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經要義(惟賢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興盛的地方。生在一個佛法興盛的地方,人民安居樂業,幸福美滿,福德資糧具足,常常聽聞善知識講解佛法,並以佛法爲准繩,實踐佛教的積極人生觀。但這不是很容易的事,是需要大福報和曆劫修行因緣的。

  得人身難。經上有一個龜值浮木的故事:在大海中生活著壽命很長的一只盲龜,它隨波逐浪,每隔幾分鍾就浮出水面來呼吸新鮮空氣。在海中的波濤上,有一塊破木板隨著海水起浮蕩漾,在木板的中間,有一個很小的洞,大概烏龜的頭僅僅能伸進去。諸位想一下,在諾大的海洋上,這只龜什麼時候才能與這塊破木板相遇,何況相遇時,烏龜的頭剛好從破木板的洞中伸出來?這個比喻是說,我們得人身與盲龜值浮木一樣地難。

  具諸根難。有些搞藝術的人總喜歡說,殘缺就是美,但我認爲這種美只能是一出悲劇。人生也一樣,幾乎不可能完美無瑕,其他的不說,單說我們的身體,生理上的九大系統,什麼運動系統、循環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幾乎每一個人或這或那都有毛病。有的是天生的毛病,有的是後天所致的毛病,有的是業障病,有的是遺傳病等等,反正我們總會有一大堆的毛病纏身。若是小點的病也罷了,如果是什麼眼耳鼻舌身意方面的毛病,那這一輩子就真的很艱難了,不但自己生活難以料理,還會連累自己的親人朋友。這就是諸根難具呀。

  上面講了六難,說明能生爲人就是大福報。人在宇宙中的地位非常殊勝,是六道衆生的樞紐。從做人開始,到學解脫行、菩薩大士行,可以超出輪回通向四聖法界乃至成佛,也可以下墮于叁惡道受苦。大家得人身,生于中國,能聽聞佛法,諸根具足,得遇善知識,非常難得。就更要珍惜人生,努力修行。

  (叁)成佛是佛教的終極價值觀

  佛教認爲我們修行的目的是要成佛,成佛是必然趨勢,成佛是佛教的終極價值觀,是宇宙人生的客觀規律。成佛是我們刻苦修行的自然結果,是我們人生福德智慧資糧完全具足的狀態,也是人生完全放棄自我,融入到宇宙大我中的實在。成佛就不再有煩惱和痛苦,是潇灑而自在、永恒而快樂、自主而純潔的生命狀態。這種狀態就如梁啓超所形容“絕對清涼無煩惱,絕對安定無破壞,絕對平等無差別,絕對自由無束縛”。

  五、《法華經》就是講心靈建設

  今天開講《法華經》的要義。《法華經》就是講“心靈建設”:“心淨國土淨,心染國土染”,“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天臺宗的“一心叁觀”、“百界千如”,離不開一“心”,也就是離不開心靈上的建設。

  這一講座開展起來非常有意義。《法華經》講後,接著還要講“華嚴”、“淨土”、“般若”,希望大家珍惜這個善緣,認真學習,學會如何進行心靈建設,能從講經法會中得到受用,這是我所希望的。

  《法華經》是中國天臺宗的主要經典,而天臺宗的主要思想涉及般若宗(叁論宗),涉及華嚴宗(賢首宗),涉及慈恩宗(法相唯識宗),幾個宗派都聯系牽涉起來,也就是說諸宗都融貫起來了,甚爲重要!天臺宗講“空、假、中”,離不開般若宗中道思想;講“一切唯心造”,不能離開華嚴思想;講“一念叁千”,離不開唯識思想。所以各宗派可以融合,理趣不二。

  開講《法華經》要義,在今天來講有深遠的曆史意義和現實意義。這是我在正式講經以前,講這個緣起。《法華經》共是7卷28品,比《華嚴經》少,比一般經卷還多,叁天之內比照正文來講不可能,因爲時間關系,只有講個大綱,提煉出要義。這個大綱也不按照天臺大師智者(智顗)的《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诃止觀》的框架來講,只是點到爲止,以期能起到抛磚引玉的作用,請大家在法會後深入經藏。

  第二章 《法華經》綜述

  一、經題略釋

  這個經題是《大乘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共7卷28品,姚秦弘始八年(406)鸠摩羅什叁藏所譯。屬于大乘實相法,是直指佛乘、指示諸法實相的經典;是說明叁乘方便、一乘真實的經典;爲天臺宗立宗的主要依據。

  (一)什麼是妙法

  甚深不可思議之權實法

  “妙法”,就代表微妙,不可思議。即第一最勝之法,微妙難測,不可思議,叫妙法。《法華玄義序》說:“妙者,褒美不可思議之法也。”《維摩經·佛國品》中說:“以斯妙法濟群生。”在《法華經·方便品》中也說:“我法妙難思。”佛經的開經偈中也有偈頌:“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這是武則天寫的。

  武則天是個虔誠的佛教徒,還曾經出家過一段時間。她提倡男女平等,支持佛教的慈善事業、文化事業。在她的支持下,當時佛教界興辦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慈善機構——悲田養病坊。她還支持佛教的翻譯事業、出版事業,大力在中國推行佛教的傳教工作,爲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貢獻很大。她用偈頌的形式,來表示佛法難聞今已聞,而這個微妙法表示佛法是宇宙間最高的、甚深的“百界千如”權實之法。這種“法”實際上歸攝于一心,從自性的心中流出。心能夠出生一切法,包括世間法、出世間法,這就是“萬法唯心造”。

