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应作慈爱经》之三▪P4

  ..续本文上一页 ca dåre vasanti avidåre,

  bhåtà và sambhavesã và,

  sabbe sattà bhavantu sukhitattà.

  Diññhà的意思就是可见的,可见的就是我们亲眼看到的这些有情众生,称为见到的;addiññhà是没有见到的众生,比如说住在海洋的,住在山里的那些众生,是看不见的、没有看到的众生;dåra是远的,avidåra是指近的,也就是远处的众生跟近处的众生。什么是远处的?什么是近处的呢?对我们身体来说,我们体内的那些众生是近的,而身体外的叫做远的。如果对我们现在坐在大礼堂里来说,大礼堂里面的人是近的,大礼堂以外的是远的。对我们寺院来说,寺院里的这些人、这些众生是近的,寺院以外是远的;对于住在宝峰镇里边的人是近的,宝峰镇以外是远的,以此类推,这是用距离来算的。

  下边一句bhåtà và sambhavesã và,是已生的跟寻求出生的。什么是已生的呢?有两种解释方法:第一种是他已经出生了,出生之后他不会再出生了,这是指已断除一切烦恼的阿拉汉圣者。而有学圣者和一切凡夫,虽然现在已经出生,可是还会再继续轮回,再继续出生,还会再寻求出生,死了后还会再继续投生的,被称为寻求出生的。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已生是指已经出生了的众生、出生的有情,像我们现在在座的都是属于已生的;那什么是寻求出生的呢?在母胎里的婴儿是属于准备出生还没出生的,在鸡蛋里的是属于还没出生的,在鱼蛋(卵)里面的也都是属于还没有出生的,也就是说他们将会出生,但现在还没有出生的,这些称为寻求出生的。是用这样的分类方法。

  因此我们在这两首偈颂里,佛陀教导了一共有七种分类、分组的散播慈爱的方法。这七类的散播慈爱的方法,有四种是两个为一组,有三种是三个为一组。会颤抖的跟不会颤抖的众生这是一组;见到的跟没见到的这个是为一组;住在远方的跟住在近处的为一组;已经出生的跟寻求出生的为一组;这四组是两个为一组的。

  还有另外三组是三个为一组的,它是长的、短的跟中等的;大的、小的跟中等的;还有粗的、小(细)的跟中等的,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散播慈爱。佛陀接着在第五首偈颂里面的最后一段sabbe sattà bhavantu sukhitattà.愿一切有情自有其乐。也就是愿一切的众生,这七类、七组的众生无论是会动摇的、不会动摇的、长的、大的、中的、短的、细的、粗的、见到的、没有见到的、远方的、近处的、已生的跟寻求出生的,无论哪一种都愿他们自有其乐,就是他们拥有自己的快乐,他们都拥有身心的快乐,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散播慈爱。

  接着佛陀就说Na paro paraü nikubbetha,

  nàtima¤¤etha katthaci naü ka¤ci;

  byàrosanà pañighasa¤¤à,

  nतama¤¤assa dukkhamiccheyya.不要有人欺骗他人,不要轻视任何地方的任何人,不要以愤怒、嗔恚想,而彼此希望对方受苦。这里讲到我们培育慈爱不只是通过祝愿众生快乐来修行,我们应当通过祝愿众生不受伤害以及不会焦虑来修行,所以佛陀在教导了通过祝愿众生快乐之后,也通过不要希望有人欺骗他人、不要有人被欺骗,这样来散播慈爱。

  如果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没有慈爱,他就会去欺骗,被欺骗的人当他知道自己被骗了之后,他会伤心,因此骗的人跟被骗的人都造了不善业,所以我们要用“不要有人欺骗他人”这种方式来散播慈爱。如果一个人看不起另外一个人,那他就对这个人没有慈爱;如果一个人很喜欢另外一个人,他就不会看不起别人,同时他对这个人的心也是很柔软的,因为傲慢、自大是没有慈爱的想,一个傲慢的人他是没有慈爱的,同时我们也很难忍受别人看不起我们自己。当一个人鄙视别人,或当他知道别人看不起他的时候,他的心会忿忿不平,会生气。那这样的话,看不起的人在造恶业,造不善业,被看不起的人由于他的心忿忿不平,很生气,也在造不善业。因此双方都在造不善业,双方都将会得到不善的果报。

