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思維熏染,使我們的內心與善法相應,也就是從意根著眼。意根清淨,余下的口業、身業才能清淨。
以上就是有關蓮花的解釋。
(叁)什麼是經
關于叁藏十二部
叁藏教理的組織中有十二分教,即佛的說教是依十二種方式,佛說的一切法,皆可統攝爲一修多羅,類集爲經律論叁藏。叁藏即經、律、論,十二部即佛說經分爲十二類,亦稱十二分教,即長行、重頌、孤起、譬喻、因緣、無問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授記。
由于一切經的經文體裁和所載的事相不同,故從叁藏分出十二種名稱,通稱叁藏十二部經,總則稱一切經,別則稱十二部,但並非每一經都具有十二部之名。
十二部經略解
十二部經分別爲:
1.修多羅,又叫素怛纜,意譯爲經或契經,如四阿含、諸大乘經、戒經以及叁藏內外的一切經典,都名契經。但此處所說的契經,是單指經中直說法義的長行經文,相當于佛經中散文部分,故又稱長行經。
契經意即一方面契理,與佛法真理相合,一方面契機,與衆生根機相合。上契諸佛理,下應衆生機。“理”就代表諸法實相、代表真如、代表法性,“機”就代表衆生的根機,隨衆生的根機而說法,引導衆生都要歸于真實的道理,歸于真心,使衆生能夠在念念之中保持正念,去妄成真,如水成冰,達到這個境界。
契機契理,契機就是要把握時代的潮流,掌握當今世界的風尚,根據衆生的病態,作出理智的判斷,爲當今衆生作出合乎時宜的教導,這是方便法門;契理就是要契合真理,不能偏離正道而融入世俗。所以既要契機又要契理。
另外對這個“經”的解釋又含有“有規律、有法規、有規範、有組織”的意思。你看我們這個經典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它是有一定的規律、有一定的法則,有前、有中、有後,稱爲“經”。這種法的目的是引導人走正道,最終成就佛道。
2.祇夜,意譯重頌或應頌,偈頌有一定的字句,四、五、七字一句,叁、四、五、六句爲一頌。凡經中偈頌,以偈頌體裁重述前面長行經文大義的,名“重頌經”。
3.和伽羅那,譯爲授記,凡經中佛于菩薩授將來必當成佛的懸記,或于緣覺後世當得道,或于聲聞人今後世得道,記六道衆生後世所受果報之處,即名“授記經”。
4.伽陀,此譯諷誦,或孤起頌,不依長行,直截以偈頌的形式顯示諸法的經,如《法句經》等,名“諷誦經”。
5.優陀那,此譯自說或無問自說經,凡無請問者佛陀自已宣說的經文,如《阿彌陀經》等,名“自說經”。
6.尼陀那,此譯因緣經或緣起經,如《大智度論》卷叁十叁:“說諸佛法本起因緣,佛何因緣說此事,修多羅中有人問故,毗柰耶中有犯是事,故結是戒,一切佛語緣起事,皆名尼陀那。”如來說法必有因緣,即經中見佛聞法因緣,及佛說法教化本末因緣之處,如諸經“序品”,故名“因緣經”。
7.阿波陀那,意譯爲譬喻,凡經律中所說譬喻,以譬喻顯示法義之處,故名“譬喻經”。
8.伊帝目多伽,翻譯爲本事,或如是語經,即經中講弟子菩薩聲聞等過去世行業事曆的經文,及教令精進求道解脫因緣等處,即名“本事經”。
9.阇陀伽,翻譯爲本生經,凡經中佛說自身往昔行菩薩道時,修諸苦行,利益衆生所行因緣之經文,名“本生經”。
10.毗佛略,此譯方廣,即一切大乘經之通稱,又指詞廣理正,廣辯諸法甚深真理的經。如《菩薩地持經》卷叁:“十二部經,唯方廣部,是菩薩藏,余十一部,是聲聞藏。”小乘的方廣經,唯以語廣,此類經文,名“方廣經”。
11.阿浮陀達摩,翻譯爲未曾有,即經中說諸天身量,大地震動,曠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議之事的經文,名“未曾有經”。
12.優波提舍,此譯論議,即佛所說諸經,若作論議問答辯理,分別廣說之經文,即名“論議經”。
這十二部經其中就有譬喻,這個譬喻,有事實、有道理,可以教育人。在大藏經中關于譬喻的有《法喻經》、《百喻經》等。
二、《法華經》的譯本與譯者
(一)叁種翻譯版本
《法華經》有叁種翻譯本。
第一種版本是西晉惠帝永康年間,印度高僧竺法護在長安翻譯的,名爲《正法華經》。這個比較早一點。叁國以後就是西晉,它統一了叁國。那個時候佛教已經傳到華夏來了,且經典開始大量地翻譯和傳揚。
第二種版本就是後秦弘始年間,龜茲沙門鸠摩羅什大師,在長安逍遙園翻譯的經文,名爲《妙法蓮華經》。西晉滅亡後,許多少數民族在北方先後建立了20多個政權,史稱“東晉十六國”。當時政權更疊頻繁,社會動蕩不安。其中的一個國家叫後秦,當朝的君主是羌族的姚氏,因此又叫“姚秦”。那時候姚興是一位最有能力的君主,很留心政事,任人唯賢,對百姓很好,重視文治,大力提倡佛教和儒學,滅了好幾個國家,站穩腳跟達到了大治。這期間就把鸠摩羅什接到了長安,翻譯了許多佛教大乘經典,現在的《妙法蓮華經》7卷28品就是其中之一。
