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作的十善業,起少悔心。謂衆生念念欣樂世間,修行五戒,貪著人間五欲的快樂,是名發中品十善心。
(6)天道:即天界的衆生。天道分布在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之中。欲界因有男女情欲,故名欲界;色界,沒有男女情欲,唯有色相莊嚴,故名色界;無色界,無有形相,唯精神心識存在,故稱無色界。衆生行上品十善、修四禅定、四空定,即可生于天界。上品十善,對于十善法欲作、正作、作已叁時之中,不生悔意。念念了知叁惡道的痛苦,及知人間苦樂相間,唯天上純受種種欲樂,而願意求生天界,閉攝內根,不著外塵,修行天道,就是發上品十善心。
此六道是迷界凡夫所住,故又稱六凡。聲聞、緣覺、菩薩、佛陀等四界是聖者所住,故稱四聖界。四聖界即:一、佛法界,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境界。二、菩薩法界,爲求無上菩提者,勤修六度萬行的境界。叁、緣覺法界,爲入于涅槃,修十二因緣觀的境界。四、聲聞法界,爲入于涅槃,依佛的聲教,修四谛觀法境界。上述的四聖六凡合稱十法界。
十法界再分,每一法界又有十界,各自相具,故共爲百法界。此百界之每一法界各具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之十種事理(十如是),故百界共有千如,即百界千如。此千如各有衆生、國土、五陰叁世間之別,則相乘而爲叁千世間,或叫做叁千諸法,是一切法的總稱。在我們日常的一念之中,叁千諸法能夠同時具足,這是天臺宗的觀法,叫“一念叁千”。起染念就是凡夫境界,六凡法界;起淨念就是聖者境界,四聖法界。爲凡爲聖,即在一個念頭之中,因而起每一個念頭都要特別注意!不要念念落在凡夫境界上,要與善法相應,轉染成淨。佛教的淨宗念佛、禅宗參禅、密宗修法、律宗持戒、天臺止觀等,其實都是在降伏念頭、調伏念頭,以保持正念,用的是這個轉染成淨的功夫。
《華嚴經》四種法界
這個百界千如,雖然這麼多,但是法法相通,都是出自一心。在《華嚴經》裏講法界觀,將之稱爲四種法界。《法華經》與《華嚴經》雖各有理趣,但它們的意境是相通的。這四種法界就是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
“理法界”就代表心,就是我們的真心。即萬有皆爲同一理性,真如平等,無有差別。觀衆生心、色等法,雖有差別,而同一體性。我們的心量周遍法界,無處不在。
“事法界”,代表四聖六凡的境界,由心産生的萬相。也就是宇宙間千差萬別的現象界,屬事法界。
“理事無礙法界”,爲什麼叫無礙呢?理可以攝事,事歸于理,理事互融無礙,平等即差別,差別即平等,一可攝多,多可歸一,“一心攝萬法,萬法歸一心”。從緣起中知性空,從性空中顯緣起,這叫作“理事無礙法界”。
“事事無礙法界”,事與事相都是緣起法,都是互相資助,互相平等,法法相資,法法平等,大中有小,小中有大,大小相容。這有個比喻,“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指大小是相容的,不能分開。大海中的波濤起伏,大小相容,波波相聯,無法分開。
這是《華嚴經》講的法界觀。與現在《法華經》講的精神一致,萬法歸于一心,一心又攝萬法。萬法是互相容攝、互相融合、不可分割、彼此不相離的。因此,我們應該以慧眼觀察一切現相皆是因緣生法,就可見到諸法性空,一切法當體即空。如實了知這些諸法實相和現象,就是般若,就是法身。
禅觀境界
古德雲:
青青翠竹無非般若,
郁郁黃花盡是法身。
竹子不是孤立生長的,它是一種緣起法,黃花也是一種緣起法,從中由緣起知空性,知諸法實相,這就是法身。
還有兩句:
一花一世界,
一葉一如來。
這是禅觀境界。一朵花的開放不是孤立的,離不開空間,離不開時間,離不開人工等等條件,所以一花一世界,就是緣起觀。“一葉一如來”,葉與花是相聯系的,它是緣生法,從緣生之中,觀照諸法空性,能夠知空性就可以見如來的法身。如來的法身就是空性,了達諸法的空性就見如來法身。
《思益梵天所問經》講:
諸法從緣生,自無有定性,
若知此因緣,則達法實性。
若知法實相,是則知空相,
若能知空相,則爲見導師。
“諸法從緣生,自無有定性”,指沒有個常恒不變的實體。
“若知此因緣,則達法實性”,知道一切都是因緣生法,就可以了達諸法真實性。
“若知法實相,是則知空相”,由因緣生法知諸法空相。
“若知空相者,則爲見導師”,知道空相就能見導師。導師是誰?就是如來、就是佛。
佛不可以色身見
佛曾經到忉利天宮爲母親講《地藏王菩薩本願經》,講完以後,要回到人間,這時弟子們都要歡迎佛。依規矩,是國王宰官在前,四衆弟子隨後。當時有個蓮花色比丘尼,她想最先見到佛,就以神通變化爲國王,好優先拜見佛。這時須菩提正在山洞中靜坐,有人告訴他說:“佛已經爲母親講完法,要從忉利天宮下來了,你爲什麼不去迎接佛呀
”須菩提動了一念,想去接,後來他又想這是錯誤的,爲什麼呢?《金剛經》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不可以色身見”,色身不能代表真佛,法身才能代表真佛。而法身是什麼呢?諸佛是由于證得空性,悟得真如的道理,才成佛而共一法身。所以他就不動了,繼續在洞中修空觀。