  因此,我们修行慈爱,就应当对众生心怀善意,应当祝愿不要轻视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应当祝愿不要有人轻视他人,也不要有人被人轻视,应当用这种方式来散播慈爱。当一个人生气的时候,他首先是对自己不好,不利的是自己。因为无论你怎么去恨别人,首先伤害到的是你自己,因为你升起了不善心,不善心、嗔恨心能够烧毁自己的依处,就是说它对自己的身心不利。无论你生气的对象知不知道你在生气,你自己生气伤害的是你自己。同时当别人面对你的怒气的时候,也会感到身心不悦。心怀善意的人都会希望别人不要生气,同时也不要有人被人轻视。我们都应当希望众生互相心怀慈爱,不要有愤怒的相,不要有嗔恚的相,不要希望对方受痛苦,人跟人之间、人跟动物之间、人跟生物之间都有生存的权利,不要人跟人之间互相制造痛苦,不希望任何的众生受苦,所以我们应当要依照佛陀的教导,不要彼此希望对方受苦。

  修习慈爱要达到怎么样的程度呢?佛陀说:

  Màtà yathà niyaü puttaü,

  àyusà ekaputtamanurakkhe;

  evam”pi sabbabhåtesu,

  mànasaü bhàvaye aparimàõaü.

  正如母亲对待自己的儿子,会以生命保护自己唯一的儿子,也如此对一切众生培育无量的慈心。母亲怀胎九个月之后,会把孩子生下来,接着她会不计辛劳、不计肮脏地去照顾她的孩子。孩子拉屎尿尿,她会帮他洗,孩子流鼻涕、流口水,她会帮他擦、帮他洗。等孩子在她精心护养之下长大后,她也会多方去照顾他、关爱他、教育他、抚养他,因此母爱是很伟大的。就是因为母爱很伟大,所以佛陀在这里就用母爱作为我们修慈爱的例子,母爱就是对自己的孩子是不会计较的,同样的,我们对众生散播慈爱的时候也不应当计较。不过如果一个母亲有很多个孩子,她可能会偏心,会疼这个孩子、会疼那个孩子。或者说由于一个做母亲的有很多孩子,有时候会很烦躁,会打这个孩子。然而一个母亲如果只有一个儿子,只有一个独子,她会非常爱护他,非常疼他,会付出更大的爱去对待她自己的独生子。这种爱就更加无私,更加伟大,所以佛陀在这里讲到,一个做母亲的伟大甚至会用自己的生命去保护自己的独生子,同样的一个拥有慈爱的人,一个培育慈爱的人也应当对一切众生培育像慈母对待自己独子那样的慈心。这种慈心不是对一个、两个,而是对一切众生。在禅修的时候,如果对一切的众生你还会有介意,还会说我不会散播慈爱给这些人,我只散播慈爱给那些人,这种心不叫无量,这种心叫有量,唯有你没有把任何众生排除在外,这种心才叫无量的心aparimàõa。Parimàõa就是衡量的,有数量的,aparimàõa就是没有衡量的,平等的。

  散播的方式应该是怎么样的?佛陀就继续教导:

  Metta¤ca sabbalokasmiü,

  mànasaü bhàvaye aparimàõaü,

  uddhaü adho ca tiriya¤ca,

  asambàdhaü averaü asapattaü.

  以慈爱对一切世界

  培育无量之心,

  上方、下方及四方,

  无障碍、无怨恨、无敌对!

