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应作慈爱经》之二▪P3

  ..续本文上一页能够好呢?

  所以一个骄慢、自大、自负的人,要证得殊胜的成就,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很微细的我慢心,都会障碍到我们的禅修,更何况是过慢呢。当我们知道了傲慢是修行的障碍,是培育慈心的障碍,我们就不应该自大,我们应当学习谦虚、应当学习谦卑。

  接着再讲到的是santussako,santussako是知足。知足包括对所得的物品,所拥有的物品,以及所发生的事情,都感到知足的人,这种人称为知足者(santussako)。

  对所得的东西感到不满足的人,他们会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会感到痛苦,因为内心无法满足。他会想得到自己想要东西;然后呢,当得不到时,他的内心会感到痛苦,或者不高兴、沮丧、生气,即使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他还会想要更多。这三种都是不知足的相:想要得到自己的东西因得不到而痛苦;得到了又追寻更多,追求更好;即使得到了更多更好,又想永远不要失去,这种人称为不知足。

  不知足的人,离慈爱很远。对于任何东西只要获得了,都感到知足的人,他的内心是平静的,他不会对自己找不到的东西,所要的东西,感到不开心或生气,拥有这样素质的人,慈爱很容易在他的内心里培育起来。所以佛陀在这里教导知足是培育慈心的一个前提条件。知足可以分为三种含义:

  第一种,就是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感到知足的人;

  第二种,就是对现有的东西感到知足的人;

  第三种,平等地感到知足的人。

  这是什么意思呢?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感到知足的人,就是说,对现在有的感到知足,比如说自己有的袈裟它很好,不去管它,因为这个是自己所拥有的,不会再去追求它,已经有了那就很好;对于现有的东西感到知足的人就是不论它是好的、坏的,品质是高的、还是低的,接受跟使用的时候都不去计较,他感到很满足,这是对于现有的物品感到知足的人;第三就是平等地感到知足的人,就是他得到的东西,无论好或不好,在他心里都很平等,他用一颗平常的心对待一切事物,对待一切所拥有的东西,这种人也是属于知足的人。

  知足可分为三种:对所拥有的东西;对现有的东西;对拥有的东西好坏,他都感到很满足、知足的人。而我们有一句话叫:“知足长乐”,就是这样的意思。如果一个不知足的人,即使在天堂,他也不会感到满足;一个知足的人即使睡在地上,他都会感到满足、都会感到快乐。

  第八个素质是subharo,subharo的意思是易抚养、易护持。当我们在依靠别人的时候,对别人所给的任何东西,如果感到不满足,这种人叫作难护持、难服侍,叫做dubbharo。反之,对于别人所给的东西,我们都感到满足的人,这种人称为易抚养。有四种人:

  第一种是自己容易抚养的人;

  第二是自己难抚养的人;

  第三是别人容易抚养的人;

  第四是别人难抚养的人。

  什么是自己容易抚养、容易护持的人呢?就是对于自己所得到的东西,无论好坏都感到知足,他不会去计较这些外在的物品,只是自己继续工作或继续自己的修行,这种人称为自己容易护持的人。

  自己难以抚养的人,就是当他得到了甜的东西,又想要酸的、想要辣的,得到酸的、辣的又想要甜的东西,得到这个又想要那个,得到那个又想要这个,这种人称为自己难抚养的人。

  对于别人容易抚养的人、护持的人,就是当别人供养我们任何的东西时,我们都感到很好、很知足、很满足,这种人是称为别人容易护持的人。

  别人难护持的人,就是别人用心去供养他,而他还很挑剔,供养这个,又想要那个,供养那个又想要这个,这种人称为别人很难护持、很难抚养的人。在家人也是如此,去买东西的时候,很容易看到这点。当买了这个东西又看到那个东西好,看到那个东西又觉得这个东西好,无所适从、挑剔、鸡蛋里都要挑骨头,这种人称为难护持的人。

  跟难护持的素质相反的,称为易护持,就是什么东西都好,好像我们在这一次的禅修营里一样。如果有些禅修者有很多抱怨:“哎呀,怎么那么吵啊,地面那么湿啊,菜那么难吃啊,炒的那么不好啊。”或者说:“这坐垫怎么那么粗糙啊”等等种种,这些称为难护持的。

  如果我们转而思维,其实常住要供养,要提供我们好的场所,很安静的禅修的条件是很难的,要付出很多的财力、物力跟人力,是很多种因缘成就的,所以我们应当怀着感恩的心来这里禅修才是,我们不应该挑剔,这样的话我们很容易拥有感恩的心。一旦有感恩的心,我们就不会去计较这些东西,就不会去挑七挑八。

  如果一个人很容易护持,拥有感恩的心就很容易培育慈爱。不仅仅容易培育慈爱,对修行其他的业处也是很容易的。所以我们为了培育慈爱,为了培育其他的禅修业处,应当让自己易抚养、易护持,要培育感恩的心。

