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應作慈愛經》之一▪P2

  ..續本文上一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把持戒稱爲彼分斷。彼分的意思就是當造作不良行爲的因緣成熟時,他依照戒斷除這些,這就是彼分斷。彼分斷的意思是在當他有要違犯一些不良行爲的條件下,他斷除它,他不生起那種去做那種行爲的煩惱,這稱爲彼分斷。

  如果一個人當他發現蚊子飛去去叮他的時候,他省思他自己的戒行,他把蚊子輕輕地一吹,這個時候,在這種情況下,當他省思:“我有戒行,我不應當殺生。”戒就在這個時候産生作用。所以戒不是一切時候,就是離心所不是一切時候采取作用,唯有犯戒的因緣成熟了、出現了,他不去做,這個時候戒行就能斷除當時的那種煩惱,這個稱爲彼分斷。

  如果說對于困擾性的煩惱,內心已經有貪嗔癡了,他就應當去修定,培育定力,通過修定可以鎮伏呈現于內心的煩惱,這個稱爲鎮伏斷。

  通過定可以鎮伏困擾性的煩惱,通過戒可以斷除違犯性的煩惱。當一個人有貪欲的時候、生氣的時候,他應當修習和培育定力,正如在《增支部·美奇亞經》裏佛陀說過:“美奇亞,生起貪欲的時候應當修習不淨;嗔恨的時候、厭惡的時候應當培育慈心;散亂的時候應當修行入出息念。”

  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專注我們的業處,提升我們的定力,鎮伏這些煩惱,這個稱爲鎮伏斷。最強的鎮伏斷是當一個人進入了禅那,在禅那當中,任何身語意方面的煩惱都不會呈現。爲什麼呢?因爲安止定是很強有力的,這種強而有力的心力可以使任何的貪、嗔、癡不會生起,這稱爲鎮伏斷。

  當然在一般情況下,我們也可以通過正念、正知來鎮伏煩惱,可以通過如理作意來鎮伏煩惱,雖然這種鎮伏煩惱的力量沒有禅那那麼強,但是它也是很管用的。

  比如說,當你生起嗔恨的時候,你的心在生氣;當你討厭一個人的時侯,你在埋怨,你的心在排斥,一旦你覺察到:“啊!這種心態是不好的,我不應當有這樣的心態。”那麼你可以通過正念、正知把這種煩惱從自己的心流裏面去除掉,這也是屬于鎮伏斷。

  當然,如果一個人要完全斷除煩惱,還必須得通過聖道智來完全地斷除潛伏性的煩惱。我們通過修慧一直達到聖道智,那麼,如何來修習慧呢?首先要修習vipassanà,就是修習觀,要觀照名法、色法,觀照色、受、想、行、識這五蘊,觀照自他的身心,觀照過去、現在、未來,它們都是無常、苦、無我、不淨的。

  當我們持續地修行vipassanà,提升我們的觀智,當觀智成熟之後,就能夠生起道智,在生起道智的那一刹那就能夠斷除相應的煩惱,而且這種煩惱是一斷永斷,永不再生起。

  比如說,初道(入流道)可以斷除邪見、斷除戒禁取見、斷除疑。邪見是執著于有我、有靈魂、有實體、有大我、有梵我,這樣的一種邪見,在初道的時候會完全斷除。

  第二道不能斷除煩惱。

  第叁道稱爲不來道(Anàgàmi-magga),可以斷除一切對欲樂的貪求,追求錢財、女色、物品,追求名聞利養,這樣的追求在第叁道會完全斷除,同時第叁道也能夠斷除嗔恨心,因此,一個叁果聖者不會有任何的緊張、煩躁、恐懼、害怕、悲傷等等,這些都不可能在叁果聖者的心流中出現。

  第四道能夠完全斷除剩余的一切煩惱,包括無明、我慢、掉舉、昏沈、睡眠等等,這些都在第四道完全斷除。這種斷一斷永斷,完全斷,不再生起,我們稱爲正斷斷,正斷斷是通過修慧一直達到聖道智,智也是屬于慧,聖道智的階段能夠完全斷。因此如果我們想要斷除煩惱,我們必須要修習戒定慧。

  我們在這裏准備講一部經,這部經叫作《應作慈愛經》,這部經講的其實還是戒定慧。講經之前,我們分析了煩惱的種種原因,然後又講了在什麼情況下,我們通過持戒來克服不良的習慣、不好的習氣,用戒來克服身體行爲和語言上的煩惱,然後再通過培育定力來鎮伏呈現于意門的煩惱,通過培育觀智,修習慧來完全地斷除一切煩惱,這部經的大綱就是圍繞這個主題來講的。

  我們在後天繼續學習這部經的時候,會給大家發一張這部經的經文,這部經只有十首偈頌組成。現在我們先來談一下這部經文是佛陀在什麼情況下講的呢?也就是說這部經的緣起是怎麼樣的呢?

