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把持戒称为彼分断。彼分的意思就是当造作不良行为的因缘成熟时,他依照戒断除这些,这就是彼分断。彼分断的意思是在当他有要违犯一些不良行为的条件下,他断除它,他不生起那种去做那种行为的烦恼,这称为彼分断。
如果一个人当他发现蚊子飞去去叮他的时候,他省思他自己的戒行,他把蚊子轻轻地一吹,这个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当他省思:“我有戒行,我不应当杀生。”戒就在这个时候产生作用。所以戒不是一切时候,就是离心所不是一切时候采取作用,唯有犯戒的因缘成熟了、出现了,他不去做,这个时候戒行就能断除当时的那种烦恼,这个称为彼分断。
如果说对于困扰性的烦恼,内心已经有贪嗔痴了,他就应当去修定,培育定力,通过修定可以镇伏呈现于内心的烦恼,这个称为镇伏断。
通过定可以镇伏困扰性的烦恼,通过戒可以断除违犯性的烦恼。当一个人有贪欲的时候、生气的时候,他应当修习和培育定力,正如在《增支部·美奇亚经》里佛陀说过:“美奇亚,生起贪欲的时候应当修习不净;嗔恨的时候、厌恶的时候应当培育慈心;散乱的时候应当修行入出息念。”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专注我们的业处,提升我们的定力,镇伏这些烦恼,这个称为镇伏断。最强的镇伏断是当一个人进入了禅那,在禅那当中,任何身语意方面的烦恼都不会呈现。为什么呢?因为安止定是很强有力的,这种强而有力的心力可以使任何的贪、嗔、痴不会生起,这称为镇伏断。
当然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也可以通过正念、正知来镇伏烦恼,可以通过如理作意来镇伏烦恼,虽然这种镇伏烦恼的力量没有禅那那么强,但是它也是很管用的。
比如说,当你生起嗔恨的时候,你的心在生气;当你讨厌一个人的时侯,你在埋怨,你的心在排斥,一旦你觉察到:“啊!这种心态是不好的,我不应当有这样的心态。”那么你可以通过正念、正知把这种烦恼从自己的心流里面去除掉,这也是属于镇伏断。
当然,如果一个人要完全断除烦恼,还必须得通过圣道智来完全地断除潜伏性的烦恼。我们通过修慧一直达到圣道智,那么,如何来修习慧呢?首先要修习vipassanà,就是修习观,要观照名法、色法,观照色、受、想、行、识这五蕴,观照自他的身心,观照过去、现在、未来,它们都是无常、苦、无我、不净的。
当我们持续地修行vipassanà,提升我们的观智,当观智成熟之后,就能够生起道智,在生起道智的那一刹那就能够断除相应的烦恼,而且这种烦恼是一断永断,永不再生起。
比如说,初道(入流道)可以断除邪见、断除戒禁取见、断除疑。邪见是执着于有我、有灵魂、有实体、有大我、有梵我,这样的一种邪见,在初道的时候会完全断除。
第二道不能断除烦恼。
第三道称为不来道(Anàgàmi-magga),可以断除一切对欲乐的贪求,追求钱财、女色、物品,追求名闻利养,这样的追求在第三道会完全断除,同时第三道也能够断除嗔恨心,因此,一个三果圣者不会有任何的紧张、烦躁、恐惧、害怕、悲伤等等,这些都不可能在三果圣者的心流中出现。
第四道能够完全断除剩余的一切烦恼,包括无明、我慢、掉举、昏沉、睡眠等等,这些都在第四道完全断除。这种断一断永断,完全断,不再生起,我们称为正断断,正断断是通过修慧一直达到圣道智,智也是属于慧,圣道智的阶段能够完全断。因此如果我们想要断除烦恼,我们必须要修习戒定慧。
我们在这里准备讲一部经,这部经叫作《应作慈爱经》,这部经讲的其实还是戒定慧。讲经之前,我们分析了烦恼的种种原因,然后又讲了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通过持戒来克服不良的习惯、不好的习气,用戒来克服身体行为和语言上的烦恼,然后再通过培育定力来镇伏呈现于意门的烦恼,通过培育观智,修习慧来完全地断除一切烦恼,这部经的大纲就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讲的。
我们在后天继续学习这部经的时候,会给大家发一张这部经的经文,这部经只有十首偈颂组成。现在我们先来谈一下这部经文是佛陀在什么情况下讲的呢?也就是说这部经的缘起是怎么样的呢?