  第九个素质是appakicco少事务,appa的意思是少的,kicco的意思是工作、事情、事务。如果一个人经常去从事不属于自己应该做的工作,那就是盲目的人。忽略了自己工作的人,将会毁了自己的幸福,在我们禅修者也是。对于修行来说,我们极其须要做一个很少事情的人。如果一个人、一个禅修者、一个出家人,经常忙东忙西、忙于交际、忙于应酬、忙于做法会、忙于建筑、忙于开会、那么他将有很多时间在这种毫无意义的,对自己戒定慧,对自己心志培育没有帮助的事情上花掉。因为这种人太忙了,而且他忙来忙去,到头来都不知道忙什么。

  一个人应该为了帮助自己的利益、帮助自己的禅修,不要去做多余的工作,而只做应该做的。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对一个出家人来说,应该做的,就是《律藏》里佛陀教导我们应当、应尽的义务。什么是佛陀教导应尽的义务呢?我们对自己的寮房,对自己的寺院要清洁卫生;对长老,对上座,要恭敬,要尽自己做弟子的义务;对于信徒要给他们开示和佛法的指导,这才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什么是我们不应该做的事情呢?应酬、交际、说闲话、搞建筑,或者甚至是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这些是我们不应该做的,如果我们把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这些东西,这个称为忙碌的人。忙碌的人就是多事的人,多事的人他怎么可以放下心来禅修呢?

  因此一个人如果想要真正的在佛陀的教法里得到利益,就应当做个少事务的人。因为少责才身轻,少责任、少事务,自然会容易放下,容易放下,正念正知就容易提起,禅修才有进步。

  在《清净道论》里也很明确说到:“多事务是禅修十种障碍中的一种。”这里的事务包括维修、建筑等等。《清净道论》里讲到十八种不适合的住所,太新的,经常要忙于建筑,太旧的,经常要忙于维修,这些寺院、这些住所都不适合一个想要修行的人去住。只有少事务我们才能够修行成功。同时,佛陀在这部经里也讲到,少事务是我们培育慈爱的前分行道之一。

  第十个素质是生活简朴sallahukavutti,对于在家人来说,拥有超过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是负担,因为他要忙于收藏,忙于保护跟修理它们。在佛法的修持上,这样的负担更是要不得。因此佛陀教导,如果真正想要修行,应当要只满足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就够了,什么是我们所需要的东西?

  佛陀在世的时候,一位出家人,一位比库只拥有八样东西就足够了,哪八样东西呢?桑喀帝(saïghàñã),桑喀帝就是外衣、uttaràsaïga上衣、antaravàsaka下衣,有了三衣、一个钵、一个剃刀、一个腰带、一个针跟滤水囊这八样东西,就可以去到任何地方。因此佛陀称这样的比库、出家人就像一只小鸟,无论飞到哪里,只带两支翅膀就可以了。

  真正做到这样,叫做生活简朴。想要住在树下,就住在树下,想要住在寺院就住在寺院,他不会给外在的物品所绊。如果一个人要弘法,或一个人要学经教,那么他需要一些经典,一些经书,这个是他必要的。对于那些生活的奢侈品、娱乐用品,是出家人所不应当有的,如果拥有过多,不仅仅是一种负累,还是禅修的一种障碍。如果一个人,要禅修,为了得到佛陀教法的利益,应当成为一个生活简朴的人。

  接着是santindriyo,santindriyo的意思是诸根清净,sant是寂静,indriyo是诸根,这里的诸根是指什么?这里的诸根不是指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不是这些。这里的根是指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令诸根寂静的意思就是当我们看到漂亮的东西,听到悦耳的声音,嗅到很好的香,吃到好吃的东西,身体碰触到舒服的触所缘,或者思维到好的东西时,我们应当要守护住根门,不要让贪爱占据我们的心,去侵漏我们的心。

  当我们看到丑陋的东西,不好的东西,听到不好听的声音,比如别人骂你,或者在禅修的时候听到一些噪音、一些声响,闻到很难闻的臭味,吃到不好吃的东西,或者说身体触到不好的东西,像天气很热、很冷,脚很痛、腰很酸、腿很麻等等,当我们的身体体验到的时候,要让自己的内心平静,诸根寂静,不要因此而生起嗔恨心。

  无论我们的身根碰触到的外境是好是坏,是可意是不可意,我们都要保持内心那一份寂静,那一份平静,这个称为诸根寂静。如果我们不管好诸根,不去守护根门的话,一见到好的东西就生起贪,一看到不好的东西就生起嗔,一听到歌曲内心就黏着了,一听到噪音,或者别人批评,内心就愤愤不平,这样的话,他的心一直都是躁动不安的,还怎么能够平静,怎么能够谈到禅修呢?

  所以我们应当要守护好根门,要抑制住、要控制住,不要让心给贪、嗔、痴,给那些贪爱、那些忧虑所污染了。要让这些不善法不要在我们的内心生起,诸根…

《《应作慈爱经》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