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應作慈愛經》之一

  

第一期寶峰禅寺止觀禅修營

  

《應作慈愛經》之一

  

2008年4月7日 瑪欣德尊者講述

  

現在我們大家一起合掌來禮敬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叁遍)

  

  各位法師、各位禅修者、各位大德們:

  晚上好。從今天晚上開始,我們將在這一期的禅修營,用4個晚上的時間,大家來共同學習一部經典。這部經典名字叫做(Karaõãyamettasutta.m)《應作慈愛經》。這部經典在上座部佛教的傳統裏是非常普及的,幾乎每一位上座部佛教的比庫乃至在家人都會背誦。這部經典可以用在任何場合,比如給在家居士祝福、有人來請求出家或者一般的節慶日,很多禅修者和出家人甚至把這部經當成日課。爲什麼這部經典這麼普及呢,因爲我們知道在佛陀的教法中,有兩項內容是很重要的:第一是智慧,第二是慈悲。正因爲如此,散播慈愛或者說培育慈心,在佛陀教法之中顯得格外重要和非常普遍。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在任何一個上座部佛教的國家,無論是斯裏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還是老撾,幾乎每一個國家、每一所寺院,都會把散播慈愛作爲他們每天日常的功課。在幾乎所有寺院的早晚課裏,我們都可以找到散播慈愛的經典。

  同時,在禅修方面,修習慈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上座部佛教傳統有一項要求,每一位禅修者每天都應當修習的禅修業處就是培育慈心,由此可見,在我們佛陀的教法裏培育慈愛是多麼的重要。同時,這部經是佛陀教導修習慈愛非常有效、而且非常管用的一部經典,這部經典的經文很優美。

  在講這部經典之前,先來講爲什麼我們要講這部經典?我們知道佛陀開示一切的經典,都有自己的意趣。佛陀開示這部經典的目的是爲了斷除煩惱。

  這部經典雖然是教導散播慈愛,以慈心爲主,然而在經典的結尾最終還是導向滅苦的,還是導向究竟、斷除煩惱的。我們每個人都爲煩惱所困,煩惱是什麼呢?煩惱其實就是我們的不良的心理,負面的情緒。只要是生活在世間上的人,只要還沒有斷盡一切的煩惱,還沒用成爲漏盡者,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煩惱。

  那我們嘗試舉一些煩惱來說吧,一般人的煩惱有自私、有傲慢、有錯誤的觀點、有貪婪、有執著、有追求、有欲望、會生氣、會煩躁、會憤怒、會厭惡、會妒忌、會吝啬、會後悔、會有不安的情緒、會擔心、會恐懼、會緊張等等,這些其實都是屬于煩惱。

  雖然煩惱呈現出很多面,但是佛陀把所有的煩惱都歸集爲叁大類,它們分別是:貪、嗔、癡。執著、貪婪、不適當地追求、傲慢、錯誤的觀點、邪見等等這些都屬于貪一類;而生氣、緊張、焦慮、擔心、憂愁、恐懼、厭惡、內心的排斥、妒忌、後悔,這屬于嗔一類;而麻木、內心恍恍惚惚、心散亂和懷疑,這是屬于癡一類。

  我們修行、學佛乃至出家,目的是爲了什麼?佛陀曾經說過:“修行最重要的目的是爲了斷除一切的貪嗔癡,這個是稱爲沙門的目標。”沙門也就是出家人,這些是出家人的目標,而我們學佛也是爲了斷除這些煩惱。這些煩惱、不良的情緒和負面的心理一直都困擾著我們。

  所以當有人問我們爲什麼要學佛,這是因爲我們有煩惱,有煩惱才學佛,才要修行,道理很簡單。學佛的目的就是爲了斷除煩惱,徹底地把煩惱根除。我們應當如何根除煩惱呢,現在,先來一起學習,探討一下煩惱的呈現。

  一般說來,煩惱會呈現叁種面貌:第一種面貌是違犯性的煩惱,違犯性的煩惱是指什麼呢?就是指已經表現在我們身體行爲或者語言上的煩惱。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一個人會殺害生命、動粗打架、爭吵,或者想掠奪東西,偷人東西,乃至發生不正當的兩性關系,這些表現在身體行爲方面的不良行爲是煩惱所呈現在身體方面的,這是屬于違犯性的煩惱。罵人、騙人、挑撥離間、誹謗別人,乃至說些很肮髒、很下流的話語,這些是屬于呈現在語門,表現在語言上的煩惱。這種煩惱由于已經直接表現到別人可以看得到的,所以我們稱爲違犯性的煩惱。

  第二個煩惱呈現的是困擾性的煩惱。困擾性的煩惱是什麼呢?就是指雖然煩惱還沒有呈現在身體的行爲或者語言上,但是內心已經被這些煩惱所困擾。比如說一個人憂慮、擔心、煩躁、焦慮不安、自私自利、傲慢、看不起別人、歧視他人或者麻木不仁,雖然別人從表面上看不出他在煩惱,然而他的內心已經充滿了這些負面的心態、負面的心理、不良的情緒,這種已經呈現在意門,但是還沒用表現在身體或語言上的煩惱,我們稱爲困擾性的煩惱。

