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兴盛的地方。生在一个佛法兴盛的地方,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美满,福德资粮具足,常常听闻善知识讲解佛法,并以佛法为准绳,实践佛教的积极人生观。但这不是很容易的事,是需要大福报和历劫修行因缘的。
得人身难。经上有一个龟值浮木的故事:在大海中生活着寿命很长的一只盲龟,它随波逐浪,每隔几分钟就浮出水面来呼吸新鲜空气。在海中的波涛上,有一块破木板随着海水起浮荡漾,在木板的中间,有一个很小的洞,大概乌龟的头仅仅能伸进去。诸位想一下,在诺大的海洋上,这只龟什么时候才能与这块破木板相遇,何况相遇时,乌龟的头刚好从破木板的洞中伸出来?这个比喻是说,我们得人身与盲龟值浮木一样地难。
具诸根难。有些搞艺术的人总喜欢说,残缺就是美,但我认为这种美只能是一出悲剧。人生也一样,几乎不可能完美无瑕,其他的不说,单说我们的身体,生理上的九大系统,什么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几乎每一个人或这或那都有毛病。有的是天生的毛病,有的是后天所致的毛病,有的是业障病,有的是遗传病等等,反正我们总会有一大堆的毛病缠身。若是小点的病也罢了,如果是什么眼耳鼻舌身意方面的毛病,那这一辈子就真的很艰难了,不但自己生活难以料理,还会连累自己的亲人朋友。这就是诸根难具呀。
上面讲了六难,说明能生为人就是大福报。人在宇宙中的地位非常殊胜,是六道众生的枢纽。从做人开始,到学解脱行、菩萨大士行,可以超出轮回通向四圣法界乃至成佛,也可以下堕于三恶道受苦。大家得人身,生于中国,能听闻佛法,诸根具足,得遇善知识,非常难得。就更要珍惜人生,努力修行。
(三)成佛是佛教的终极价值观
佛教认为我们修行的目的是要成佛,成佛是必然趋势,成佛是佛教的终极价值观,是宇宙人生的客观规律。成佛是我们刻苦修行的自然结果,是我们人生福德智慧资粮完全具足的状态,也是人生完全放弃自我,融入到宇宙大我中的实在。成佛就不再有烦恼和痛苦,是潇洒而自在、永恒而快乐、自主而纯洁的生命状态。这种状态就如梁启超所形容“绝对清凉无烦恼,绝对安定无破坏,绝对平等无差别,绝对自由无束缚”。
五、《法华经》就是讲心灵建设
今天开讲《法华经》的要义。《法华经》就是讲“心灵建设”:“心净国土净,心染国土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天台宗的“一心三观”、“百界千如”,离不开一“心”,也就是离不开心灵上的建设。
这一讲座开展起来非常有意义。《法华经》讲后,接着还要讲“华严”、“净土”、“般若”,希望大家珍惜这个善缘,认真学习,学会如何进行心灵建设,能从讲经法会中得到受用,这是我所希望的。
《法华经》是中国天台宗的主要经典,而天台宗的主要思想涉及般若宗(三论宗),涉及华严宗(贤首宗),涉及慈恩宗(法相唯识宗),几个宗派都联系牵涉起来,也就是说诸宗都融贯起来了,甚为重要!天台宗讲“空、假、中”,离不开般若宗中道思想;讲“一切唯心造”,不能离开华严思想;讲“一念三千”,离不开唯识思想。所以各宗派可以融合,理趣不二。
开讲《法华经》要义,在今天来讲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是我在正式讲经以前,讲这个缘起。《法华经》共是7卷28品,比《华严经》少,比一般经卷还多,三天之内比照正文来讲不可能,因为时间关系,只有讲个大纲,提炼出要义。这个大纲也不按照天台大师智者(智顗)的《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的框架来讲,只是点到为止,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请大家在法会后深入经藏。
第二章 《法华经》综述
一、经题略释
这个经题是《大乘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共7卷28品,姚秦弘始八年(406)鸠摩罗什三藏所译。属于大乘实相法,是直指佛乘、指示诸法实相的经典;是说明三乘方便、一乘真实的经典;为天台宗立宗的主要依据。
(一)什么是妙法
甚深不可思议之权实法
“妙法”,就代表微妙,不可思议。即第一最胜之法,微妙难测,不可思议,叫妙法。《法华玄义序》说:“妙者,褒美不可思议之法也。”《维摩经·佛国品》中说:“以斯妙法济群生。”在《法华经·方便品》中也说:“我法妙难思。”佛经的开经偈中也有偈颂:“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这是武则天写的。
武则天是个虔诚的佛教徒,还曾经出家过一段时间。她提倡男女平等,支持佛教的慈善事业、文化事业。在她的支持下,当时佛教界兴办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悲田养病坊。她还支持佛教的翻译事业、出版事业,大力在中国推行佛教的传教工作,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贡献很大。她用偈颂的形式,来表示佛法难闻今已闻,而这个微妙法表示佛法是宇宙间最高的、甚深的“百界千如”权实之法。这种“法”实际上归摄于一心,从自性的心中流出。心能够出生一切法,包括世间法、出世间法,这就是“万法唯心造”。