  我看過那麼多的哲學論著,中國的、西洋的,我看還沒講出這個道理的。那些哲學出自于第六意識分別,其空間有限、時間有限、所見的有限,只看到心不看到物,只看到物不看到心。什麼經驗論、理性論、唯心論、唯物論,這些東西在佛家來看是片面的觀點。世間哲學不能統一看問題,佛教的法界觀就不同,對宇宙作統一協調的認識,從宏觀上看世界,不分別宏觀、微觀,從一點可以了知面,從面也可以明了整體,這就是佛教統一的世界觀。從統一上看問題,心物綜合,有心就有物,有物就有心,這種唯心論是佛教的特色,不同于現代哲學、心理學,跟現代的唯心主義也是兩碼事,大家要明白這個道理。

  迷則成凡,悟則成聖

  “迷則成凡,悟則成聖”,心本來就有覺性、佛性,但是這一個覺性、佛性爲無明所障蔽,就通過意識生出種種虛妄分別,乃至種種衆生的世界。假使這個無明能夠去掉就可以轉妄爲真。所以心包括世間、出世間法。《妙法蓮華經》講的就是世間出世間的一切萬有歸于真心,看問題不能違背真心。在日常生活中去除妄念,消除虛妄分別,就可以逐步恢複真心,達到“覺”的境界。

  這個“覺”分爲“本覺”、“始覺”、“妙覺”。“本覺”就是本有的,指衆生的心體,自性清淨,離一切妄相,靈靈照照,有覺知之德。並非修習而成,是無始本有自爾的性德,故曰本覺。本覺表如來的法身。“始覺”,由此本覺之內熏與師教之外緣,始起厭離苦患而求趨菩提之心,順應本覺而漸漸生覺悟的智慧。就是開始依于善知識聞經受法,多聞熏習,熏習善法種子。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入十地階次(十地是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此十地是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個十位,在此十地中,漸開佛眼,成一切種智,已屬聖位。經過十地的修行後,到金剛道徹底斷除煩惱障、所知障的種子和現行,經過等覺位,就可證得妙覺佛果。佛指示要恢複妙覺明心,這個“妙覺明心”就是真心,就是如來心,就是菩提心,就能夠證真如,就是法性、空性。

  《法華經》四聖六凡十法界

  《法華經》是直指諸法實相,它指出,“一乘”就是佛乘,心法微妙不可思議,包括百界千如,在凡夫境界就是“六凡”,在聖者境界就是“四聖”。“六凡”就是人、天、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六道,“四聖”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佛。四聖六凡合成十法界。其中,地獄、畜生、餓鬼稱叁惡道,或稱叁塗。阿修羅、人、天道稱叁善道。六道中若不含阿修羅道,則爲五道,或五趣。

  (1)地獄道:即地獄受苦之處的衆生。衆生若造上品十惡及五逆重罪,則墮地獄。十惡即殺生、偷盜、邪淫、妄言、绮語、兩舌、惡口、貪欲、嗔恚、邪見。十惡分上中下叁品,謂欲作、正作、作已,此叁時中(即犯罪的全過程)心無悔者,名上品十惡罪,報應是墮落地獄。地獄有八寒、八熱、無間等名稱,其中痛苦萬千,說之不盡,諸位可以自己參看《地藏經》,那裏有對地獄罪報種種苦楚的詳細說明。

  (2)餓鬼道:即孤貧潦倒受苦的鬼道。經常處于饑餓中,到處遊行,求食不得。相傳有曆千百年不聞漿水食物之聲音,而常受餓渴痛苦者,故名餓鬼。衆生以貪嫉之心,欺诳于人,由此因緣,墮入餓鬼道。衆生若造中品十惡業,則墮餓鬼道。中品十惡業,就是對于所作過的十惡行,心生悔意,爲十惡中品。一念悔意就可以使人不墮地獄,可見我們心力的作用很強大。如果他能生起悔過自新的念頭,再努力忏悔,勤修善法,也不會墮餓鬼道了。

  (3)畜生道:即牛、羊、豬、馬及一切蟲、魚、禽、獸等動物之趣。衆生若造下品十惡業,則墮畜生道。下品十惡業,就是對于正在造作的十惡之罪,能起悔改的心意。如果他在此關鍵時刻,能懸崖勒馬,不再繼續造作惡業,相當于現在的未遂罪,那罪過就輕多了。

  (4)阿修羅道:屬于非天道的一種大力鬼神。具有神通和威力,但沒有道德水平,性情多嗔恚,統率夜叉、羅刹等,就是以阿修羅爲首,故稱阿修羅道。衆生作下品十善即可生阿修羅道。衆生在修十善法時,起了悔心,覺不該作善法,在他的心中念念想超過別人,輕他重己,而外揚仁義,天天講鬥爭,不知道忍讓他人、與朋友和睦相處,就是發下品十善心。由于修羅道還是有一定的福報,所以要先修十善業而後悔,起了嗔恚之心的才墮入阿修羅道。

  (5)人道:即苦樂參半的人類世界。因人道苦樂參半,善于分辨事物的前因後果,易于知苦斷集,明理去惑,轉凡成聖,故《大智度論》卷四說,佛的叁十二相要在人道中培植。衆生要修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及中品十善即可生于人道。中品十善者,對于所…

《法華經要義(惟賢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