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應作慈愛經》之二▪P2

  ..續本文上一頁健康、勤奮、聰明能幹的人能很好的完成工作,這是在世俗所說的能力。

  在佛陀的教法裏也是同樣,就像佛陀在世時,有一位叫做菩提的王子,有一天他來到佛陀那裏,問佛陀,他說:“尊者啊,一個人在接受了佛陀的教法之後,需要多久才能夠證悟聖道聖果,才能夠完全地斷除煩惱呢?”

  佛陀回答說:“王子啊!對于這一點呢,我想反問你一個問題,你是不是很擅于駕馭大象呢?”

  菩提王子就說:“是的,尊者。”

  佛陀就繼續問:“假如這個時候有一人來到你的面前,他想要學習駕馭大象的技巧,但是他沒有信心、不健康、很狡詐、懶惰而且不聰明,那他是否可以學的成功呢?”

  菩提王子回答說:“尊者啊!一個人即使只有這五項因素中的一種,他都不可能學好學成,更何況一個人同時有這五項因素呢?”

  接著佛陀又問:“如果一個人有信心、健康、誠實、精進、勤奮,也很聰明,他是否可以學得成功呢?”

  菩提王子回答說:“尊者啊!如果一個人擁有這五項中的一種,他都可以學得成功,更何況一個人同時擁有這五項因素呢?”

  于是,佛陀就回答說:“王子,同樣的,如果一個人擁有五勤支,就是他對佛陀有信心、健康、不狡詐、不虛僞,同時他很精進、很睿智、有智慧,具足這五個條件,他就能夠迅速達到修行的目的。”

  我們在這裏講到有能力,就是指這五項因素:

  第一指信心;

  第二是健康;

  第叁是誠實;

  第四是精進;

  第五有智慧。

  接著佛陀又繼續講ujå ca såjå ca,正直跟誠實。正直跟誠實其實也是五勤支的一種,也就是一個人不狡詐也不虛僞,他很誠實、如實。一個狡詐跟虛僞的人,是沒辦法對別人有慈愛的,而且也很難修行其它的善法。就好像我們要在一張報紙上去寫好看的字,那是很難的;或者說,在一塊很肮髒的布上畫一幅很美的畫,那也是很難的。唯有在幹淨的布上,我們才能夠很好地表現出一個人的書畫的技能。同樣的,善法只能夠在清淨的心裏生起,如果一個人的心很虛僞、很狡詐,善法就沒有機會在這種受到汙染的心裏生起。因爲正直非常重要,所以佛陀教導了正直,同時又教導了誠實。正直跟誠實其實意義是非常相似的,不過它們也各自略有側重點。一個人如果去除了身體的狡猾跟語言的狡猾,我們稱爲正直;一個人去除了內心的狡猾,我們稱爲誠實。

  同時,我們也可以通過修習增上戒學和增上心學,也就是培育戒和定來達到正直,可以通過培育增上慧學,培育智慧,來達到誠實。當然,只有一個人已經完全地斷除了一切煩惱,才能夠真正的達到正直跟誠實。

  接著,佛陀又講了suvaco,suvaco的意思就是順從、柔順的意思,或者說易受教。它的反義詞是dubbaca 。Su的意思就是好、善的、好說的,du就是不好的、壞的,dubbaca的意思就是不好說、不好說話,難以勸導的;suvaco就是柔順的、聽話的、容易勸告的、容易受教的。

  對于難受教的人,當他做了壞事,別人去勸告他的時候,他會說:“咦?你見到嗎?咦?你是否有聽到啊?是誰告訴你的?”或者說他們會用一些語言把話題引開,甚至會保持沈默、不予理睬。或者有些人,雖然接受了勸告,但是依然我行我素,繼續去做壞事,這種人就是難以受教的。

  對難以受教的人,他離證悟、要證悟殊勝的境界是很遠的,不過,對容易受教的,樂于接受別人的勸告與教導的人,很容易達成成就,爲什麼呢?因爲他的心是柔軟的。他不僅僅會去聽從,去接受別人的勸告,接受別人的教導,同時還會請求別人在自己犯錯時,能夠指出來,以便于自己改正錯誤。

  難以受教的人,不明白別人好心的勸告,其實是爲了他好,他也不喜歡給人勸告。就像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叫做闡陀的比庫一樣,別人勸告他,他就老是爲自己找借口開脫。我們在比丘戒的僧殘講到,製戒因緣裏面提及當其他比庫去勸告他時,他就說:“你說什麼?你有什麼好說我的?我比你更高,佛陀是我出家的時候,一起陪伴著他去的。你們算得了什麼?你們不要勸我什麼,你們不要說我什麼好的跟壞的,我也不去勸你什麼好的跟壞的。”他就是這種很難以受教的人,所以在巴利語裏面,在戒條裏面也直接說,闡陀比丘是屬于dubbaca,dubbaca就是難受教的,生性難改的人。

  然而,如果一個人透過柔軟的心、歡喜遵從別人的勸告及教導,這樣的心和慈愛的心很相應,即使沒有刻意地修行慈愛,慈愛也在他的內心存在。作爲一個希望獲得真正幸福的人,他不會不願意遵循佛陀的教導,因此,他肯定已經接近了聖道聖果以及涅槃。