  早在佛陀在世的時候,僧團就有一個習慣,就是每當要入雨安居的時候,從各地來的比庫、出家人都會去見佛陀,特別是那些還沒有斷除煩惱的出家人、比庫,他們會去見佛陀,然後請求佛陀指點他們禅修的業處,也就是指點他們修行的方法。當他們從佛陀那裏學到了這些法門之後,再到各地去雨安居。

  有一年佛陀住在Sāvatthī沙瓦提城(舊譯舍衛城),那個時候臨近入雨安居。入雨安居的時間在每年陽曆7月月圓日的第二天,一直到陽曆10月的月圓日,相當于中國農曆6月16到9月15這叁個月。

  因爲古印度一年分爲叁個季節:第一是熱季;第二是雨季;第叁是涼季。熱季在古印度是1月份,相當于我們的2月份,2月份月圓日的第二天開始,一直到6月份。我們中國分春、夏、秋、冬四季,但是古印度分熱、雨、涼叁季,每個季節是四個月。當我們在誦戒的時候,我們要說到:“現在是什麼季節的第幾個月圓日,或者第幾個月黑日。”我們要把它誦出來,我們通過誦戒來計時。

  雨季在古印度5月的第一天,也就是4月月圓日之後的第二天,一直到古印度第7月的月圓日,也就是相當于我們現在陽曆的10月份,陽曆10月份相當于印度古曆的7月份。在印度古曆7月的月圓日那一天,可以說是雨安居結束,僧團要做自恣,進行自我批評,還要邀請其他人來批評。

  在雨安居的時候,所有的出家人,包括比庫和沙馬尼拉,比庫是從巴利語bhikkhu直接音譯的,約相當于北傳的“苾刍”、“比丘”。在雨安居這叁個月中所有的僧團的成員都必須安住在一個寺院或者一個地方,不能夠到處雲遊,乃至現在上座部佛教傳統,都仍然保持雨安居叁個月期間作爲努力精進禅修的季節。

  在那個時候有許多來自各地的比庫到世尊的跟前,想向世尊請求禅修的業處,然後到各地去入雨安居。爲此他們來到世尊的地方,在那裏世尊就爲貪行者開示有識和無識的十一種不淨業處。

  貪行者就是說有些禅修者、有些出家人,他們的性格是偏于貪的,我們稱爲貪行者。對于貪行者佛陀會教導他們十一種不淨的修行方法。

  不淨的修行方法可以分爲兩大類:一類是有意識的不淨修行方法,有意識的不淨方法就是觀照我們自身的身體組成部分,也就是叁十二身分或者稱爲身隨念。這是有意識的,爲什麼?因爲我們的身體還是有生命的,有意識的,因此稱爲有意識的不淨,不淨的意思是肮髒的、厭惡的、不幹淨的、不清淨的。

  觀照頭發、體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骨髓、腎、心、肝髒、肋膜、脾、肺、腸、腸間膜、胃中物、糞便、腦、膽汁、痰、膿、血、汗、脂肪、眼淚、油膏、鼻涕、唾液、關節滑液、尿這叁十二個身體的部分,每一個部分都是很肮髒的、很不淨的,然而這就是在我們自身裏面的觀照,因而稱爲有意識的不淨。

  還有另外一種是無意識的不淨,一共有十種,稱爲十種不淨相。它是指一個人從死了之後,身體開始青瘀、腫脹、腐爛、流膿,一直到最後成爲一堆白骨,這十種腐爛的過程,由于所觀照的對象是屍體,屍體是沒有意識的,所以稱爲無意識的不淨。十種沒有意識的不淨和一種有意識的不淨,一共十一種我們稱爲不淨的業處,世尊對于那些貪欲重的禅修者會這麼樣教導。

  對于嗔行者,就是有些人嗔心比較重,容易煩躁、焦慮、緊張、生氣,對于這種人,佛陀會教導他們修習慈愛、悲憫、隨喜、中舍這四種業處,這四種業處我們也稱爲慈、悲、喜、舍四種無量心。

  對于癡行者,佛陀會教導他們念死的業處,也就是死隨念,提升悚懼感,對生死要感到害怕。

  對于尋行者佛陀會教導他們修習入出息念。尋行者就是一個人愛胡思亂想,心難以集中,妄想很多,這種人適合修習入出息念、適合修習阿那巴那念,或者說他也可以修習地遍、火遍、風遍等等,可以修習遍禅,可以修習遍業處。

  對于信行者,佛陀會教導他們修習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等等業處,爲什麼呢?因爲這種人信心很強,他對于佛陀、法、僧,很容易生起歡喜心、信心,這種人佛陀會教導他修習佛、法、僧這幾種隨念,或者說也可以修習戒隨念、天隨念以及舍隨念。

  對于覺行者,佛陀會教導他們修習四界分別,因爲四界分別涉及到慧比較強。

  佛陀以這些方法教導隨順八萬四千種不同性行的禅修業處。

  話說在那時,有許多比庫在世尊跟前取了業處之後,他們爲了尋找適當的住處,就是適合他們托缽和適合他們入雨安居的地方,他們次第來到了喜馬拉雅山,一個很邊遠的地方,我們可以知道他們是往印度的北面走,一直走到了與喜馬拉雅山連接的地方。這個時候,他們看見一座有藍色水晶摩尼般的岩石面,以清涼、茂密、青翠的樹林爲裝飾,有如同珍珠網、銀板般布滿細沙的地面,爲清淨、適意、清涼之水所環繞的一座山。

  這座山的風景非常好、非常迷人,于是那些比庫在那個地方住了一個晚上。夜晚過去,在天亮的時候,他們做完身體的工作,也就是刷牙、洗臉等等之後,他們爲了托缽而進入附近的一個村莊。

  那個村莊有一千戶人家聚居,那裏的村民都有信心,有淨信。由于在邊遠的地方很難見到出家人,因此,村民見到比庫時,都感到歡喜和愉悅。在供養那些比庫食物之後,他們請求說:“尊者們啊!請你們在這裏住叁個月過雨安居吧。”然後他們建了許多間適合于精進禅修的孤邸(也就是寮房)。在孤邸裏,配置了床、椅子,准備了可以喝的水以及可以洗腳、洗澡、洗手的水等等一切生活的必需品。

  第二天,那些比庫爲了托缽又進入另外一個村莊。那個村莊的村民也在供養之後,請求他們住在…

《《應作慈愛經》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