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應作慈愛經》之二

  

第一期寶峰禅寺止觀禅修營

  

《應作慈愛經》之二

  

2008年4月9日 瑪欣德尊者講述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等覺者! (叁遍)

  

  各位法師、各位禅修者、各位居士大德們:

  晚上好!

  在上次上課時,大家已經一起討論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爲了斷除煩惱。煩惱有很多種,總結爲貪、嗔、癡,稱爲叁種根本的煩惱,或者稱爲“叁毒”。同時,煩惱又呈現出各種各樣不同的形式,我們可以把它歸爲叁類:

  第一是違犯性的煩惱;

  第二是困擾性的煩惱;

  第叁是潛伏性的煩惱。

  我們分別可以通過戒定慧來對治不同的煩惱。就是通過戒,用彼分斷來斷除違犯性的煩惱;通過修習定,用鎮伏斷來斷除困擾性的煩惱;通過聖道,通過修慧來完全地斷除,也就是用正斷斷來斷除潛伏性的煩惱。

  我們講到通過戒定慧來斷除不同層次的煩惱之後,又再講了佛陀在什麼情況下開示這部(Karaõãyamettasutta.m)《應作慈愛經》,或者稱作《慈愛經》。

  在入雨安居之前,有很多位比庫到佛陀那裏,請求佛陀給他們禅修的業處,給他們禅修的法門。當他們取得了禅修的業處之後,他們就找到喜馬拉雅山下一座風景優美的樹林,在那邊准備過叁個月的雨安居,不過由于他們的戒德,使居住在樹林裏的樹神沒無法安住,因此做了很多幹擾的事情,使那些出家人沒辦法安靜下來,沒辦法禅修。

  由于受到了他們的幹擾,這些出家人都得了不同的病,頭痛、臉色蒼白、憔悴等等。于是他們就決定重新回到佛陀住的地方,請求佛陀給他們另外一個地方去過雨安居。佛陀發現,除了那個地方之外,就沒有其他適合的地方了,于是叫他們回去。爲了讓樹神們不幹擾出家人,讓他們的修行沒有障礙,佛陀叫他們必須修行慈心、培育慈愛。佛陀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教導了這部經,(Karaõãyamettasuttaü)《應作慈愛經》。

  《應作慈愛經》在上座部佛教裏是一部非常普及的經典,它的地位有點類似在漢傳佛教裏的《心經》那麼重要,幾乎無論僧、俗,每一位佛弟子都能背誦這部經典。這部經典在泰國跟斯裏蘭卡,叫作《應作慈愛經》,在緬甸直接稱爲《慈愛經》(Mettasuttaü)。這部經的篇幅不長,它只是由十首偈頌組成。

  這十首偈頌講的就是戒定慧叁學,從今天開始我們就進入學習經文部分。在這部經文裏,這十首偈頌前面的兩首半偈頌是講戒學的部分,接著的六首半偈頌講的是定學的部分,最後一首偈頌講的是慧學,乃至到證果的部分。也就是說,于此佛陀是在教導修習戒定慧,但最終的目的還是爲了斷除一切的煩惱。

  那這部經典所講的意趣是怎麼樣的?我們下面再進一步一起來學習,經文一開頭是這樣說的“Karaõãyamatthakusalena, yantaü santaü padaü abhisamecca”它的意思是:“善求義利、領悟寂靜境界後應當作。” Karaõãyam就是“應當作”的意思,應當去實踐。

  在佛陀的教法裏,什麼是應當做的事情呢?那就是,我們應當去修習的、應當去實踐的,也就是戒定慧叁學,所以在這部經的義注裏就說到:“總之,叁學就是應當做的,應當實踐的事情。”與應當作相反的,就是不應該做的,不應該做的是什麼?跟戒定慧叁學相反的,也就是犯戒或者破戒,還有不修習禅定、心散亂以及沒有智慧,或者說不去修習智慧,不去提升、培育智慧。

  犯戒包括:沒有正行、沒有行處。沒有正行,就是對于身、語、意沒有約束;沒有行處就是不應該去的地方也去,同時也邪命自活或者不正當的謀生的方式,這是違背戒學的;違背定學的就是懶惰、虛僞、散亂、愛說閑話,這是屬于違背定學的;而違背慧學的就是一個人不去提升智慧,愚癡,黯鈍,這是屬于違背慧學的。

  如果一個人去除了違背叁學的行爲,他努力、精進、熱心地培育戒定慧叁學,就是在這裏講到的karaõãyam “應當作”的事情。Attha,karaõãyamattha,attha的意思是“有利益的、有意義的事情”,什麼是有意義的事情呢?它的意思就是:應當時時刻刻去實踐修習,或者說我們說要修行,這個是有意義的事情。同時這裏的attha就是義利,還有另外一種意思,就是自己的真正的利益、最上的利益,在我們佛陀的教法期間,真正的利益是我們要證得聖道、聖果,證悟涅槃。而我們通過修行,正確的修行、善修行,去證悟聖道、聖果與涅槃,這就是我們可以說致力于真正的利益、自己的利益。