  所以在相應部的,因緣相應《導師經》裏佛陀說了一句話:“yathàbhåta§ ¤àõàya satthà pariyesitabbo.”它的意思就是:“爲了如實的智慧,爲了得到如實的智慧,應當去尋求導師,應當去尋找導師。”也就是說,一個人要得到如實了知世間的智慧,他必須去尋找善知識,正因爲如此,所以佛陀不止一次地說:“阿難,我說善知識是梵行的全部。”梵行就是我們修行的生活,我們修行的生活必須依靠善知識,沒有善知識,沒有好的導師的指導,我們談不上修行,我們只能說在盲修瞎練。

  那接著又講到了mudu, mudu意思是柔軟、柔和。在這裏講到的柔和,並不是指跟粗野相反的,而是指與傲慢和固執相反的柔和。一個懶惰、不肯修行的人,或者說,一個只有一點點信心的人,很難達到修行的目的,因爲他是頑固的人。但是有信心、有善法欲、想要修行,並且有熱忱、肯精進的人,能夠依法修行,這些人我們稱爲柔和的人。

  柔和是我們禅修中一項很重要的要素,我們禅修的心一定要柔和。一個禅修者,他應當越修心越柔軟,這種修行才是對的。如果一個人越修越頑固、越修越傲慢、越修越自以爲是,他的修行會有問題。爲什麼呢?

  如果一個人越修越傲慢,越修越固執,他的心越修越僵硬,越修越狡猾、越修排斥心越強,這些都是屬于不善心,一個修行人應當越修越柔和。頑固的心跟柔和的心的區別在哪裏呢?

  在這裏談到修行,我們可以引一個例子來比喻。我們要擁有一顆柔和的心,就像要煉金一樣,如果拿著一塊金礦石,無論直接對這塊金礦石如何打造,它都不能夠造成戒指、項鏈或其他的金器,是不是?但是,如果我們把這塊金礦石放到火裏、放到熔爐裏去提煉,提煉出黃金來。然後呢,當黃金還很軟、溫度很高的時候,我們可以隨著自己的意願去打造戒指、項鏈、寶冠、佛像,是不是?

  唯有當黃金很柔軟的時候,我們才可以隨心所欲的去製造,去造我們想要的器皿,想要的物品,想要的裝飾品;同樣的,當我們的心硬邦邦的時候,要修習任何的方法都很難,因爲心不堪任,如果我們的心很柔軟的話,修任何的法,修任何的業處都很容易成就。

  再舉另外一個例子,比如揉面。假如我們要做面包,蒸饅頭或者包餃子,如果是一團和好的面粉,變硬了,再要用它來包餃子會很困難,是不是?這樣的面團要做面包、蒸饅頭都很難,但如果加上水再把它揉得恰到好處,很柔軟,那麼想要蒸饅頭就可以蒸饅頭,想要做面包就做面包,想要包餃子就包餃子。我們的心就要像這麼樣柔軟。

  如果心柔軟,它自然就會有適業性,適業就是適合去工作,這裏的工作是指我們心的工作。一個人如果擁有一顆柔軟的心,這種心就跟慈愛的心很相似,因爲心一柔軟就很容易生起慈愛。因爲慈愛是一種包容的、希望別人幸福的心,如果一個人的心很硬,只顧著自己的利益,而不顧他人的利益,怎麼可以散播慈愛呢?所以想要培育慈愛的心,我們要培育柔和柔軟的心。

  第六個素質是不驕慢、不傲慢anatimànã,atimàna就是過慢,就是貢高我慢、自大自負。傲慢的原因有很多種,有的人因爲出生而傲慢、有的人因爲自己的身份而傲慢、有的人因爲自己的錢財而傲慢、有的人因爲自己的地位而傲慢、有的人因爲自己的才華學識而傲慢、有的人因爲自己的長相身材而傲慢。總之一個慢心重的人,無論什麼東西都可以成爲傲慢的資本,然後瞧不起別人,甚至明知道不如別人的,都要打腫臉充胖子,裝出慢心來。

  傲慢的人在佛陀的教法裏,甚至把它比喻成瘋子一樣。因爲一個人一旦他的心給傲慢覆蓋,是看不到事物的真相,同時一個人傲慢的時候他只看到別人的缺點和過失而看不到別人的優點,能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優點,而去弱化甚至忽略自己的缺點,這樣的人他看東西是不真實的。他看任何人、任何事,就像帶著一副有色眼鏡。

  一個自大的人、一個傲慢的人不會考慮別人的利益,因爲他會認爲別人跟他不是一個等級的人,所以一個人傲慢,自然他的內心就沒有慈愛的相,沒有慈愛的素質。這種人,慈愛怎麼會在他的內心裏面生起呢?

  一個謙虛、不自大、不傲慢的人,他的內心是溫和的,他尊敬上師、尊重長輩,同時他悲憫下屬,他慈愛那些幼小的人,對于這種人即使他沒有刻意地去培育慈愛,但是他的內心已經擁有了慈愛。

  驕慢的人對別人傲慢,如果別人不如他,他會看不起人,鄙視人,如果別人比他好,他會妒忌。在禅修的時候,一個慢心重的人,他的心不能夠平靜,他老是對比,別人修得比他好,他沒辦法放下,沒辦法容下自己,他一定要追上那個人,當他發現別人修得比他好的時候,他的心又沒辦法平靜。這就像在鬥牛一樣,其實禅修,應該是心平氣和的。禅修應當把所有的貪、嗔、癡都放下,如果一個人用傲慢的心、競爭的心、好鬥的心來禅修,他的心就跟禅修不相應,跟禅修的目的也不相應,這樣的人怎麼能夠提升自己內心的素質呢?他的禅修怎麼…

《《應作慈愛經》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