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经要义(惟贤法师)▪P4

  ..续本文上一页作的十善业,起少悔心。谓众生念念欣乐世间,修行五戒,贪著人间五欲的快乐,是名发中品十善心。

  (6)天道:即天界的众生。天道分布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中。欲界因有男女情欲,故名欲界;色界,没有男女情欲,唯有色相庄严,故名色界;无色界,无有形相,唯精神心识存在,故称无色界。众生行上品十善、修四禅定、四空定,即可生于天界。上品十善,对于十善法欲作、正作、作已三时之中,不生悔意。念念了知三恶道的痛苦,及知人间苦乐相间,唯天上纯受种种欲乐,而愿意求生天界,闭摄内根,不着外尘,修行天道,就是发上品十善心。

  此六道是迷界凡夫所住,故又称六凡。声闻、缘觉、菩萨、佛陀等四界是圣者所住,故称四圣界。四圣界即:一、佛法界,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境界。二、菩萨法界,为求无上菩提者,勤修六度万行的境界。三、缘觉法界,为入于涅槃,修十二因缘观的境界。四、声闻法界,为入于涅槃,依佛的声教,修四谛观法境界。上述的四圣六凡合称十法界。

  十法界再分,每一法界又有十界,各自相具,故共为百法界。此百界之每一法界各具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之十种事理(十如是),故百界共有千如,即百界千如。此千如各有众生、国土、五阴三世间之别,则相乘而为三千世间,或叫做三千诸法,是一切法的总称。在我们日常的一念之中,三千诸法能够同时具足,这是天台宗的观法,叫“一念三千”。起染念就是凡夫境界,六凡法界;起净念就是圣者境界,四圣法界。为凡为圣,即在一个念头之中,因而起每一个念头都要特别注意!不要念念落在凡夫境界上,要与善法相应,转染成净。佛教的净宗念佛、禅宗参禅、密宗修法、律宗持戒、天台止观等,其实都是在降伏念头、调伏念头,以保持正念,用的是这个转染成净的功夫。

  《华严经》四种法界

  这个百界千如,虽然这么多,但是法法相通,都是出自一心。在《华严经》里讲法界观,将之称为四种法界。《法华经》与《华严经》虽各有理趣,但它们的意境是相通的。这四种法界就是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理法界”就代表心,就是我们的真心。即万有皆为同一理性,真如平等,无有差别。观众生心、色等法,虽有差别,而同一体性。我们的心量周遍法界,无处不在。

  “事法界”,代表四圣六凡的境界,由心产生的万相。也就是宇宙间千差万别的现象界,属事法界。

  “理事无碍法界”,为什么叫无碍呢?理可以摄事,事归于理,理事互融无碍,平等即差别,差别即平等,一可摄多,多可归一,“一心摄万法,万法归一心”。从缘起中知性空,从性空中显缘起,这叫作“理事无碍法界”。

  “事事无碍法界”,事与事相都是缘起法,都是互相资助,互相平等,法法相资,法法平等,大中有小,小中有大,大小相容。这有个比喻,“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指大小是相容的,不能分开。大海中的波涛起伏,大小相容,波波相联,无法分开。

  这是《华严经》讲的法界观。与现在《法华经》讲的精神一致,万法归于一心,一心又摄万法。万法是互相容摄、互相融合、不可分割、彼此不相离的。因此,我们应该以慧眼观察一切现相皆是因缘生法,就可见到诸法性空,一切法当体即空。如实了知这些诸法实相和现象,就是般若,就是法身。

  

  禅观境界

  古德云:

  青青翠竹无非般若,

  郁郁黄花尽是法身。

  竹子不是孤立生长的,它是一种缘起法,黄花也是一种缘起法,从中由缘起知空性,知诸法实相,这就是法身。

  还有两句: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

  这是禅观境界。一朵花的开放不是孤立的,离不开空间,离不开时间,离不开人工等等条件,所以一花一世界,就是缘起观。“一叶一如来”,叶与花是相联系的,它是缘生法,从缘生之中,观照诸法空性,能够知空性就可以见如来的法身。如来的法身就是空性,了达诸法的空性就见如来法身。

  《思益梵天所问经》讲:

  诸法从缘生,自无有定性,

  若知此因缘,则达法实性。

  若知法实相,是则知空相,

  若能知空相,则为见导师。

  “诸法从缘生,自无有定性”,指没有个常恒不变的实体。

  “若知此因缘,则达法实性”,知道一切都是因缘生法,就可以了达诸法真实性。

  “若知法实相,是则知空相”,由因缘生法知诸法空相。

  “若知空相者,则为见导师”,知道空相就能见导师。导师是谁?就是如来、就是佛。

  佛不可以色身见

  佛曾经到忉利天宫为母亲讲《地藏王菩萨本愿经》,讲完以后,要回到人间,这时弟子们都要欢迎佛。依规矩,是国王宰官在前,四众弟子随后。当时有个莲花色比丘尼,她想最先见到佛,就以神通变化为国王,好优先拜见佛。这时须菩提正在山洞中静坐,有人告诉他说:“佛已经为母亲讲完法,要从忉利天宫下来了,你为什么不去迎接佛呀