  還有第叁個層面的煩惱,我們稱爲潛伏性的煩惱,潛伏性的煩惱是指並沒有表現在身體行爲、語言和意門的,也就是說一個人生起善心的時候,乃至一個人在入禅那的時候,一個人在聞法的時候,做好事的時候,讀書、學習、看經典的時候,他的心裏沒有貪嗔癡,生起的都是善心、善念,但是並不能說他完全沒有煩惱,只要因緣具足,因緣和合,他的煩惱就會起來,這種煩惱是潛伏在名色流裏,潛伏在心流裏面的,雖然還沒有表現在身、語、意上,但是只要還沒有用道智去根除它,這種煩惱一直都存在。乃至有些人修行禅定時,甚至可以證得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乃至到無色界定,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他在入定那段期間,沒有任何的煩惱生起,因爲他的定力很強大,但是他依然不能斷除煩惱;或者說如果一個禅修者通過培育定力,證得了禅那之後,此後他死了,他依靠定力的力量投生到梵天界。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一個禅修者能夠證得空無邊處定,這個是無色界的第一種禅那,無色界的第一種定,然後他在臨終時仍然維持這種定力不退,死了之後呢,就能夠投生到空無邊處天,成爲空無邊處的梵天人。這種梵天人的壽命是多少?2萬大劫,一個大劫的時間等于一個世界的周期,也就是說,地球從産生、存在一直到毀滅,或者太陽從産生、存在到毀滅的整個過程。一個世界從“成、住、壞、空”的過程我們稱爲一個劫kappa,一個劫的時間是很漫長的。世界不斷地在毀滅、産生,然後毀滅、産生,這是無常的規律,但是梵天人的壽命可以達到2萬個世界周期那麼長。在一個人投生爲梵天人,在他成爲梵天人的整個生命期間,沒有任何的欲樂、沒有任何的嗔恨,不會生氣、不會煩躁、不會緊張。因爲梵天人是不會生起任何的嗔恨心,也不會有欲樂的貪愛,不會貪求欲樂。然而,只要聖道智還沒有完全斷除他的煩惱,總有一天他還要繼續輪回。當他在梵天界的壽命斷盡時,他仍然要繼續再輪回。

  我們也可以說在座的每一位禅修者在過去生的輪回中,都曾經投生爲梵天人,這是肯定的,並不是我空口說白話,爲什麼呢?因爲世界周期是“成、住、壞、空”不斷周而複始的。世界不存在的時候,許多衆生都投生爲梵天人。在我們的輪回中,每一個人都不知道投生過梵天多少次了,然而只要潛伏性的煩惱沒有連根拔除,在因緣和合或者說福報享盡的時候,這些煩惱仍然會生起。所以我們說潛伏性的煩惱是不表現在身、語、意方面的煩惱,只要沒有斷除它,總有一天因緣和合,它還會重新再生起。

  煩惱可以使我們造很多的業,任何善業和不善業都是因爲煩惱而造的。那這時有人會問:“連善業也是煩惱所造的嗎?”是的,沒有錯。因爲有了善,就有了煩惱,我們才會造業,因爲有了煩惱,所以我們會繼續輪回,會繼續地生死、生死,這樣持續下去。

  其中邪見是可以使我們墮落到四惡道的,墮落到地獄、畜生、惡鬼、阿修羅,而無明跟渴愛、貪愛會讓我們在輪回中一直輪轉下去,一直生死下去,所以我們說輪回的元凶、生死的元凶是我們的煩惱。

  不過幸好我們的佛陀出現在世間,他指示了一條斷除煩惱、滅盡諸苦的道路,他讓我們可以依教奉行,可以依照佛陀的教導而斷除煩惱。那煩惱應當如何斷除呢?我們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叫做:“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想要熄滅貪嗔癡,想要斷除煩惱,我們就要修習戒定慧。

  那如何通過修戒來斷煩惱呢?戒的巴利語叫做sãla,它的意思是善行,良好的行爲、品德。也就是說,我們通過一定的行爲規範,不去違犯或者避免去做一些不良、會損害自己或損害他人的事情。如果一個禅修者在禅修期間持守五戒或八戒,一個人持守跟他身份相應的戒,那麼這種戒就能夠保護他,使他不去違犯、不去造作一些行爲。

  如果大家持不殺生戒,那麼就不會去斷除其他生物的生命。如果大家受持不與取學處,就不會去貪求、占有其他人的財物。如果一個在家人能夠持好離欲邪行戒,就是不邪淫這條學處,那麼他自然就會維持家庭的和睦,男人不會去沾花惹草,女人不會紅杏出牆。如果出家人或者在家人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持守非梵行戒,那麼他就不會有任何的性行爲。如果持守不妄語這條學處,那麼他就不會說騙人的話,他說的話都是真實的、都是可信的。通過持戒他可以避免一些不良的行爲,甚至可以克服我們一些行爲上的習氣。有些人一直都沒有約束身、語、意,就很容易說謊、騙人,他已經習慣了撒謊,而自己卻不知道,這是因爲他沒有持戒的習慣。

  或者有些人喜歡喝酒、有些人喜歡抽煙、有些人喜歡做其它不良的行爲,如果能夠尊重戒,守持好戒,那麼自然他就能夠避免那些表現于身體和語言方面的不良習氣所帶來的煩惱,…

《《應作慈愛經》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