我看过那么多的哲学论著,中国的、西洋的,我看还没讲出这个道理的。那些哲学出自于第六意识分别,其空间有限、时间有限、所见的有限,只看到心不看到物,只看到物不看到心。什么经验论、理性论、唯心论、唯物论,这些东西在佛家来看是片面的观点。世间哲学不能统一看问题,佛教的法界观就不同,对宇宙作统一协调的认识,从宏观上看世界,不分别宏观、微观,从一点可以了知面,从面也可以明了整体,这就是佛教统一的世界观。从统一上看问题,心物综合,有心就有物,有物就有心,这种唯心论是佛教的特色,不同于现代哲学、心理学,跟现代的唯心主义也是两码事,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
迷则成凡,悟则成圣
“迷则成凡,悟则成圣”,心本来就有觉性、佛性,但是这一个觉性、佛性为无明所障蔽,就通过意识生出种种虚妄分别,乃至种种众生的世界。假使这个无明能够去掉就可以转妄为真。所以心包括世间、出世间法。《妙法莲华经》讲的就是世间出世间的一切万有归于真心,看问题不能违背真心。在日常生活中去除妄念,消除虚妄分别,就可以逐步恢复真心,达到“觉”的境界。
这个“觉”分为“本觉”、“始觉”、“妙觉”。“本觉”就是本有的,指众生的心体,自性清净,离一切妄相,灵灵照照,有觉知之德。并非修习而成,是无始本有自尔的性德,故曰本觉。本觉表如来的法身。“始觉”,由此本觉之内熏与师教之外缘,始起厌离苦患而求趋菩提之心,顺应本觉而渐渐生觉悟的智慧。就是开始依于善知识闻经受法,多闻熏习,熏习善法种子。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入十地阶次(十地是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此十地是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个十位,在此十地中,渐开佛眼,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经过十地的修行后,到金刚道彻底断除烦恼障、所知障的种子和现行,经过等觉位,就可证得妙觉佛果。佛指示要恢复妙觉明心,这个“妙觉明心”就是真心,就是如来心,就是菩提心,就能够证真如,就是法性、空性。
《法华经》四圣六凡十法界
《法华经》是直指诸法实相,它指出,“一乘”就是佛乘,心法微妙不可思议,包括百界千如,在凡夫境界就是“六凡”,在圣者境界就是“四圣”。“六凡”就是人、天、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道,“四圣”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六凡合成十法界。其中,地狱、畜生、饿鬼称三恶道,或称三涂。阿修罗、人、天道称三善道。六道中若不含阿修罗道,则为五道,或五趣。
(1)地狱道:即地狱受苦之处的众生。众生若造上品十恶及五逆重罪,则堕地狱。十恶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贪欲、嗔恚、邪见。十恶分上中下三品,谓欲作、正作、作已,此三时中(即犯罪的全过程)心无悔者,名上品十恶罪,报应是堕落地狱。地狱有八寒、八热、无间等名称,其中痛苦万千,说之不尽,诸位可以自己参看《地藏经》,那里有对地狱罪报种种苦楚的详细说明。
(2)饿鬼道:即孤贫潦倒受苦的鬼道。经常处于饥饿中,到处游行,求食不得。相传有历千百年不闻浆水食物之声音,而常受饿渴痛苦者,故名饿鬼。众生以贪嫉之心,欺诳于人,由此因缘,堕入饿鬼道。众生若造中品十恶业,则堕饿鬼道。中品十恶业,就是对于所作过的十恶行,心生悔意,为十恶中品。一念悔意就可以使人不堕地狱,可见我们心力的作用很强大。如果他能生起悔过自新的念头,再努力忏悔,勤修善法,也不会堕饿鬼道了。
(3)畜生道:即牛、羊、猪、马及一切虫、鱼、禽、兽等动物之趣。众生若造下品十恶业,则堕畜生道。下品十恶业,就是对于正在造作的十恶之罪,能起悔改的心意。如果他在此关键时刻,能悬崖勒马,不再继续造作恶业,相当于现在的未遂罪,那罪过就轻多了。
(4)阿修罗道:属于非天道的一种大力鬼神。具有神通和威力,但没有道德水平,性情多嗔恚,统率夜叉、罗刹等,就是以阿修罗为首,故称阿修罗道。众生作下品十善即可生阿修罗道。众生在修十善法时,起了悔心,觉不该作善法,在他的心中念念想超过别人,轻他重己,而外扬仁义,天天讲斗争,不知道忍让他人、与朋友和睦相处,就是发下品十善心。由于修罗道还是有一定的福报,所以要先修十善业而后悔,起了嗔恚之心的才堕入阿修罗道。
(5)人道:即苦乐参半的人类世界。因人道苦乐参半,善于分辨事物的前因后果,易于知苦断集,明理去惑,转凡成圣,故《大智度论》卷四说,佛的三十二相要在人道中培植。众生要修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及中品十善即可生于人道。中品十善者,对于所…
《法华经要义(惟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