蓮花色比丘尼,她是化的國王相,就最先見到了佛。她說:“我今天很高興,我首先見到佛。”接著就禮拜佛。佛當時就微笑著說:“不是你先見到佛,是須菩提先見到佛。”有這麼一段公案,表示知空相才能見到佛陀大導師。
所以說“若知空相者,則爲見導師”,這是很重要的。
(二)什麼是蓮花
“蓮花”,在我們的經典中、造像中,處處都有聖潔的蓮花。在《阿彌陀經》裏面,形容蓮花的功德“微妙香潔”。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蓮花池裏的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這個“微妙香潔”就形容蓮花的功德。什麼叫微妙?微妙就代表智慧。什麼智慧?緣起性空的智慧,就是剛才講妙法的內容。“香潔”就代表德行,大乘菩薩的德行。菩薩以大智慧不住生死,以大悲心不住涅槃。菩薩發了大願,爲悲憫衆生故,在五濁惡世中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救苦救難,雖處五濁之中,不爲五濁所染,就好像蓮花生在汙泥中,不爲汙泥所染。這是蓮花代表的德行。
蓮花的功德“微妙香潔”
微妙與香潔,一個代表智慧,一個代表大悲。大悲大智代表菩薩精神,也是佛陀化身的精神。化身是基于悲心,有悲就有智,悲智雙運。
這裏的蓮花除了這個意義以外,還形容《法華經》“開權顯實”的道理,因爲蓮花花朵與蓮子同時存在,有花就有子,有子就有花。佛說諸法權巧方便,中心思想就在于佛乘,在于諸法實相,將叁乘引歸佛乘。叁乘就是權巧方便,說叁乘的目的是引歸于“一乘”,即是佛乘。由小歸大,由“權”歸“實”,有“權”就有“實”,有“實”便也有“權”,權、實同在。也就是說佛教不分什麼大小乘,都是佛陀的說法,爲了利益衆生而說,只是我們的根器不同,而不是法的不同。要學習佛教的一切利他精神,不要只知道自利,作自了漢是成不了佛的。
學菩薩修蓮花之行,就是悲智之行,大悲大智。你修悲智之行,有這個因,就有佛果的存在。熏一分現行,就成功一分種子。“現行”與“種子”同時存在。這在唯識法相裏講,就是“種現熏生”、“因果同時”。那麼,當種子生種子,即種子繼承種子在阿賴耶識中恒常隨轉,也會有異熟,這個法理很微細。
這個“蓮花”是一種譬喻。一個是譬喻菩薩的精神,大智大悲,一個是代表因果同時。有權就有實,權實同時存在,不能分開。這個道理很微妙。從嘴巴講都是可思可議,真正悟得這個道理,要從定中體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拈花微笑
當年佛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會上的弟子,不會其意,只有迦葉尊者破顔微笑。這個意境不可言傳,所以佛當時就講:“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谛,今方付囑摩诃迦葉。”迦葉爲禅宗第一代祖師,傳到二十八祖是達摩禅師,爲中國禅宗初祖。拈花微笑這個道理很深,很微妙,不可思議。
根據智慧的階段來講,我們在資糧位之中,是經過聞熏,在聞熏之中引發正見,而後從聞熏之中,結合行持,修觀、修定,這就是“加行智”。加行智之後就是“根本智”。進入初地見空性以後就是根本智——見道位。禅宗的悟境也是根本智。再加功用行,以後就是“後得智”。根本智見了諸法實相以後,爲了救度衆生,從語言方面施設言教,這叫後得智。
這是從修行到究竟的一個過程。禅宗有“叁關”。第一關,“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第二關,“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第叁關,“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禅宗叁關
“禅宗叁關”的第一關就是說,要把“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種虛妄分別調伏下去。要“大死一番”,就進入第二關“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大死一番後,大死而又大活。死什麼呢?死凡夫的妄念、俗念。活什麼呢?活法身、證空性。證空性以後,再反觀世界,“見山依然是山,見水依然是水。”那麼這個見法就不同了。這種見法是不住塵,看得清楚而不住世塵,就是智慧的看法,能夠見到了諸法因緣生法,見到如幻如化的景象而不執著,在不執著之中又大做佛事,廣度無邊的衆生。這就是禅宗的“叁關”。
由加行智到根本智,由根本智到後得智,是依位次來的。所以“聞、思、修”叁慧,必須要有“修”慧,不修不行。這個佛教的真理,不是光說的,它要修、要實踐。先聽聞佛法,不要學有的人叛經離教,不想學習,盲修瞎煉,還自以爲是,那就錯了。根據自己所學,經過…
《法華經要義(惟賢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