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智慧,就譯有佛的經典。所以鸠摩羅什是有大根性的,有這個緣起。後來道宣律師根據天人所說的內容寫了《感通錄》,在《大正藏》裏面有。
以上簡單介紹了翻譯的情況,叁譯之中主要流行的是鸠摩羅什的譯本。
叁、《法華經》的宗趣
(一)大綱
佛在《法華經》中說法,舉出若幹譬喻,開權顯實,使各種根機的人都能夠契入佛乘。
開始是序品,佛放光現瑞以後說了佛出世因緣,使弟子們得到開解,是爲下根授記。接著是《譬喻品》、《信解品》、《藥草品》爲中根行者授記,這些中根的人聽聞後都開了悟,而且得了佛的授記。在《化城喻》等品,是爲上根授記。從《法師品》到《分別功德品》,就說明佛弟子們聽法後,不同程度得到功德、得到啓示,不管下根、中根、上根,乃至化身菩薩都受到大饒益,並蒙佛授記。這些品中同時也敘述了有關菩薩在過去生中和現在生中的事迹。以後從《隨喜功德品》到最後的《普賢菩薩勸發品》,也敘述了各種事實,其中心目的是贊揚實相之法,和宣揚信受實相之法的功德。所以,佛殷勤囑咐諸大弟子于佛滅度之後,對于這個妙法、實相要廣爲流通,目的就是要啓發衆生的知見。而諸大菩薩發願流通“法華”,令衆生熟習、讀誦、供養、修持、宣揚妙法,一個目的,無非要契證諸法實相,與妙法相應。
這就是《法華經》的大綱。
(二)名詞解釋
關于《法華經》的宗旨和所指向的目標。簡單說一下,我們經常聽到的一些名詞:大小、半滿、漸頓、偏圓、權實等。我先把這些佛教的基本知識給大家介紹一下,以便于理解《法華經》“因病與藥、因機施教、開權顯實”的宗趣。
什麼是大小
“大小”,即佛教的大小乘。大乘,主要是以慈悲心廣度衆生爲主,根據悲心度衆生,自利利他,自覺覺他,也就是提倡佛教的傳教事業,不僅僅是自己學習佛教,還要更多的人來學習佛教,並從中得到受用;小乘,就是以自修、自解脫爲主,所謂自了漢,這是指小乘不求大衆的利益,只管自己修行了事。乘就是運載工具嘛。大小乘就像小車子坐一個人,大車子多坐些人,這就是大小乘的區別。我們學習佛法,要盡一切力量,使我們身邊的人也走入覺悟的大道。要引導所有與我有緣的人,讓他們信佛、學佛,最終成佛。這就是大乘境界,我們要努力學習。
什麼是半滿
“半滿”,即半字教與滿字教的統稱,半字教爲小乘聲聞的九部經(由叁藏十二部經中除去方廣、授記、無問自說,就是小乘的九部),滿字教爲大乘方廣等經典。半滿就是指小乘、大乘的叁藏經文。小乘叁藏不及大乘叁藏圓滿,境界不如大乘境界,只說到佛說的一半;圓滿就必須是大乘經典。以圓滿與否來判定佛教經典,就叫“半滿”。
什麼是漸頓
“漸頓”,指漸教與頓教,漸教是由淺入深逐漸成功的教法;頓教是立刻速成的教法。漸頓就是指鈍根和利根的修行。依據經典,菩薩修行要經曆五十叁個階位漸次修行才能成佛,時間很漫長,所以叫“漸”;頓就是頓悟,利根能夠頓悟,譬如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就靠頓悟。修行路上雖然有“漸”與“頓”,實際上“頓”由“漸”而來,不經過“漸”就不會有“頓”。作爲一個佛教行者,漸是基礎,不能光想著頓悟而忽視初級踏實的修行。那種利根的人,他能夠頓悟,是宿世因中修了行、積了智慧的,也是由漸而來的,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事情。
什麼是偏圓
“偏圓”,偏教和圓教的意思,判教理勝劣的稱謂。偏教,偏僻之理,偏于空乃至中,不能從統一協調的認識去觀察事理。圓教,圓滿一切,具足一切,不再是偏向一邊。小乘教爲偏教,大乘教爲圓教。也指證果境界的區別。這個有所偏就是小乘,只證“人我空”、不能證“法我空”,只證阿羅漢果、無余依涅槃,不能證佛果、無住涅槃,因此說他有所偏失。到了菩薩大乘的境界,才比較全面,才是圓滿的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境界。
什麼是權實
“權實”,即權教與實教。實教,據實述出佛陀自內證之法,系爲究極根本的教理,能引導所有的衆生走上圓滿的解脫之路;權教,爲導人入于實教所設的方便教法,至實教境地後則當廢權教。什麼叫權實?權,是權智,是方便法門,方便權巧;實,是實智,就是真實,究竟徹底。方便權巧的法門是不徹底的、不了義的。而真實的法門,就是徹底的、了義的、究竟的。
以上都是經常看到的名詞,現在講的《法華經》,其主旨就是“開權顯實”。
(叁)法華宗趣
唯有一乘法
我們曉得佛是因機施教,就好象醫生對症下藥一樣的道理。在佛教五乘中有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這五乘中,前面四種都屬于權巧方便之門,最終是引導衆生走入佛乘。根據你的根基說法,因機施教,應病與藥。譬如對人天乘說因果、五戒十善;對聲聞乘說“四谛”,從苦谛入手,修八正道;對緣覺乘(屬于中乘)說緣起、十二因緣;對菩薩乘就說四無量心、四攝六度。
不管說哪個乘,最終的目標是達到佛乘,目的都是要我們見性成佛,要最終走入佛乘。關于這點,《法華經》裏有很多寓言、譬喻來說明,如火宅喻、化城喻、四車喻、珠寶喻、鑿井喻等。