  这里就讲到了慈爱应当散播到一切世界,一切世界的范围是什么呢?上方、下方以及四方,也就是一切地方,我们会说上方是指色界和无色界,而下方是指这些受苦难的一直到地狱里的众生,而四方是指剩余的中间地区,无论是哪一种,总之上方、下方跟四方,都是从处所、从地方的概念来说,是包涵了一切的地方,应当达到怎么样呢?达到没有障碍,没有障碍就是相对于狭窄的。如果在修行慈爱的时候,你心里还会想:这个是我讨厌的人,这个是我的仇敌,他曾经加害过我,他曾经中伤过我,如果你还有这样的心念升起,就是说在培育慈爱的时候还会有这样的想法,你的慈心就会有障碍,这种障碍是狭窄的。如果在散播慈爱的时候,你还会对你散播慈爱的对象耿耿于怀,他曾经中伤过我,他曾经委屈过我,他曾经伤害过我,或者说他的言行我真的不敢恭维,那么这个时候你还会有怨恨,或者说在修行的时候你的心还会排斥、还会抗拒,你的心还会有敌对。有障碍的心、有怨恨的心、有敌对的心它就不能称为无量的心。唯有你的心对一切众生完全平等,破除了界限,对任何众生都能毫无困难地散播慈爱,这才叫做无障碍、无怨恨、无敌对。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解释,在刚开始修行慈爱或者还没有培育起强有力的慈心的时候,你见到不喜欢的人,还有困难,没有办法散播慈爱,还会有怨恨、还会有敌对,但是一旦你的定力达到禅那的阶段,你的心已经强有力了,你取无量的众生为所缘、为对象,那时候由于你的慈心强有力,所以是无怨恨、无障碍、无敌对的。

  那么在散播慈爱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呢?佛陀接着说:

  Tiññha¤caraü nisinno và,

  sayàno và yàvat”assa vigatamiddho,

  etaü satiü adhiññheyya,

  brahmametaü vihàraü idhamàhu.

   在站立的时候、在行走的时候、在坐着的时候,或者在躺卧的时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行住坐卧,任何的身体姿势,任何的威仪,只要他不在睡眠当中,只要他的心清醒的,他都应当确立这样的念,他都应当培育这样的心,也就是说当我们要散播慈爱的时候,不是说我只在禅堂里面散播慈爱,我进禅堂我才想起散播慈爱,我一出禅堂,我的慈爱就留在禅堂里面了,自己就开始胡思乱想了,开始贪嗔痴了,不是这样。也不是说,我坐着的时候我才禅修,我站着、我躺着的时候就胡思乱想了,不是这样。而是我们在任何的时候、任何的姿势,只要我们没有昏沉、没有睡眠,我们都应当确立这样的心,培育这样的慈爱。如果一个人可以做到这样,那么就可以说他的心住于梵住。brahmametaü vihàra就是梵住。慈心本身是梵住,我们刚才也讲到,因为慈爱是跟梵天人的心相应的,一切梵天人都是住于慈悲喜舍的,所以称为梵住。同时梵的意思是清净的意思。由于他的心住于清净、住于圣洁、住于崇高,所以拥有慈爱的心必定就是梵住。

  佛陀就在这里讲,如果一个人持续地培育慈爱,持续地培育慈心,当他的心能够对一切的众生毫无遗漏,毫无困难地培育慈爱,能够犹如慈母对待自己的独子一样,散播无量的慈爱遍满一切的众生,这就称为梵住。

  好,今天这部经就讲到这里,我们后天晚上再继续讲。后天晚上是十三号,为了让禅修者有更多的时间,所以我们把第七天的时间作完整的禅修。我们到十四号早上才开始结营、佛法问答。所以我们在后天晚上继续讲最后一首偈颂,会讲两个内容,第一个要讲讲修习慈爱有什么样的功德、有什么样的利益?之后再讲最后这首偈颂。这首偈颂就是讲一个人当他培育起定力,通过培育慈爱证得禅那之后,应当如何转修观,一直到最后证果,如何培育智慧一直到断除烦恼的过程。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接下来大家一起合掌回向: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应作慈爱经》之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