第叁次翻譯,是在隋朝仁壽年間,北天竺沙門奢那笈多,這個名字翻成漢文叫智德。他翻譯的經名叫《妙法經》。
這叁個譯本中,從那時開始到現在,流行的都是鸠摩羅什的。因爲鸠摩羅什的翻譯,文辭簡潔華美,詞義與佛的意思相合。
(二)譯者鸠摩羅什
現在就簡單介紹一下鸠摩羅什大師。他被尊爲叁藏法師。叁藏就是指經、律、論叁藏。能夠通達這叁藏就叫做叁藏法師。法師,就是以經爲師,奉行經典,弘揚經典;同時又依佛法宣揚教育衆生,爲人之師,稱之爲法師。“鸠摩羅什”是梵語,翻成漢語叫“童壽”。“童”是孩童,“壽”就是長壽的壽。爲什麼叫“童壽”呢?因爲鸠摩羅什很有善根性,童年時就很有學問,而且爲人很厚重,象老年人一樣的,所以叫童壽。他的祖籍是印度,父親在印度當官,後來不當官了就出來留學。父親到了龜茲國(就是中國現在新疆的于阗),受到國王的賞識,娶了國王的女兒,做了驸馬爺,以後生下鸠摩羅什。由于鸠摩羅什天性具有慧根,他母親相當信仰佛教,所以他七歲就出家,遍學大小乘經典。後來他母親也出了家。
這恰是前秦王符堅當朝的時候。有一天晚上,他的太史看見北方的天空出現智星(象征智慧的星宿叫智星),第二天就告訴了符堅。符堅聽說在西域龜茲國有一個智慧很高的僧人叫鸠摩羅什,就生起敬仰,但是你憑白無故地叫龜茲王把鸠摩羅什交出來不可能呵!所以當時他就派了一個叫呂光的大將率兵討伐龜茲。不是爲了其它的,就爲了高僧鸠摩羅什大師。
呂光征伐龜茲,龜茲武力很微弱,無力抵抗,所以不得不把鸠摩羅什交出來。呂光得到鸠摩羅什以後,本來准備回長安,後來因爲在路上聽到長安發生了政變,羌族姚苌發動宮庭兵變,奪了帝位,符堅被姚苌捉到後缢死。
中國曆史上都是這樣,搞政治離不開各種方式的鬥爭,帝王到了末代都很淒慘。這就是利害沖突,這就是世間法。莊子有個譬喻嘛,“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獵人又次之”。這個寓言,譬喻世界的這個爭鬥,以強淩弱,強者居上。就好象蟬在樹上叫,螳螂想吃蟬,黃雀又想啄螳螂,黃雀自己又沒預想到後面還有獵人要殺它,要射擊它。世間上爲了爭權奪利,都是用盡心機,你說你強,我還要比你強,采取各種手段,弱肉強食。這個是莊子的寓言。所以對這些世俗的東西呀,我們學佛人要超情出俗,要看清楚。
根據正史記載,符堅被姚苌殺死以後不久,姚苌又在夢中與符堅開戰,他用刀,符堅用矛。夢到苻堅與神鬼兵數百人突入營中,姚苌害怕逃走,他的侍衛迎著姚苌刺鬼,誤中姚苌的下身。當時姚苌就痛,一直痛醒。痛醒之後就得了病(下身病),太醫也沒法治。這就是冤孽病。你殺他,他還不是要殺你呀!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所以這個殺業造不得呀!機緣成熟快就是現前報,機緣成熟慢呢,等到後來也要償報。因果嘛!姚苌後來因爲冤業病死了,由姚興即位。這一段公案在曆史上都有的。
姚興登位後就想到,原來朝庭派兵去接鸠摩羅什,而鸠摩羅什怎麼還沒來?後來知道呂光在半途聽到兵變,就自據西涼(就是甘肅蘭州)爲王,鸠摩羅什就在呂光身邊。于是姚興又帶兵征伐西涼,把鸠摩羅什接到長安。因爲姚興信佛,鸠摩羅什到長安以後,他就請鸠摩羅什入住那個宮殿“逍遙園”(至今部分遺迹還在),住在逍遙園譯經、講經。當時長安聚集了800沙門,幫助鸠摩羅什譯經。所以我們現在讀這個經典,其來之不易呀!唐代玄奘法師譯經,幫助翻譯的是千人以上。有譯文的、有正音的、有潤文的、有重複校對的……很多,才把這個經典翻譯過來。
鸠摩羅什在長安主要是弘揚“般若”,講授“空宗”。論方面主要就是般若叁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和《大智度論》,經典方面主要就是般若系統的。其門下有上千人,卓有成績的有僧肇、僧睿法師等十人,有“羅什門下十德”之稱。他一共翻譯了叁百八十余卷佛經,爲佛教的傳播事業貢獻很大。在秦弘始十五年,鸠摩羅什法師圓寂于長安。時晉熙甯五年,世壽七十。他臨終時說:“吾所傳無謬,則焚身之後,舌不焦爛。”在逍遙園依外國之法對他進行火化,曆史書上記載“薪滅形碎,唯舌不灰”。火化後舌根不化的事實,說明他的翻譯是沒有謬誤的。
鸠摩羅什翻譯經典,文義簡潔,文辭很華麗,意思又不違背佛義。唐代有個道宣律師在終南山修行的時候,持戒很嚴,過午不食。他在終南山感得天人送供,每天中午按時送供,他就接受天人供養(現在那個西安終南山淨業寺還有天人送供臺,就是當時道宣律師在那裏靜坐的天人送供的地方)。有一次道宣律師經行,在經行過程中跌了跤,旁邊有人把他扶起來,就是天人。扶起來以後道宣律師就跟天人談話,問過去七佛的情況,天人就說鸠摩羅什在過去七佛的時候就很…
《法華經要義(惟賢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