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寶峰禅寺止觀禅修營
《應作慈愛經》之叁
2008年4月11日 瑪欣德尊者講述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叁遍)
各位法師、各位禅修者,各位居士、大德:晚上好!
我們在前兩次講課的時候,講到了應當要斷除煩惱,講到煩惱有叁個層次,我們可以分別通過修習戒、定以及慧來斷除。然後我們又再講到了佛陀在什麼情況下講了這部《慈愛經》。這部經所講的內容其實也離不開戒定慧,最終的目的也是爲了斷煩惱。我們在前天晚上一起學習了佛陀教導的《慈愛經》。首先,佛陀講到如果一個人想要證悟寂靜的境界,想要在佛陀的教法中有所利益。善求利益的人,應當要修行,應當做的是什麼?就是戒定慧。關于戒,佛陀在這部經裏,用經教法的方式,講了15種素質,15種美德。他們分別是:有能力、正直、誠實、順從、柔和、不驕慢、知足、易扶養、少事務、生活簡樸、諸根寂靜、賢明、不無禮、不貪著居家,只要是遭到智者譴責的,即使是小事也不做。這是佛陀在這部經裏面講到的。
接著,佛陀就教導了修習慈愛的方法。在我們平時的禅修中,有叁種狀況發生時,應當修習慈愛,是哪叁種呢?佛陀在《增支部·美奇亞經》(Meghiyasuttaü)裏講到第一種,當時,阿難尊者還沒有成爲佛陀的侍者,而美奇亞已經是佛陀的侍者了。佛陀對美奇亞說:“美奇亞!當生起貪愛的時候,應當修習不淨。生起嗔恚的時候,應當修習慈心。當心散亂的時候,應當用入出息念斷除。生起我慢的時候,應當用無常想來斷除。”這是在《美奇亞經》裏面講到的。
這裏所講的應當修習慈愛是爲了斷除嗔恚。這裏的斷除是我們在第一次講到的鎮伏斷的斷,也就是說我們修習慈心可以用來對治嗔恚。當我們生氣、煩躁或討厭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應當修習慈心,修習慈心可以鎮伏、斷除嗔恚,斷除嗔恨心。這是屬于對治,屬于鎮伏斷。所以我們知道當我們生起嗔恨的時候,應當修習慈愛。修習慈愛時,就猶如在熊熊燃燒的火上澆了水一樣,火就能夠很快地熄滅。同樣,當我們的心中嗔恨之火燃燒的時候,我們應當修習慈心,修習慈心可以對治嗔恨的心,這是第一種我們應當修習慈愛的狀況。
第二種我們應當修習慈愛的原因,是當我們的心煩惱的時候,或者說我們的心感到憤憤不平的時候,或者說我們的心不能夠平靜下來,沒有喜悅的心和感到很擔心、很憂慮,或者說當我們要禅修的時候覺得沒有狀態,提不起勁,這個時候,我們應當修習慈心。這種情況下就不一定是有嗔恨心,但是爲了使我們的心柔和、歡喜,我們應當修習慈心。修習慈心是讓我們的心具足禅修素質,前一次講這部經的時候,我們談到一個人想要禅修,必須要具有很多的素質,比如:內心的柔和、正直、順從、諸根寂靜,這些是我們禅修必須得具備的素質。我們無論修任何業處,修任何的禅修法門,我們都必須得要擁有這樣的心,擁有這樣的素質。什麼樣的心呢?柔軟心,一旦心是柔軟的,就好工作了。如果學過《阿毗達摩》,我們就很清楚,在所有的美心所當中都具備幾對很好的品質,就是身心的柔軟性,有了身心的柔軟性,一定會有身心的適業性,有了身心的適業性,就必定會有身心的正直性和身心的練達性,還有身心的輕安和身心的輕快性,這些一生起全部生起了。一個人的心如果是很柔和、很柔軟,就很容易跟禅修的所緣相應,跟我們專注的對象相應。如果一個人的心對其他的人與事物有排斥,有抗拒的話,那當他去注意禅修的目標的時候,比如說注意我們的呼吸的時候,心同樣是有排斥的。如果心對所緣,對心的對象有排斥,就不能夠跟禅修的目標相應。不能夠相應,我們如果硬去把心壓進去,硬是去控製心,心就會變得躁動不安。所以如果我們知道在什麼情況下善用心,懂得善用心,禅修就可以事半功倍。修行最重要的,其實就是訓練我們的心,調伏我們的心。我相信現在很多禅修者在這幾天的禅修營裏,在禅修的實踐中,已經很明白要調伏心是很難的。心不是沒有力,就是躁動不安。有些人不是打妄想,就是在那裏昏沈,是不是?我們爲什麼要這樣禅修呢?其實就是要去除這些禅修的障礙,使我們能夠做得了心的主人。現在我們想要讓心專注不能專注,想要讓心有能力,想要讓心能夠平靜,它不能夠平靜。爲什麼呢?因爲心不堪任,心不堪能。就是心不能夠讓它工作。因此我們要調伏心,要控製心,要守護好心。守護好心,我們就可以借助一些外緣,一些所緣來調伏。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佛陀教導我們培育定力,用四十種業處,這四十種業處,說白了,其實區別就在于它的所緣,心還是一樣的,都是要讓我們的心專注和心平靜。