  當了解修行之後,真正去實踐、去修行的人,以及在修行之後,證悟了聖道、聖果、證悟了涅槃的人,我們稱爲“善求義利”。也就是說,他得到了真正幸福,他追求而且得到了幸福,得到了真正在佛陀教法當中的利益,所以巴利語叫做atthakusalena,attha的意思就是講到佛陀教法的利益、法義; kusalena就是善巧。同時,在“義注”裏也講到:“那些不了解修行利益的人,不知道爲什麼要修行,有些人雖然知道修行的好處,修行有很多利益,但是他自己不肯去做,這種人稱爲(anacakusalena)就是不善于義利的人,或者說他們是不去善求義利那種人。

  接著講到“yantaü santaü padaü abhisamecca ” ,abhisamecca的意思是領悟了;yantaü的意思就是那一個;santaü是寂靜; padaü是境界。寂靜的境界就是完全斷除了一切的煩惱,沒有任何貪嗔癡的無爲界,沒有生滅的境界。什麼是沒有生滅的境界?什麼是沒有因緣造作的境界呢?就是涅槃。領悟了寂靜境界就是領悟了涅槃的境界,在這裏講到的領悟了之後,abhisamecca是屬于動作已經發生了,如果我們從這段經文看來,難道真的一個人要證得了聖道、聖果,成爲聖者才能夠叫做領悟了寂靜境界嗎?

  在“義注”裏講到,這裏所說的領悟,並不是通過聖道智跟聖果智來領悟,也就是說這裏講到的用智慧去領悟的,不是出世間的智慧,而是世間的智慧,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通過聞慧,聞所成慧。大家都知道,智慧的原因有叁種:第一是聞,第二是思,第叁是修,聞、思、修叁慧。這裏講到的慧是屬于聞所成慧(sutamayañāna),就是通過聽聞佛陀、聖者、善知識的教導,知道斷除煩惱是可能的,證悟涅槃是可能,是應該去做的。于是,當我們通過世間的智慧,通過聽聞佛法而生起的智慧知道涅槃的寂靜、涅槃的殊勝之後,就能致力于修行與培育戒定慧,這稱爲“善求義利、領悟寂靜境界後應當作”。

  應當作什麼呢?下面一共提到了十五種素質。十五種作爲一位禅修者,無論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應當具備的素質。這些素質是所有想要培育慈愛、想要修行慈心、擁有慈悲心的人都應當具備的。因此,我們把這些素質稱爲前分行道,前分的意思就是在修行之前應當具足的,行道就是修行。

  這十五種素質我們也可以稱爲戒學的部分。戒sãla我們知道sãla原來的意思是一個人的品行、行爲、素質。講到戒,可以分爲兩大類:一類是屬于律教法的戒,還有另一類是屬于經教法的戒。

  律教法的戒往往在《律藏》裏有詳細的記載,它包括:止持跟作持兩大部分。止持就是佛陀說到:“這些不可以去做,那些不能夠去做。”是屬于禁止性的。作持呢,佛陀說:“你們要這樣作,你們要那樣作。”就是應當作的稱爲作持。止持的部分就是如果作了那就違犯,不去作便是受持;而作持的部分就是如果做了就沒有違犯,不做就違犯的,這個稱爲是作持。

  這是屬于律教法的範疇,律教法的戒往往有一定的懲罰性。比如說,一個人如果行了淫欲法,他將犯了斷頭罪——巴拉基咖(pàràjika),如果一個人說了謊或者是殺生,他會犯巴吉帝亞(pàcittiya),如果一個人沒有穿好袈裟入村,他將會犯惡作——突吉羅(dukkaña)。這些就是佛陀規定的,如果去做或者沒有去做會違犯的,是屬于律教法。

  經教法裏的戒,佛陀往往采用建議性的方式來表述,我們在這部經裏講到的戒,就是側重于一個人應當具備的素質和品行,佛陀用一種鼓勵的方式,跟律教法稍微有點區別。律教法有一定的限製性,就是你必須去做,不做將會犯戒,犯戒就要如法地忏悔。但是在經教法裏,佛陀就是講如果你要修行,就要先具備這些內心的素質,如果具備了這些內心的素質,那麼對修行是很有幫助的,如果沒有這些素質,也不會涉及到犯戒。

  所以,我們在下面,將逐一來討論這十五種佛陀所提到的一個禅修者應該具備的、修行禅修的基礎,作爲培育慈愛的前提的十五種美德,那麼,它們是哪些素質呢?

  第一sakko ,sakko的巴利語就是有能力的、能夠的、堪能的、有資格的。在這裏講到的sakko是有能力,什麼是有能力的呢?在世俗社會,如果一個人不相信工作能夠賺到錢,或者一個人很多病、很懶惰、很遲鈍、智力不夠,這樣的人將沒有辦法完成自己的工作。只有那些相信工作可以帶來利益,身心…

《《應作慈愛經》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