  ”须菩提动了一念,想去接,后来他又想这是错误的,为什么呢?《金刚经》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不可以色身见”,色身不能代表真佛,法身才能代表真佛。而法身是什么呢?诸佛是由于证得空性,悟得真如的道理,才成佛而共一法身。所以他就不动了,继续在洞中修空观。

  莲花色比丘尼,她是化的国王相,就最先见到了佛。她说:“我今天很高兴,我首先见到佛。”接着就礼拜佛。佛当时就微笑着说:“不是你先见到佛,是须菩提先见到佛。”有这么一段公案,表示知空相才能见到佛陀大导师。

  所以说“若知空相者,则为见导师”,这是很重要的。

  (二)什么是莲花

  “莲花”,在我们的经典中、造像中,处处都有圣洁的莲花。在《阿弥陀经》里面,形容莲花的功德“微妙香洁”。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莲花池里的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这个“微妙香洁”就形容莲花的功德。什么叫微妙?微妙就代表智慧。什么智慧?缘起性空的智慧,就是刚才讲妙法的内容。“香洁”就代表德行,大乘菩萨的德行。菩萨以大智慧不住生死,以大悲心不住涅槃。菩萨发了大愿,为悲悯众生故,在五浊恶世中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救苦救难,虽处五浊之中,不为五浊所染,就好像莲花生在污泥中,不为污泥所染。这是莲花代表的德行。

  莲花的功德“微妙香洁”

  微妙与香洁,一个代表智慧,一个代表大悲。大悲大智代表菩萨精神,也是佛陀化身的精神。化身是基于悲心,有悲就有智,悲智双运。

  这里的莲花除了这个意义以外,还形容《法华经》“开权显实”的道理,因为莲花花朵与莲子同时存在,有花就有子,有子就有花。佛说诸法权巧方便,中心思想就在于佛乘,在于诸法实相,将三乘引归佛乘。三乘就是权巧方便,说三乘的目的是引归于“一乘”,即是佛乘。由小归大,由“权”归“实”,有“权”就有“实”,有“实”便也有“权”,权、实同在。也就是说佛教不分什么大小乘,都是佛陀的说法,为了利益众生而说,只是我们的根器不同,而不是法的不同。要学习佛教的一切利他精神,不要只知道自利,作自了汉是成不了佛的。

  学菩萨修莲花之行,就是悲智之行,大悲大智。你修悲智之行,有这个因,就有佛果的存在。熏一分现行,就成功一分种子。“现行”与“种子”同时存在。这在唯识法相里讲,就是“种现熏生”、“因果同时”。那么,当种子生种子,即种子继承种子在阿赖耶识中恒常随转,也会有异熟,这个法理很微细。

  这个“莲花”是一种譬喻。一个是譬喻菩萨的精神,大智大悲,一个是代表因果同时。有权就有实,权实同时存在,不能分开。这个道理很微妙。从嘴巴讲都是可思可议,真正悟得这个道理,要从定中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拈花微笑

  当年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会上的弟子,不会其意,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这个意境不可言传,所以佛当时就讲:“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方付嘱摩诃迦叶。”迦叶为禅宗第一代祖师,传到二十八祖是达摩禅师,为中国禅宗初祖。拈花微笑这个道理很深,很微妙,不可思议。

  根据智慧的阶段来讲,我们在资粮位之中,是经过闻熏,在闻熏之中引发正见,而后从闻熏之中,结合行持,修观、修定,这就是“加行智”。加行智之后就是“根本智”。进入初地见空性以后就是根本智——见道位。禅宗的悟境也是根本智。再加功用行,以后就是“后得智”。根本智见了诸法实相以后,为了救度众生,从语言方面施设言教,这叫后得智。

  这是从修行到究竟的一个过程。禅宗有“三关”。第一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关,“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关,“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禅宗三关

  “禅宗三关”的第一关就是说,要把“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种虚妄分别调伏下去。要“大死一番”,就进入第二关“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大死一番后,大死而又大活。死什么呢?死凡夫的妄念、俗念。活什么呢?活法身、证空性。证空性以后,再反观世界,“见山依然是山,见水依然是水。”那么这个见法就不同了。这种见法是不住尘,看得清楚而不住世尘,就是智慧的看法,能够见到了诸法因缘生法,见到如幻如化的景象而不执着,在不执着之中又大做佛事,广度无边的众生。这就是禅宗的“三关”。

  由加行智到根本智,由根本智到后得智,是依位次来的。所以“闻、思、修”三慧,必须要有“修”慧,不修不行。这个佛教的真理,不是光说的,它要修、要实践。先听闻佛法,不要学有的人叛经离教,不想学习,盲修瞎炼,还自以为是,那就错了。根据自己所学,经过…

《法华经要义(惟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