所謂四十種業處其實就是四十種所緣,四十種專注的不同的目標。假設我們專注白遍,也就是拿塊白色來專注;專注黃遍就是拿一塊黃色去專注;地遍就是我們拿一塊土地去專注,接下來如果我們修習入出息念,就是取我們的呼吸爲對象去專注。目的都是一樣的,就是讓心平靜,讓心單純之後,由于平靜的心慢慢地定力就起來了,定力起來心就強而有力,當心強有力,得定之後,我們再用強有力的心去觀照、去培育智慧,這個是一個次第的問題。
我們要讓自己的心單純、有定力,就必須先要弄清關系。其實我們專注,我們修行定力,只要能夠調整好兩種關系,或者說一種關系、兩個問題就可以,第一是心,第二是對象——所緣。對象和所緣必須要達到相應,有了相應,心就能夠平衡,心若能夠平衡,就能夠專注。當我們在專注入出息的時候,入出息時候的呼吸是那麼自然、那麼柔順,甚至我們越專注呼吸,呼吸就越緩慢,呼吸越緩慢就越微細,越微細的心如果還是和我們沒有禅修時躁動不安、想東想西,那心跟呼吸是不相應的,既然不相應,怎麼能夠培育定力,因此我們會從心下手,怎麼樣從心下手?用一很簡單的句話概括,就是讓我們的心跟我們專注的對象、專注的目標或禅修的所緣相應,一旦相應就平衡,一平衡就是中道,一中道我們禅修的定力就上來,大家要記得這種關系,就是心跟我們專注的所緣一定要達到平衡,平衡就是中道。
我們的心如果躁動不安、想東想西,這個時候我們應當讓心平靜,如何讓心平靜呢?我們可以通過專注呼吸,有的人可能由于平時的生活習慣或工作環境,心可能不能對簡單所緣或對理性的所緣,使他的心達到平靜。
在四十種業處當中,有些業處是比較理性的,有些業處是比較感性的,我們的呼吸是比較理性的。修四大分別、修入出息念、修十種不淨都是比較理性的,比如,白骨觀、叁十二身分就是比較理性的。哪些是比較感性的呢?佛隨念、法隨念、身隨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是比較感性的,念戒也是比較感性的,還有我們現在講到的慈悲喜,這些都是比較感性的。對平時喜歡思考的人、工作比較理性的人或比較冷漠的人,應該提升感性的因素。我們可以通過學習慈心或者修習佛隨念,讓我們的心歡喜,讓我們的心對所緣有感情。爲什麼說修慈心是屬于比較感性的呢?這決定于所緣。因爲修慈心,其實就是祝福別人,願他人快樂、願一切的衆生快樂,這就屬于慈心。既然是祝福別人,願他人快樂,所以是屬于感性的。修慈心直接就是希望他人快樂,甚至沒有條件,也不用說爲什麼我們要祝願他人快樂,不要問這樣的問題,這樣問會落入理性中。我應當對他人好,我應當對他人散播慈愛,所以我要散播慈愛,不要問爲什麼,這樣的話,我們的心會更直接,直接對他人散播慈愛。如果你擁有對他人的慈愛,必定伴隨著喜悅,內心的輕安、柔軟、恭敬乃至感恩,這些心必定伴隨著慈愛一起生出來的。如果修慈愛修得很麻木,就是失敗的。修慈愛不可能使心麻木,也不可能越修慈心越沒有感覺,爲什麼呢?因爲慈愛是內心發出的感情,是對對方的祝福,是最良好的祝願,希望對方快樂,把這個心散播出去,就叫做散播慈愛。
因此,爲了讓自己的心態達到平衡,太過理性的人應該提升感性,太過煩躁的人要讓心平靜,太過機械的人要讓喜悅的心激發出來,這時應當修習慈心。所以說如果修習慈心,就能使我們的禅修者擁有很好的內心的素質。不一定要到升起嗔恨才要修,只要我們想要提升禅修的素質,內心的素質,就應當修習慈心。這是第二種狀況。
第叁種就是我們把慈心當成自己的根本業處。在上座部佛教的傳統裏面,所有的業處都可以分爲兩大類,一類稱爲一切處業處,一類稱爲根本業處。一切處業處就是一切禅修者都應當修行的,無論修哪一種業處,哪一種法門,入出息念也好,修四大分別也好,修其他業處也好,都必須得修一切處業處。一切處業處共有四種:第一種是佛隨念,第二種是慈心,第叁種是不淨,第四種是死隨念。一切處業處是一切禅修者每天都應當修習的,因此被稱爲一切處業處。也就是說,不分人、不分時間,都應當培育的。業處就是禅修的法門、禅修的方法。我們前面說到,當你生氣的時候,應當修習慈心,當你的心沒有禅修的素質時,應當修習慈心。我強調這兩種情況下,應當修習慈心。這屬于一切處業處的範疇。
那麼,什麼是屬于根本業處呢?根本業處就是我們用來培育定力乃至證得禅那,或者我們通過這種業處來提升定力之後來轉修vipassanà,轉修觀,我們甚至最後把這種定力作爲我們觀智的目標,去觀察無常、苦、無我甚至涅槃的禅修方法,我們稱爲根本…
《《應作慈愛經》之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