早在佛陀在世的时候,僧团就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当要入雨安居的时候,从各地来的比库、出家人都会去见佛陀,特别是那些还没有断除烦恼的出家人、比库,他们会去见佛陀,然后请求佛陀指点他们禅修的业处,也就是指点他们修行的方法。当他们从佛陀那里学到了这些法门之后,再到各地去雨安居。
有一年佛陀住在Sāvatthī沙瓦提城(旧译舍卫城),那个时候临近入雨安居。入雨安居的时间在每年阳历7月月圆日的第二天,一直到阳历10月的月圆日,相当于中国农历6月16到9月15这三个月。
因为古印度一年分为三个季节:第一是热季;第二是雨季;第三是凉季。热季在古印度是1月份,相当于我们的2月份,2月份月圆日的第二天开始,一直到6月份。我们中国分春、夏、秋、冬四季,但是古印度分热、雨、凉三季,每个季节是四个月。当我们在诵戒的时候,我们要说到:“现在是什么季节的第几个月圆日,或者第几个月黑日。”我们要把它诵出来,我们通过诵戒来计时。
雨季在古印度5月的第一天,也就是4月月圆日之后的第二天,一直到古印度第7月的月圆日,也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阳历的10月份,阳历10月份相当于印度古历的7月份。在印度古历7月的月圆日那一天,可以说是雨安居结束,僧团要做自恣,进行自我批评,还要邀请其他人来批评。
在雨安居的时候,所有的出家人,包括比库和沙马尼拉,比库是从巴利语bhikkhu直接音译的,约相当于北传的“苾刍”、“比丘”。在雨安居这三个月中所有的僧团的成员都必须安住在一个寺院或者一个地方,不能够到处云游,乃至现在上座部佛教传统,都仍然保持雨安居三个月期间作为努力精进禅修的季节。
在那个时候有许多来自各地的比库到世尊的跟前,想向世尊请求禅修的业处,然后到各地去入雨安居。为此他们来到世尊的地方,在那里世尊就为贪行者开示有识和无识的十一种不净业处。
贪行者就是说有些禅修者、有些出家人,他们的性格是偏于贪的,我们称为贪行者。对于贪行者佛陀会教导他们十一种不净的修行方法。
不净的修行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意识的不净修行方法,有意识的不净方法就是观照我们自身的身体组成部分,也就是三十二身分或者称为身随念。这是有意识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身体还是有生命的,有意识的,因此称为有意识的不净,不净的意思是肮脏的、厌恶的、不干净的、不清净的。
观照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骨髓、肾、心、肝脏、肋膜、脾、肺、肠、肠间膜、胃中物、粪便、脑、胆汁、痰、脓、血、汗、脂肪、眼泪、油膏、鼻涕、唾液、关节滑液、尿这三十二个身体的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是很肮脏的、很不净的,然而这就是在我们自身里面的观照,因而称为有意识的不净。
还有另外一种是无意识的不净,一共有十种,称为十种不净相。它是指一个人从死了之后,身体开始青瘀、肿胀、腐烂、流脓,一直到最后成为一堆白骨,这十种腐烂的过程,由于所观照的对象是尸体,尸体是没有意识的,所以称为无意识的不净。十种没有意识的不净和一种有意识的不净,一共十一种我们称为不净的业处,世尊对于那些贪欲重的禅修者会这么样教导。
对于嗔行者,就是有些人嗔心比较重,容易烦躁、焦虑、紧张、生气,对于这种人,佛陀会教导他们修习慈爱、悲悯、随喜、中舍这四种业处,这四种业处我们也称为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
对于痴行者,佛陀会教导他们念死的业处,也就是死随念,提升悚惧感,对生死要感到害怕。
对于寻行者佛陀会教导他们修习入出息念。寻行者就是一个人爱胡思乱想,心难以集中,妄想很多,这种人适合修习入出息念、适合修习阿那巴那念,或者说他也可以修习地遍、火遍、风遍等等,可以修习遍禅,可以修习遍业处。
对于信行者,佛陀会教导他们修习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等等业处,为什么呢?因为这种人信心很强,他对于佛陀、法、僧,很容易生起欢喜心、信心,这种人佛陀会教导他修习佛、法、僧这几种随念,或者说也可以修习戒随念、天随念以及舍随念。
对于觉行者,佛陀会教导他们修习四界分别,因为四界分别涉及到慧比较强。
佛陀以这些方法教导随顺八万四千种不同性行的禅修业处。
话说在那时,有许多比库在世尊跟前取了业处之后,他们为了寻找适当的住处,就是适合他们托钵和适合他们入雨安居的地方,他们次第来到了喜马拉雅山,一个很边远的地方,我们可以知道他们是往印度的北面走,一直走到了与喜马拉雅山连接的地方。这个时候,他们看见一座有蓝色水晶摩尼般的岩石面,以清凉、茂密、青翠的树林为装饰,有如同珍珠网、银板般布满细沙的地面,为清净、适意、清凉之水所环绕的一座山。
这座山的风景非常好、非常迷人,于是那些比库在那个地方住了一个晚上。夜晚过去,在天亮的时候,他们做完身体的工作,也就是刷牙、洗脸等等之后,他们为了托钵而进入附近的一个村庄。
那个村庄有一千户人家聚居,那里的村民都有信心,有净信。由于在边远的地方很难见到出家人,因此,村民见到比库时,都感到欢喜和愉悦。在供养那些比库食物之后,他们请求说:“尊者们啊!请你们在这里住三个月过雨安居吧。”然后他们建了许多间适合于精进禅修的孤邸(也就是寮房)。在孤邸里,配置了床、椅子,准备了可以喝的水以及可以洗脚、洗澡、洗手的水等等一切生活的必需品。
第二天,那些比库为了托钵又进入另外一个村庄。那个村庄的村民也在供养之后,请求他们住在…
《《应作慈爱经》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