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類呢Sabbe sattā,sabbe pānā,sabbe bhūttā,sabbe puggalā,sabbe attabhāva – pariyāpannā,sabbe itthīyo,sabbe purisā,sabbe ariyā,sabbe anariyā,sabbe devā,sabbe manussā,sabbe vinipātikā,這十二類衆生。前面五類是沒有製限的衆生。後面的是屬于有限定的衆生。Sabbe sattā一切有情;sabbe pānā一切有呼吸的衆生;sabbe bhūttā一切的生命,一切有生命的生類;sabbe puggalā一切的個體;sabbe attabhāva – pariyāpannā一切擁有個體、生命,執著于自我生命,這些我們說的其實都是一種,只是他的名字不同,都是屬于衆生,一切的衆生。
sabbe itthīyo一切的女性,包括女人、雌性的動物,女天人等等;sabbe purisā一切的男性,包括男人、雄性的動物、男的天人等等;sabbe ariyā一切的聖者;sabbe anariyā一切的凡夫;sabbe devā一切的天人;sabbe manussā一切的人類;sabbe vinipātikā一切墮落苦(惡)道的衆生、地獄的衆生、畜生、惡鬼,這些都是墮落到受苦受難的衆生。我們應當對這十二類的衆生散播慈愛。
每一類我們都應該用Averā hontu,Abyāpajjhā hontu,Anīghā hontu,sukī-attanaṃ pariharāntu,四種方式:願他們沒有危難、願他們沒有精神的痛苦、願他們沒有身體的痛苦、願他們快樂安穩。每一類的衆生都應當向他散播慈愛,擁有禅那的禅修者用每一種方式對每一類衆生都應當散播慈愛而達到第叁禅。
十二類的衆生,每一類用四種方式散播慈愛,十二乘以四等于四十八,就用這四十八種方式對一切的衆生散播慈愛。當他成功之後,他應該繼續把自己散播慈愛的對象再擴大,對在禅堂裏所有的這十二類衆生散播慈愛。等他成功之後,他應當把自己散播慈愛的範圍擴大,應當對寺院範圍裏面的十二類衆生散播慈愛。如果可以的話,他可以繼續把範圍擴大到寶峰鎮附近所有的十二類衆生散播慈愛。然後再對靖安縣所有的衆生散播慈愛。然後慢慢擴大到江西省、華南地區、整個中國,擴大到整個亞洲、整個東半球、整個地球,之後把慈愛擴大到整個輪圍世界,再擴大到其他的輪圍世界,也這樣把慈心散播出去。要先限定一個範圍,再慢慢擴大,每一個範圍都必須得用四種方式對十二類衆生散播慈愛。慢慢的擴大,等到可以盡量擴大之後,應當再對十方:東方、西方、南方、北方、東南方、西北方、東北方、西南方、下方、上方一共十方,每一方都應當對十二類的有情、衆生散播慈愛,而每一類的有情都要用四種方式,所以一共就是四百八十種。每一方用四十八種,十方就是四百八十種。四百八十種再加上原來的四十八種就一共是五百二十八種,這五百二十八種方式散播慈愛就是在《無礙解道》裏面教導的修習慈愛的方法,而這五百二十八種每一種都應當達到第叁禅,也就依次從初禅到第二禅、到第叁禅,這種方法就是《無礙解道》裏教導過的方法,也是現在在緬甸帕奧禅林修習的方法。如果我們真的要培育慈心,要證得慈心解脫,你必須要過這一關,要有這樣的能力,要對所有的衆生散播慈愛。
其實我們算起來實際上肯定不止這五百二十八種,一千次都不止,因爲什麼呢?因爲我們先限定一個範圍,然後慢慢擴大,每擴大一次都是用四十八種,每擴大一次都是用四十八種,是不是?如果你以禅堂爲中心,然後慢慢擴大,如果你擴大十次的話,就是四百八十種。當一個人能夠這樣修行慈愛的時候,他的心會很柔軟,如果他通過這五百二十八種,就是在《無礙解道》裏教導的方法,證得了慈心解脫,當然,這裏是“證得”了解脫,而不是“究竟”的解脫。他達到了禅那之後,要繼續修行悲心、隨喜的心和舍心。
正是因爲修慈心有很殊勝的功德,所以佛陀教導修慈叫慈無量心,爲什麼稱無量心呢?因爲衆生是無量的,十個、百個、千個、萬個、億個、十億個,衆生的數目是不可以衡量不可以計算的。由于衆生數目無法計算,我們以無量衆生爲所緣,由于所緣是無量的原因,所以我們對這些無量的所緣散播慈愛,就稱“慈無量”。同時由于你的心取無量的衆生爲所緣,所以你的心也是無量的,你是心沒有限量,只要對一切的衆生散播慈愛,就不能說你的心才那麼一點,你的心也是無量的。所以佛陀教導慈心,只有達到對一切的衆生平等地毫無差別地散播慈愛,才叫做無量心。
