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集、滅二谛所斷各有七使(除五利使中之身見、邊見、戒禁取見);道谛所斷有八使(除五利使中之身見、邊見),共斷叁十二使。于色界、無色界各四谛所斷皆如欲界,然各谛之下又除嗔使,故各斷二十八使。色界、無色界共計斷五十六使,故叁界共計斷八十八使。十惑中,小乘以貪、嗔、癡、慢四者通于見修二道所斷,疑與五見,則唯爲見所斷,說修惑有八十一種,稱爲修惑八十一品。即修道時所滅的根本煩惱計有十種,在欲界有貪、嗔、癡、慢,在色界、無色界各有貪、癡、慢。若以此十種配合九地,更依煩惱的強弱來分,則由上上品至下下品九種,共爲八十一品。見惑八十八使與十種修惑,合稱九十八隨眠。這些都是由“空觀”就能斷除的。
由假觀消滅“塵沙惑”。塵沙惑指能障礙俗谛的事智,令菩薩化道不得自在的無數染汙無知。“塵沙惑”就是對于一切宇宙森羅萬象,我們受它蒙蔽不能了解,就發生所知障。修“假觀”,觀一切現象幻有,假名安立,就可斷塵沙惑。
由中觀消滅“無明惑”。無明就是迷于中道,有偏見叫無明惑。迷于中道第一義谛的煩惱,即障覆中道的根本無明,爲一切生死煩惱之根本。因爲不了一法界的微細煩惱,遂成法性的障礙。此無明惑,聲聞、緣覺不知道,只有菩薩能了知、斷盡,故又稱別惑。修習中觀般若,能破除無明惑。
消滅“叁惑”就能證得“叁谛”。哪“叁谛”?即由“空觀”消滅“見思惑”證入“真谛”;由“假觀”消滅“塵沙惑”證入“俗谛”;由“中觀”消滅“無明惑”證入“中谛”。稱爲“叁谛,”即叁種真理。“真谛”是一切法空;“俗谛”是一切法有,妙有;“中谛”不偏于一邊,“亦有亦空,非有非空”。
再由“叁谛”而圓成“叁德”,即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般若德就是有智慧,包括屬于了解世間因緣生法的“盡所有行智”,和了解真如的“如所有行智”。由“假觀”消滅“塵沙惑”就證得解脫(解脫德),既不爲煩惱所擾,也不爲所知障所惑,不受理蔽,成就般若德。由“中觀”消滅“無明惑”就證得如來法身(法身德)。
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這叁德都是佛的境界。修“叁觀”,斷“叁惑”,證“叁谛”,最終圓成“叁德”,就是天臺宗主要的教義。但是具足叁觀不離一心,“空、假、中”不離一心。一心生萬法,這個萬法包括有情世間、器世間、聖者世間。這就是一心叁觀,又叫圓融叁觀、不可思議叁觀、不次第叁觀等,是天臺宗圓教的觀法。天臺宗說宇宙萬有,都具有空假中叁種谛理,而這叁種谛理又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如果我們在一心之中這樣作觀,即叫做一心叁觀。
百界千如
一個人起一個心念就通于十法界。十法界即包含聖者(聲聞、緣覺、菩薩、佛)四界和凡夫(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六界。“十法界”中每一法界又有十界,叫做“百界”。一心就有百界。仔細觀察“百界”呢,每一界又包括“十如”。哪“十如”?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爲“十如”。不管你心法、色法,精神現象、物質現象,都有這個“十如”,都從這個來分析。
如是相,這個法表現于外就有他的相狀。動物也是一樣、植物也是一樣、礦物也是一樣的,各有它的相狀。這是屬于現象界。
如是性,名種法它有本性。地以堅爲性,水以濕爲性,火以暖爲性,風以動爲性。
如是體,萬法有它的本體、有它的體質存在,身體相貌各方面是結合起來的。
如是力,即萬法可以發揮它各自的功能。“力”就是功能。不管精神還是物質都會發生功能。精神有精神的作用,物質有物質的作用。
如是作,“作”就是造作。它的行動、它的行爲表現就是造作,前滅後生,生生不息。
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即一切事物的産生有它的主因、有它的助緣,由因緣成熟得到某種果報。
如是報,就是看落在哪一界,哪一趣。
如是本末究竟,從“相”到“報”,這九種從始到終就是“本末”。“究竟”呢,就是離不開真如、離不開真心、離不開唯心所造。
所以森羅萬象,不管精神的、物質的,從各方面分析,都不出一心。這個“心”在聖就是真如、真心;在凡就是無明障蔽、妄心。
以上是解釋十如的意思。
一念叁千
“一念叁千”,我們生一念就通于這個叁千世間的境界。學佛的人,不可以不注意這個事情。禅宗參禅,要提起你的念頭;淨宗念佛,要消滅你的妄念;密宗修法,身口意叁密結合,目的是要達到大圓滿境界,證得空性。證空性就要離開虛妄,就要保持“正念”或者“淨念”。“正念”就是不邪,走正道;“淨念”就是不染汙,保持清淨。佛法修行,就要有這個“保持正念”的功夫。否則你念頭不正,就容易落入惡道之中:貪心重、欲望重墮落餓鬼道;嗔心重,想搞鬥爭,就墮落修羅道;起了害人之心,一念殺欲,墮入地獄道;癡心重,不信因果,诋毀叁寶,就墮入畜生道。這個念頭很要緊,一個念頭不慎,就會墮落呀。一念之差,墜入深淵,掉下懸崖,悔之晚矣。