所以,《法華經》是開權顯實,以方便法門,引導衆生歸向佛乘。有些人學佛是爲了修來世,有些人是爲了給自己找清淨,有些人雖然哀憫衆生,但時冷時熱。這些都不究竟,最終需要走上佛道,證得佛果。否則那就很成問題,都是不究竟的。要究竟,那就是要發四宏誓願,證得無上佛乘。我們天天上殿,都要念誦四宏誓願,這不僅僅是要我們在口裏念,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落實的。
這四宏誓願是:
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我希望在座的菩薩們發心,天天也來念誦四宏誓願,並把它落實在行動中去。你的心中只要有四宏誓願的想法,就達到了因地菩薩的境界,能以自己的信念,在生活中實踐四宏誓願,那就是果地菩薩了。希望大家都做果地菩薩。
佛陀開權顯實的中心思想就是使你走入佛道,進入佛乘。《法華經》裏面有個偈頌: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叁,
除佛方便說。
十方國土中諸佛說法,不管在哪一方、哪一個國家、哪一個世界,不管是在過去、現在、未來,他說的法是究竟一乘法。“唯有一乘法”,目標就是一乘,沒有其它的,沒有二也沒有叁。至于說五乘、叁乘,都是一種方便說、權巧之說。這是《法華經》的一首偈子。明顯地指出了本經的要義。
是心是佛
在中國,智者(智顗)大師建立的天臺宗,主要是依據《法華經》,但也不能離開《華嚴經》,不能離開《般若經》,這些經典的根本思想都是相通的。淨土經典也都是相通的。《華嚴經》講“心、佛、衆生,叁無差別”,能夠恢複本性就是佛,本性被蒙蔽了就是衆生,都在于這個心。這個心就是真心,在凡不減,在聖不增。《華嚴經》又講:
心如工畫師,
能畫諸世間,
五蘊悉從生,
無法而不造。
我們這個心體發揮力量,就像那個繪畫師一樣,可以畫一切森羅萬象、各種形態的境界,所以能夠畫世間。畫世間就是叁界(欲、色、無色界)五趣(一地獄,二餓鬼,叁畜生,四人,五天),都由心識所生。“能畫諸世間”,指不單是世間萬法,出世間的境界——淨土,也是由心識而生。所謂心淨則國土淨,心染則國土染。
上面也講了,搞環保,治汙染,在我們佛家來講,就是要治根本,從心靈上下手。因爲你若是內心不幹淨啊,內心汙染不除,那麼環境汙染就去不掉。所以心裏頭有汙染,就是凡夫境界,去除汙染,就是聖者境界。心淨國土淨,心染國土染。《觀無量壽佛經》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怎樣作?就要修行,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要發菩提心、要念佛、要持戒,修行就可以作佛。“是心是佛”,是說我們這個心就是佛心,本來就有佛性,一切衆生佛性平等。
一心叁觀
天臺宗是中國的一個佛教宗派。天臺宗的教義,主要依據《法華經》,是以“一念叁千”和“叁谛圓融”爲中心思想的獨立學派。中國天臺宗一祖慧文、二祖慧思、叁祖智者,印度初祖是龍樹菩薩。
《中論》中有偈雲:
衆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無。
亦爲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慧文讀《中論》時,由此偈就悟入“一心叁觀”。什麼是一心叁觀?即一切法、一切事物,都離不開“空、假、中”叁個範疇。
“空”,就是本體不實在,萬法無自性,是因緣生法,如幻如化。
“假”,就是在因緣生法、如幻如化的現象上,假名安立一切事物的名詞。假名,只有幻象,沒有實體。
“中”,就是那個法裏頭既有幻象的假有,又有無自性的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亦有”,就是它有幻象存在,有假名存在,“亦空”,就是自性空,沒有常恒不變的自體。“非有非空”呢,就說不是常有,不是實有,也不是斷滅,所以叫非有非空。“非有”,就是不落“常見”,“非空”,就是不落“斷見”。常見和斷見都是邊見,叫做邪見,都不符合中道(中觀)。
由“空、假、中”叁觀能消滅叁惑。叁惑就是指: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由空觀消滅“見思惑”。見思惑又雲見愛、見修、四住、染汙無智、枝末無明、通惑、界內惑,皆概括叁界煩惱之通稱。見惑者諸種之妄見,邪分別計度道理而起之我見邊見等妄惑也;思惑者貪嗔癡等之迷情,思慮世間事物而起之妄惑也。
據小乘俱舍宗,見惑凡八十八種,稱爲見惑八十八使。即見道所滅的根本煩惱有五利使(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鈍使(貪、嗔、癡、慢、疑)等十惑。于見道觀叁界之各四谛,其所斷的見惑各各不同,即于欲界苦谛所斷有十使…
《法華經要義(惟賢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