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應作慈愛經》之二▪P4

  ..續本文上一頁不要煩躁不安,不要去追隨諸根的欲樂,而是要平靜。

  就像現在大家在禅修營裏禅坐的時候,坐著坐著,因爲我們的心一直都沒有去控製它,沒有去守護它,沒有守護諸根,所以一直以來我們的心都是去追求好的,追求欲樂的目標,追求好看的、好聽的、好吃的、舒服的、舒適的,追求那些可意的、可愛的。現在大家坐在這邊,坐在禅修營,坐在禅堂裏面,嘗試要控製我們的內心,要平靜諸根,這個時候,心就蠢蠢欲動了,就像把一條魚撈到陸地上,魚會蹦蹦跳,老是想要跳回水裏去;又像我們把一只山裏的猴子,抓到平地上,用繩子綁住它,猴子就蹦蹦跳,老是想要掙脫,跳回山裏,跳回到樹林裏。現在也是這樣,我們現在就是要把心管好,要讓諸根平靜。但是要管理心,調伏心是很難的。佛陀在《法句經》也說到:“心是極其躁動不安的。它經常追隨著自己的欲望,追隨著自己的喜好。因此我們需要調伏心,因爲調伏,受到調伏的心是很好的,受到調伏的心才能夠得到快樂。”

  現在大家想要調伏心,首先要守護好根門,關閉根門,不要去追隨好的。同樣,在意門也是,我們的心一去追求那些好看的、好聽的,去追求過去那些美好的回憶、那些欲樂的享受時,我們應當提起自己的正念,要醒覺,然後回到自己的業處。回到自己的業處就像我們把猴子抓回到這個木樁,用正念的繩子好好地鎖住它,不要讓它亂蹦亂跳一樣,如果亂蹦亂跳的話,心這只猴子就很難控製了。

  也正是因爲諸根的寂靜,內心的平靜對修行、對禅修很有幫助,對培育慈愛很有幫助,所以佛陀在這裏教導,我們應當諸根寂靜。

  接著佛陀又要講到nipako,nipako是賢明。在世俗的工作裏面,如果一個人不了解,以及不擅長做一樣事情,或者說,他雖然知道,但是他不知道什麼時候在什麼場合下做是最好的,可以得到更好的利益,那麼這種人他就不可能很好地得到他所要做的工作的利益,或者說他不能夠很好地完成他應該做的工作。如果他有智慧,他了解應該怎麼做,在什麼時候,什麼場合下最適當去做,好像一個人做投資一樣,他知道這個時機是最好的,在這個地方投資他將賺到一筆錢,這種人我們稱爲是賢明的、明智的。

  作爲禅修也是,修行也是。如果我們透徹地明白了自己正在禅修的業處,同時有智慧去分辨所修行的是正確還是錯誤,也能夠預見現在所修行的有什麼利益,我們就能夠去實踐修行。

  就如現在大家在修行安那巴那念,我們如何知道正在修行的安那巴那念是對的還是錯的?我們唯有依照佛陀的教導安那巴那念,爲什麼要修行安那巴那念呢,修行安那巴那念、修行入出息念有什麼利益呢?爲什麼要修行呢?

  首先我們通過入出息來調伏心,當調伏了心之後,就可以提升自己的定力,我們還可以通過專注呼吸達到禅那。達到禅那不是我們的目標,我們還要轉而修觀,提升我們的觀智,提升智慧,最終可以通過入出息念作爲我們的根本業處,最後達到斷除煩惱。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現在專注呼吸有什麼利益,才能夠很好地去專注。如果我們擁有這樣的智慧,就稱爲賢明。

  智慧是非常重要的,從我們一開始想要禅修到我們實踐,到我們修定,最後我們培育觀智,在整個修行的過程中,智慧都很重要,乃至到最後的證果,我們都把證果的智慧稱爲出世間的慧,它還是屬于智慧,因此智慧在佛陀的教法裏是很重要的。

  接著又再講到appagabbho,appagabbho的意思是不無禮;agabbho的意思是粗魯、無禮;appagabbho是不粗魯、不無禮,這是指身語意方面的不無禮。

  那什麼是身體上的無禮呢?我們先講無禮,身體上的無禮,比如當 走路時,見到了出家人,見到了上座,見到了長老,不讓路,不恭敬,搶著坐座位,甚至對一些長老、對一些長輩,捏他們的手、掐他們的脖子或者摟他們的腰等等,這些稱爲無禮。