清末民初高僧谛閑法師是天臺宗的四十叁代祖師,在近代很有名。他有一段話解釋這個“一念叁千”的“一念”,說明這個心念的重要。他說:“若起一念心,清淨平等,不著有爲,不滯無爲,即佛因也。若起利人心,拔諸衆苦,菩薩因也。無大悲心,但求獨善,緣覺因也。知苦發心,以求自樂,聲聞因也。以滯著心,作大善事,天因也。悠悠散善,無勇猛心,人因也。雖發大善心,我慢勝他故,修羅因也。起大惡念,作諸惡事,地獄因也。起多貪心,悭吝不舍,餓鬼因也。起嗔恚心,造殺生業,畜生因也。”
“若起一念心,清淨平等,不著有爲,不滯無爲,即佛因也。”佛因,就是入于佛道的因,一念清淨平等就種了這個因。這個因就是念頭清淨平等,去掉妄執,“不著有爲,不滯無爲”。
“若起利人心,拔諸衆苦,菩薩因也。”你的悲心保持,處處爲別人著想,他人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他人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我修行,我受苦,我願意代衆生受苦。有這個心願就是種了菩薩的因。學習佛教,就是要學習佛陀無畏的精神,去爲人民著想,爲衆生著想,盡心盡力,爲衆生服務。“拔諸衆苦”,這個工作量很大,哪裏有苦難,哪裏就有佛教的救度。我們佛教建立了許多慈善基金會、希望工程,幫助窮苦人度過難關,救災濟貧,放棄自已的利益,全心全意爲衆生做好事,這就是救苦救難的菩薩精神。我們要大力發揮佛教的優良傳統,積極參與社會福利事業,體現出佛教的慈悲精神,希望大家衆志成城,爲創建一個快樂、幸福、清淨的世界而努力。
“無大悲心,但求獨善,緣覺因也。”只是獨善其身,求個人清淨,在水間林下清淨一輩子,“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只求自度。這種因就是緣覺因。他雖然了解緣起,但是他只曉得自度,叫緣覺。這要回小向大,學習菩薩道積極度世的精神,才有成佛的希望。
“知苦發心,以求自度,聲聞因也。”就是通過聽佛說法認識到世間純苦無樂,苦是由煩惱與業産生的。如何息滅煩惱和業呢?就必須修道,修道就可以證涅槃。由知“苦”斷“集”,修“道”證“滅”。這就是聲聞因。但是我們學佛不能只求自己解脫,還要使他人有機會接觸佛法,讓人種下菩提善因,這樣才是一個好的佛教徒。
“以滯著心,作大善事,天因也。”雖然是做善事,但是有執著,執著功德,執著我有功德,雖然作了善事,種的不過是天因,可以升天。人天之因,有漏果報。達摩祖師呵斥梁武帝的話:“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只是得天果享受一下快樂,天福享盡了,還要墮落下來。
“悠悠散善,無勇猛心,人因也。”就是說做點好事,但是心不專一。一般人說他心好,他也做了些善事。但他不專一,並不是精進勇猛的,並不是一貫的,時冷時熱。但是不管怎麼說他還是做了些善事,他就保持了人身。
“雖發大善心,我慢勝他故,修羅因也。”雖然修了善,有福德,但貢高我慢,而且愛發脾氣,嗔心重,將來縱然生天,亦只得修羅果報。修羅就是有天之福,無天之德。天天互相鬥爭,心中只有嗔恚,結果當然是大家吃虧。
“起大惡念,做諸惡事,地獄因也。”這個念頭時常爲自己打算,時常都想整人。“起大惡念”,而且在行動上造十惡業,不能持基本戒律,殺、盜、淫、妄、酒等什麼都來,這都是地獄因。
“起多貪心,悭吝不舍,餓鬼因也。”心懷悭貪,自私,一文不舍,片善不修。只是爲了自己,越多越好。這種人種的是餓鬼因。在世的時候,讓他供養叁寶、周濟貧窮、廣行布施,他辦不到。他就種的是餓鬼因,死墮餓鬼道。
“起嗔恚心,造殺生業,畜生因也。”有嗔恚心就難免發展到打人、罵人,發展到相當高度就難免造更大的殺業,結局很慘,死墮畜生道。
所以谛閑法師講:“世出世間染淨因果,總不外乎現前一念、迷悟之心耳。”就是不管染汙的因果、清淨的因果,都是離不開現前一念,就在一念之間。一念迷、染汙,就造惡業;一念悟、清淨,消除無明,就種淨因。這都離不開一心。
大家要注意這個心,注意念頭。修行學佛,修什麼呢?你的受用是怎樣的呢?你自己時常要想一下:我修行究竟是爲了什麼?我到現在爲止,我的習氣消滅了多少?我的慈悲心怎麼樣?我的舍心怎麼樣?我的內心能保持清淨嗎?念了佛能夠消滅妄念嗎?能夠以佛號消滅妄心嗎?假如不這樣,你就是念佛念得再多又能起個什麼作用?念經念得再多又起個什麼作用啊
嗔心重的故事
在北朝的時候,有這麼一個國王,他平常崇奉恭敬叁寶,但是在他心念的深處沒有建立修養的信念。有一個熱天他在午眠,侍臣(太監之類)給他打扇納涼。打扇過程中侍者失手,扇敲了他一下,敲醒了…
《法華經要義(惟賢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