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健康、勤奋、聪明能干的人能很好的完成工作,这是在世俗所说的能力。
在佛陀的教法里也是同样,就像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叫做菩提的王子,有一天他来到佛陀那里,问佛陀,他说:“尊者啊,一个人在接受了佛陀的教法之后,需要多久才能够证悟圣道圣果,才能够完全地断除烦恼呢?”
佛陀回答说:“王子啊!对于这一点呢,我想反问你一个问题,你是不是很擅于驾驭大象呢?”
菩提王子就说:“是的,尊者。”
佛陀就继续问:“假如这个时候有一人来到你的面前,他想要学习驾驭大象的技巧,但是他没有信心、不健康、很狡诈、懒惰而且不聪明,那他是否可以学的成功呢?”
菩提王子回答说:“尊者啊!一个人即使只有这五项因素中的一种,他都不可能学好学成,更何况一个人同时有这五项因素呢?”
接着佛陀又问:“如果一个人有信心、健康、诚实、精进、勤奋,也很聪明,他是否可以学得成功呢?”
菩提王子回答说:“尊者啊!如果一个人拥有这五项中的一种,他都可以学得成功,更何况一个人同时拥有这五项因素呢?”
于是,佛陀就回答说:“王子,同样的,如果一个人拥有五勤支,就是他对佛陀有信心、健康、不狡诈、不虚伪,同时他很精进、很睿智、有智慧,具足这五个条件,他就能够迅速达到修行的目的。”
我们在这里讲到有能力,就是指这五项因素:
第一指信心;
第二是健康;
第三是诚实;
第四是精进;
第五有智慧。
接着佛陀又继续讲ujå ca såjå ca,正直跟诚实。正直跟诚实其实也是五勤支的一种,也就是一个人不狡诈也不虚伪,他很诚实、如实。一个狡诈跟虚伪的人,是没办法对别人有慈爱的,而且也很难修行其它的善法。就好像我们要在一张报纸上去写好看的字,那是很难的;或者说,在一块很肮脏的布上画一幅很美的画,那也是很难的。唯有在干净的布上,我们才能够很好地表现出一个人的书画的技能。同样的,善法只能够在清净的心里生起,如果一个人的心很虚伪、很狡诈,善法就没有机会在这种受到污染的心里生起。因为正直非常重要,所以佛陀教导了正直,同时又教导了诚实。正直跟诚实其实意义是非常相似的,不过它们也各自略有侧重点。一个人如果去除了身体的狡猾跟语言的狡猾,我们称为正直;一个人去除了内心的狡猾,我们称为诚实。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修习增上戒学和增上心学,也就是培育戒和定来达到正直,可以通过培育增上慧学,培育智慧,来达到诚实。当然,只有一个人已经完全地断除了一切烦恼,才能够真正的达到正直跟诚实。
接着,佛陀又讲了suvaco,suvaco的意思就是顺从、柔顺的意思,或者说易受教。它的反义词是dubbaca 。Su的意思就是好、善的、好说的,du就是不好的、坏的,dubbaca的意思就是不好说、不好说话,难以劝导的;suvaco就是柔顺的、听话的、容易劝告的、容易受教的。
对于难受教的人,当他做了坏事,别人去劝告他的时候,他会说:“咦?你见到吗?咦?你是否有听到啊?是谁告诉你的?”或者说他们会用一些语言把话题引开,甚至会保持沉默、不予理睬。或者有些人,虽然接受了劝告,但是依然我行我素,继续去做坏事,这种人就是难以受教的。
对难以受教的人,他离证悟、要证悟殊胜的境界是很远的,不过,对容易受教的,乐于接受别人的劝告与教导的人,很容易达成成就,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是柔软的。他不仅仅会去听从,去接受别人的劝告,接受别人的教导,同时还会请求别人在自己犯错时,能够指出来,以便于自己改正错误。
难以受教的人,不明白别人好心的劝告,其实是为了他好,他也不喜欢给人劝告。就像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叫做阐陀的比库一样,别人劝告他,他就老是为自己找借口开脱。我们在比丘戒的僧残讲到,制戒因缘里面提及当其他比库去劝告他时,他就说:“你说什么?你有什么好说我的?我比你更高,佛陀是我出家的时候,一起陪伴着他去的。你们算得了什么?你们不要劝我什么,你们不要说我什么好的跟坏的,我也不去劝你什么好的跟坏的。”他就是这种很难以受教的人,所以在巴利语里面,在戒条里面也直接说,阐陀比丘是属于dubbaca,dubbaca就是难受教的,生性难改的人。
然而,如果一个人透过柔软的心、欢喜遵从别人的劝告及教导,这样的心和慈爱的心很相应,即使没有刻意地修行慈爱,慈爱也在他的内心存在。作为一个希望获得真正幸福的人,他不会不愿意遵循佛陀的教导,因此,他肯定已经接近了圣道圣果以及涅槃。
所以在相应部的,因缘相应《导师经》里佛陀说了一句话:“yathàbhåta§ ¤àõàya satthà pariyesitabbo.”它的意思就是:“为了如实的智慧,为了得到如实的智慧,应当去寻求导师,应当去寻找导师。”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得到如实了知世间的智慧,他必须去寻找善知识,正因为如此,所以佛陀不止一次地说:“阿难,我说善知识是梵行的全部。”梵行就是我们修行的生活,我们修行的生活必须依靠善知识,没有善知识,没有好的导师的指导,我们谈不上修行,我们只能说在盲修瞎练。
那接着又讲到了mudu, mudu意思是柔软、柔和。在这里讲到的柔和,并不是指跟粗野相反的,而是指与傲慢和固执相反的柔和。一个懒惰、不肯修行的人,或者说,一个只有一点点信心的人,很难达到修行的目的,因为他是顽固的人。但是有信心、有善法欲、想要修行,并且有热忱、肯精进的人,能够依法修行,这些人我们称为柔和的人。
柔和是我们禅修中一项很重要的要素,我们禅修的心一定要柔和。一个禅修者,他应当越修心越柔软,这种修行才是对的。如果一个人越修越顽固、越修越傲慢、越修越自以为是,他的修行会有问题。为什么呢?