  什麼是語言上的無禮呢?語言上的無禮就是開玩笑、直接叫出家人的名字、或者說用很不恭敬的語言叫出家人的名字:“哎,和尚!哎,比丘!哎,等等。”這些是很無禮的舉動;或者當出家人、比庫、尊者、法師在說話時,去打斷他們的話,或者還沒有征得上座的同意,自己就滔滔不絕地說話;或者開一些毫無意義的玩笑,說一些毫無意義的廢話;或者調侃他人,這被稱爲無言的無禮。

  而心念的無禮,意的無禮,就是雖然表面上很恭敬,但是內心很傲慢:“哎,你有什麼了不起的!”就是這樣內心的無禮,或者說內心不恭敬,這被稱爲意的無禮。

  對于平時我們處事、接人待物也是這樣,如果一個人很謙卑、很恭敬,這稱爲身體的有禮;如果一個人說話很有教養、很柔和,這被稱爲語言的有禮;如果一個人的內心真的是很謙卑、不傲慢、不驕傲、很謙虛,這個稱爲心意的有禮。所以我們去除了無禮,而培育內心的有禮、身體的有禮、語言上的有禮,這個稱爲不無禮。

  接著又再講到了kulesu ananugiddho不貪著居家。如果我們出家人,經常想著在家人,經常想著自己的家庭,那麼我們就不叫出家,是不是?如果一個人經常愛去攀緣在家人、討好在家人,經常跟在家人混在一起,這種也不能夠叫做出家,或者說身出家、內心還沒有出家,這個也不叫做出家。

  如果我們內心也遠離了俗家世俗的生活,出家人像個出家人,有了出家人的身份,有了出家人的心態,不再經常去貪著于在家人的那種欲樂,這個是稱爲不執著于、不貪著于居家。

  對在家人也是一樣,如果大家對自己的家庭,對自己的妻子、對自己的丈夫很貪著的話,那麼你們不可能來這邊禅修了是不是?唯有你在禅修的時候暫時放下自己的家庭、放下自己的妻子、放下自己的丈夫、放下自己的兒女,來這邊短暫地過著梵行的生活、清淨的生活,你在禅修營期間,也可以做到不貪著于居家。

  同時,來到這邊,應當要學習像個出家人,過著類似于出家人的生活,雖然頭發還是長著,代表在家人象征的一大堆的頭發,一大堆的煩惱草,身體還是穿著在家人的衣服,但是內心要學習像個出家人,就是暫時的遠離世俗的生活、遠離俗家,這樣的話你們也可以叫做不貪著于居家。

  當佛陀講到了上面這十四種素質之後,當然,這十四種素質都是很具體的,但是爲了更完整、更毫無遺漏地概括一個禅修者應當具備的素質與品德,佛陀又再講到了下面的一句話:“Na ca khuddaü samàcare ki¤ci,yena vi¤¤å pare upavadeyyuü.”

  只要會遭到智者譴責的,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不應當去做。這裏講到的“khuddaü”的意思就是很細小的,很微細的。什麼是很微細的呢?身語意方面只要違背我們自己身份的事情,都不要去做。我們不僅在大衆面前不應當去做會遭到智者譴責的事情,即便是自己獨處時,也不應當去做這種事。

  什麼是智者呢?智者跟愚人是相反的,這裏講到的愚人(Dattu )並不是指弱智的人,而是指把善說成不善,把不善說成善的人。當你做壞事的時候他贊歎你,當你做好事的時候,他譏笑你、諷刺你,一直看不起你,這種人稱爲愚癡的人。他們自己殺生,教人殺生,自己偷盜,教人偷盜,自己邪淫,教人邪淫,自己說騙人的話,教人去說妄語,自己喜歡抽煙、喝酒、生活放蕩也教人生活放蕩,這種人稱爲愚人、愚癡的人。

  而智者呢?就是指行爲、語言和內心都充滿了慈愛和智慧的人,他們譴責應該譴責的事情,贊歎應該贊歎的事情,這種稱爲智者。當我們無論在有人的地方或者是沒有人的地方,無論在公開的場合或者獨處的時候,都應當省思我們所做的事情是不是會遭到智者的譴責呢?如果有,我們不應當做。我們做任何事情時,都應當猶如智者在我們的身邊,猶如佛法僧都在那邊,這樣我們就不會是一個在公衆面前裝得像正人君,而背後什麼事情都做的人。

  因此佛陀在這裏說,一個人要成爲禅修者,要得到佛陀教法的利益,就必須不做任何會遭到智者譴責的、即使是很微細的事情。

  我們今天就講了這部經兩首半的偈頌,這是佛陀在講一個禅修者,如果要想修行,就應當要培育的、要具足的十五種美好的素質、美好的品德。

  我們在後天的晚上繼續來一起學習這部經。

  我們在結束這次開示之前,讓我們大家一起來做回向。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爲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回向諸有情!

  願彼諸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應作慈愛經》之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