慈愛,通過對個別的種群,個別的人散播慈愛然後慢慢地再擴大到其他人,然後再成組成組地,向不同的方向散播慈愛。
如果禅修者想要按這種方法培育慈愛,首先,應當要對自己先散播慈愛,也就是說先祝福自己,願自己快樂,願自己開心,願自己沒有身體的痛苦,沒有精神的痛苦。當他可以對自己散播慈愛,感受到自己那份快樂之後,就應當對其他的衆生,其他的有情散播他的慈愛。
不過,剛開始要對他人散播慈愛的時候,他不應當對四種對象散播。第一種,不能對異性散播慈愛,爲什麼呢?因爲對異性散播慈愛,容易生起貪染心;第二,不要對仇恨的人散播慈愛,因爲,剛開始在定力還沒有培育起來的時候,對不喜歡的人,對仇恨的人散播慈愛,心會變的憤憤不平,老是會想著他對你不好,那這個時候,慈愛不僅不能培育起來,反而嗔恨的心會生起;第叁,在剛開始,定力還微弱的時候,不應當對太親愛的人散播慈愛。比如說自己直系親戚,對他們散播慈愛心會緊張,緊張他們的喜樂而變得心不能平靜;第四種是對已經去世的人散播慈愛。爲什麼呢?因爲無論你對已去世的人散播多久,都不能證得禅那。所以在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不應當對這四類人散播慈愛。
那應當對誰散播慈愛呢?應當對自己恭敬的人、有恩的人散播慈愛,這樣的話,我們的慈愛心很容易生起。我們應取自己的老師、自己的導師或自己的恩人。散播慈愛的時候,可以用四種方式:第一種Averā hontu,第二種Abyāpajjhā hontu,第叁種Anīghā hontu,第四種sukī-attanaṃ pariharāntu。Averā hontu,它直接的意思就是願他沒有怨敵,也就是說我們祝願他沒有危難,不會遇到危險,第二Abyāpajjhā hontu,它的直接意思就是願他離嗔,願他遠離精神的痛苦,願他沒有心裏的痛苦,第叁Anīghā hontu,它直接的意思就是願他沒有惱亂,也就是願他沒有身體的痛苦,第四sukī-attanaṃ pariharāntu,的意思就是願他擁有自己的快樂,保持了自己的快樂,也就是我們祝願他快樂、安穏。我們可以用四種方式中的任何一種方式來散播慈愛,第一,願他沒有危難,第二,願他沒有精神的痛苦,第叁,願他沒有身體的痛苦,第四,願他快樂,這四種任何一種都可以。比如說,我們可以願他快樂安穩,然後,我們就衷心祝願他快樂安穏,不要只是念,我們用心去體會,真正要感受到我們內心對他的祝願,散發出來,散播出去,這才是散播慈愛。而不只是念,念願他快樂,願他快樂,而自己卻在胡思亂想,不是這樣,一定要用感情,用真的感情,情真意切的去祝願他們。然後你要感受到,當你祝願他快樂的時候,甚至你會覺得他接受你的快樂,他也向你散播慈愛,要這樣感受到。如果你可以這樣散播慈愛的時候,就這樣持續下去。
對修習根本業處的禅修者來說,可以通過對自己恭敬的人散播慈愛,一直維持定力,維持一個小時、二個小時、叁個小時乃至到證得禅那。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再進一步修習第二禅、第叁禅,然後再用另外一種方式再散播慈愛。
而對于作爲一切處業處的,也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如果要對治嗔恨心,或者說要使自己有禅修的素質,那麼當你覺得你的慈心發出去之後,當內心真正充滿喜悅,充滿對對方恭敬,充滿對對方那種良善的祝願之後,可以選另外一個恭敬的對象。當你選了幾位恭敬的對象之後,你就可以選自己親愛的人。如果是男性的話,可以選自己父親、兄弟、很親密的朋友,如果是女性的話,那麼就對自己的母親、女兒、姐妹、很親密的朋友。這種親密的、親愛的人,也就是親愛的同性,可以對他(她)們散播慈愛。這樣你選若幹個人之後,就可以對你認識但是不一定親愛,不會討厭他的人也散播慈愛,願他們沒有危難、願他們沒有精神的痛苦、沒有身體上的痛苦、願他們快樂,把這些慈愛散播出去。等你成功地對你認識的人毫無困難的散播慈愛後,就可以嘗試對你不喜歡的人,甚至曾經中傷過你的人,曾經傷害過你的人散播慈愛。你可以選你討厭的人、不喜歡的人散播,如果你只能夠對自己喜歡的、恭敬的或認識的人散播慈愛,而不能對不喜歡的人散播,那證明你的心還沒有真正打開,你的慈愛還沒有真正達到平等的階段。唯有對你不喜歡的人、對仇敵也可以毫無困難的散播慈愛,那麼你的慈愛才能算是基本上成功了。
如果你已經可以毫無困難的對任何人散播慈愛,包括自己喜愛和討厭的人之後,就應該用分組的方法來散播了。我們可以選四個人爲一組,第一是自己;第二是親愛的人或敬愛的人;另外一個是中等的人;第四個是自己的仇敵。我們可以選這四個人爲一組,然後先對自己散播慈愛,大概一、兩分鍾,你感受到自己的快樂之後,再散播給給自己恭敬或敬愛的人,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你的慈愛很容易散播出去。然後你再散播給中等的人,你會發現到你對親愛的人、敬愛的人的慈愛,應該必須和對中等的人一樣。然後再散播慈愛給你不喜歡的人,唯有你做到無論你是對自己、對他人、對喜愛的人、對討厭的人,都能夠毫無困難的散播慈愛,而且這種慈愛沒有差別,不會這麼說:啊!給我喜歡的人多一點慈愛,給我不喜歡的人少一點慈愛。如果你這樣的話,你的心還沒有平等。你的心只要還沒有平等,你就還沒有破除人跟人之間的界限,這種慈愛就不是真正的慈愛,如何才能夠達到破除界限呢?《清淨道論》裏舉了個例子:比如說,現在有四個人,就是你、你親愛的人、你認識的人、你的仇敵,這四個人坐在一起,假如這時來了一群強盜,他們要抓你們其中的任何一個人去祭神,用你們其中一個人喉嚨的血去拜神,當然,這是邪教。那麼在這個時候如果你想:“哎呀!希望他不要抓我,去抓其他人。”那麼你的慈愛不是真正的平等。如果你想:“哎呀!讓他抓我討厭的人,不要抓其他人。”你的慈愛也還沒平等。甚至你說:“讓他們抓我吧,不要抓其他的叁個人。”你的慈愛也沒有平等。唯有你的心完全處于一種平等的狀態:“他要抓誰就抓誰,這個是我們其中一個人的果報。”如果這樣思維,你的心很中舍,這才叫做真正破除人跟我、人跟人之間的界限。唯有真正達到破除界限,那種慈愛才是真正平等地生起。要做到這樣,才是我們散播慈愛應該達到的一種標准。
當我們可以達到破除人跟人之間、人跟我之間的界限之後,可以再繼續另外一組,就是再選另外一組自己親愛的人、認識的人和不喜歡的人,這樣依次選幾組之後,當我們可以成功之後,就可以依照《無礙解道》裏講的,更進一步的方法來修行。
我們應當對十二類的衆生散播慈愛。哪十二…
《《應作慈愛經》之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