如果一个人越修越傲慢,越修越固执,他的心越修越僵硬,越修越狡猾、越修排斥心越强,这些都是属于不善心,一个修行人应当越修越柔和。顽固的心跟柔和的心的区别在哪里呢?
在这里谈到修行,我们可以引一个例子来比喻。我们要拥有一颗柔和的心,就像要炼金一样,如果拿着一块金矿石,无论直接对这块金矿石如何打造,它都不能够造成戒指、项链或其他的金器,是不是?但是,如果我们把这块金矿石放到火里、放到熔炉里去提炼,提炼出黄金来。然后呢,当黄金还很软、温度很高的时候,我们可以随着自己的意愿去打造戒指、项链、宝冠、佛像,是不是?
唯有当黄金很柔软的时候,我们才可以随心所欲的去制造,去造我们想要的器皿,想要的物品,想要的装饰品;同样的,当我们的心硬邦邦的时候,要修习任何的方法都很难,因为心不堪任,如果我们的心很柔软的话,修任何的法,修任何的业处都很容易成就。
再举另外一个例子,比如揉面。假如我们要做面包,蒸馒头或者包饺子,如果是一团和好的面粉,变硬了,再要用它来包饺子会很困难,是不是?这样的面团要做面包、蒸馒头都很难,但如果加上水再把它揉得恰到好处,很柔软,那么想要蒸馒头就可以蒸馒头,想要做面包就做面包,想要包饺子就包饺子。我们的心就要像这么样柔软。
如果心柔软,它自然就会有适业性,适业就是适合去工作,这里的工作是指我们心的工作。一个人如果拥有一颗柔软的心,这种心就跟慈爱的心很相似,因为心一柔软就很容易生起慈爱。因为慈爱是一种包容的、希望别人幸福的心,如果一个人的心很硬,只顾着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人的利益,怎么可以散播慈爱呢?所以想要培育慈爱的心,我们要培育柔和柔软的心。
第六个素质是不骄慢、不傲慢anatimànã,atimàna就是过慢,就是贡高我慢、自大自负。傲慢的原因有很多种,有的人因为出生而傲慢、有的人因为自己的身份而傲慢、有的人因为自己的钱财而傲慢、有的人因为自己的地位而傲慢、有的人因为自己的才华学识而傲慢、有的人因为自己的长相身材而傲慢。总之一个慢心重的人,无论什么东西都可以成为傲慢的资本,然后瞧不起别人,甚至明知道不如别人的,都要打肿脸充胖子,装出慢心来。
傲慢的人在佛陀的教法里,甚至把它比喻成疯子一样。因为一个人一旦他的心给傲慢覆盖,是看不到事物的真相,同时一个人傲慢的时候他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和过失而看不到别人的优点,能看到的只是自己的优点,而去弱化甚至忽略自己的缺点,这样的人他看东西是不真实的。他看任何人、任何事,就像带着一副有色眼镜。
一个自大的人、一个傲慢的人不会考虑别人的利益,因为他会认为别人跟他不是一个等级的人,所以一个人傲慢,自然他的内心就没有慈爱的相,没有慈爱的素质。这种人,慈爱怎么会在他的内心里面生起呢?
一个谦虚、不自大、不傲慢的人,他的内心是温和的,他尊敬上师、尊重长辈,同时他悲悯下属,他慈爱那些幼小的人,对于这种人即使他没有刻意地去培育慈爱,但是他的内心已经拥有了慈爱。
骄慢的人对别人傲慢,如果别人不如他,他会看不起人,鄙视人,如果别人比他好,他会妒忌。在禅修的时候,一个慢心重的人,他的心不能够平静,他老是对比,别人修得比他好,他没办法放下,没办法容下自己,他一定要追上那个人,当他发现别人修得比他好的时候,他的心又没办法平静。这就像在斗牛一样,其实禅修,应该是心平气和的。禅修应当把所有的贪、嗔、痴都放下,如果一个人用傲慢的心、竞争的心、好斗的心来禅修,他的心就跟禅修不相应,跟禅修的目的也不相应,这样的人怎么能够提升自己内心的素质呢?他的禅修怎么…
《《应作慈爱经》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