在我們念誦應當散播慈愛的時候,我們會說Mettàsahagatena cetasà sabbapàõabhåtesu pharitvà viharaõa,它是什麼意思呢?以伴隨著慈愛的心對所有的衆生、有情遍滿而住,這裏遍滿很形象地形容我們散播慈愛,phariti遍滿,怎麼樣遍滿呢?我們的慈心猶如大海的水一樣遍滿一切的衆生,像淹沒大地一樣,我們的慈愛遍滿了所有的衆生,這才叫遍滿。由于我們取一切的衆生爲所緣,所以這種心是沒有障礙的,不會分別說這些衆生排除在外,那些衆生才是我散播慈愛的對象,這樣不叫無量,而是有限的慈愛,這種慈愛不是真正的慈愛。所以我們應當培育這樣的心,這樣的心才叫做慈心,才叫做散播慈愛。同時,由于散播慈愛的心猶如梵天人一樣住,因此佛陀也將慈心也叫慈梵住,是猶如梵天的,同時我們也可以把梵字當作高貴的、聖潔的、清淨的。由于一個人擁有慈愛的心,它必定是聖潔的、崇高的、清淨的。慈愛的心不應該有汙染,不應該有貪愛,不應該受到貪嗔癡的汙染,不應該有任何煩惱和雜染,所以它是高貴的,它是清淨的,它是聖潔的。由于他的心住于高貴、聖潔、清淨,所以稱爲梵住。慈悲喜舍我們稱爲四梵住,也稱爲四無量心就是這樣的意思。
好,當我們講了《無礙解道》裏教導的,是現在南傳上座部佛教,也就是帕奧禅林裏實修的方法之後,我們再回到經文,來看經文裏第叁首偈頌的第二部分。“願一切有情幸福、安穩!自有其樂!sukhino và khemino hontu,sabbe sattà bhavantu sukhitattà.”,這裏講到的sabbe sattà一切的衆生;sukhino就是願他們快樂;khemino願他們安穩;sukhitattà是擁有自己的快樂;這裏講到的sukhino的意思就是指內心的快樂;khemino是指身心的快樂;而擁有自己的快樂,我們也可以說是平安、安穩。還有我們也可以這樣說:“願一切的衆生身體快樂sabbe sattà sukhino hontu” ;“sabbe sattà khemino hontu願一切的衆生平安、願一切的衆生安穩”;“sabbe sattà sukhitattà hontu 願一切的衆生內心快樂”;因此在這裏是sukhino,khemino跟sukhitattà包括幸福安穩跟快樂,它們分別可以是指身體的快樂跟安穩以及內心的快樂。
佛陀在這裏教導了對一切的衆生用這叁種方式,就是包括身心的快樂以及安穩之後,佛陀又再用分類的方法教導散播慈愛。經文裏面說:Ye keci pàõabhåt”atthi,
tasà và thàvarà và anavasesà,
dãghà và ye mahantà và,
majjhimà rassakàõukathålà;
凡所有的有情生類,這裏是毫無遺漏的,毫無遺漏的是navasesà沒有任何一類衆生給排除在外。tasà và thàvarà và動搖的或是不動的,在這裏所說的動搖的意思是指他還會顫抖、還會害怕的,這就包括一切的凡夫以及有情的聖者,爲什麼呢?因爲他們還有貪愛,貪愛還沒有完全被斷除,所以他還會動搖;thàvarà是指不動的,這裏的不動是指不會顫抖、不會動搖的,也就是完全斷盡了一切煩惱,已經滅盡了貪愛的阿拉漢聖者,在這裏是稱爲不動的。接著是:
dãghà và ye mahantà và,
majjhimà rassakàõukathålà;
dãghà是長的,長的衆生是指長形的衆生,比如說蛇、龍、魚、鳄魚、蜥蜴這些身體長的衆生;mahantà是大的衆生,身體大的衆生,比如說在海裏面的鯨魚、大龜,在陸地上的大象,這些屬于大的衆生、形體大的衆生;majjhimà是中等的,中等的衆生是指牛、馬、羊、豬這些體型中等的稱爲中的;rassa它的意思是短的,短的是指身體短的衆生,或者是指相對于長的、中等的更小的衆生,所以稱爲短的;àõuka的意思是細小的,細小的意思是指那些體型很小的,甚至說我們用肉眼看不到的微蟲,像水裏面的微生物等,屬于細小的、微細的;thålà的意思是粗的,也就是身體圓的衆生,比如說像蚝、像蝸牛、像烏龜這些身體是圓的衆生稱爲thålà。
那接著用另外的一種分類方法,Diññhà và yeva addiññhà,
ye…
《《應作慈愛經》之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