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就起了嗔心,把這個侍者大罵一頓,要開除他。侍者忍著沒說話,後來他又沈沈入睡了。入睡以後,可怕的景象來了:他鼻子裏面流出一條小蛇,流到地面上就化成大蛇,恐怖得很!後邊高僧來了(他拜的高僧師父),就說:“趕快把他叫醒,讓他正念恢複。”醒來以後,他看到蛇,很怕。高僧就指教他:“你平常的心念老是嗔恚習氣不改,遇具體事情就發生嗔心。”嗔心重,就墮入畜生一道。猛獸、毒蛇、虎狼都是嗔心重、毒重。嗔心重,可怕呀!所以叫他忏悔,修慈悲心。後來這個國王修行,慢慢地改掉了嗔恚的毛病。
吳道子畫馬變馬
我在1988年隨四川省宗教代表團到西安臥龍寺參訪。住持向我們介紹說,這個廟子當時吳道子在這裏住過。吳道子,大家曉得,是唐代有名畫家,主要從事宗教壁畫創作,被後世譽爲“畫聖”,尤精于畫觀音像。吳道子當時就寄住在這個廟子裏面。他那時是畫馬,一天到晚思想都在馬身上,怎樣把馬畫好,馬的形態跳起來怎麼樣、睡起來是怎麼樣、走起來怎麼樣,整天都想這個問題。有天中午入眠,他女兒給他提飯來,看到床上有一匹馬,他女兒嚇了一跳,差點把飯打倒。醒了以後呢,吳道子馬形不見了。當時寺裏的高僧指教他說:“你一天到晚想馬,你看你,睡了以後身形就變爲馬了,由人道走入畜生道,可怕呀!”然後就叫他改畫觀音像,以後他就改畫觀音像。他最初還不曉得怎麼畫觀音像,後來觀音菩薩就于空中現白衣大士形。他後來專門畫觀音像,心念就轉變了。
人的這個心念哪,“萬法唯心,一切唯心造”是可以證明的真理。天臺宗一方面是根據《中論》建立“空、假、中”叁觀,由叁觀斷叁惑、證叁谛、圓叁德,另一方面,根據《法華經》一心有百界十如,進一步闡發出“一念叁千”的道理。一念叁千,不出一心。在一念叁千之中,鼓勵我們要走佛乘。《法華經》由“權”到“實”,引人入佛道,走佛道才究竟。“開權顯實”就是這個經的內容。
四、《法華經》的地位
《法華經》是經中之王
《法華經》是經中之王。就是說在一切衆經之中,《法華經》很重要,居于首位,這是佛在《法華經》中親口宣說的。《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中講得有這麼幾句話:“此法華經……于一切諸經法中、最爲第一。如佛爲諸法王;此經亦複如是,諸經中王。”能受持誦此經,不單破除黑暗、無明,而能消除一切苦難災厄。除了消除天災人禍外,最重要的是能解除生死痛苦,能渡生死河,到達彼岸。所以,在《見寶塔品》中有這麼幾句話:“若暫持者,我則歡喜,諸佛亦然。如是之人,諸佛所歎。是則勇猛(好象勇猛的大丈夫一樣),是則精進,是名持戒,行頭陀者,則爲疾得無上佛道。”你能持此經,你能持戒,就是建立道德基礎,自利利他,則爲疾得無上佛道。你能這樣以持誦經典的力量,結合行持,就可以很快證得菩提之果,圓成佛道。
爲什麼呢?因爲本經是闡明諸法實相的。一切生命、一切世界,它的本來面目、它的真實相是什麼?依據“闡明諸法實相”的《法華經》修學,能夠證得諸法實相,就可以直登無上乘,證得佛道。這就是本經的偉大之處。所以大家能夠受持、讀誦《法華經》,乃至于今天能夠聽講《法華經》,非常不容易,《法華經》中很多品都有贊揚。
四個聽經因緣
我們爲什麼能夠有以上這個機緣?爲什麼能在這個時代,佛滅度後的今天,有這個受持、讀誦、聽講的機緣?佛當時答普賢問:“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于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爲諸佛護念;二者,植衆德本;叁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衆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于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一者爲諸佛護念。有善根就可以爲諸佛所護念。你們在座的都是宿有善根,沒有這個善根,不會有這個善緣,這種人不單是爲天神之所擁護,並且諸佛之所護念。就是說這種人十方諸佛都在保護你、加持你。那些在歌舞場中的,在錢、權鬥爭中的人,他哪有那個時間來聽呵?他即使聽也不信哪!你們想一下嘛。“天雨雖廣不潤無根之木,佛法廣大難渡不信之人”就是這個意思。那個樹根枯了,得不到雨水滋潤;佛法很廣大,微妙精深,但他沒有善根,你怎麼說他也不聽,他還要誹謗你。這種現象在在處處都是有的。
二者植衆德本。什麼叫植衆德本呢?就是說皈依叁寶之後,能夠行善積德,修福修慧。比如念佛也是這樣的,你光念佛號怎麼行呢?要植衆植德本,要修“叁福”淨業,要守戒,要發菩提心,要護持叁寶。這都是植衆德本。除了念佛號之外,還要學習佛法,供養叁寶,護持佛教,爲佛教的發展、傳播盡一份心,要孝順師長父母,要護持佛教組織,嚴守戒律,才能往生。
叁者入正定聚。這種人他有實際行動,能夠持戒、修定。“定”並不希罕,你能夠信仰佛法,有正確的人生觀,在行動上以戒約束自己,調服身心就在“定”中。並不是說你一天坐24小時禅。當然能夠坐24小時,坐很多時間那是個練習過程。平時坐香那都是練習過程。真正的“定”是在日常生活中,在行住坐臥中,在語默動靜中。臨境不亂,八風吹不動,這一種人就有這個修養、有這個精神、有這個功夫,他才能夠開智慧。開智慧才能接受大法,了達甚深法義。
四者發救一切衆生之心。就是說要發起救度一切衆生之心。我們在座的檢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有悲心?悲心是佛法的根本。《大日如來灌頂經》講:學佛要以“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本,方便爲究竟”。大悲是根本。一般講學佛以慈悲爲本,方便爲門。能夠有慈悲,他就要救一切衆生,修慈悲觀,在行動上就會救苦救難、拯救苦厄。慈悲就是要時時刻刻做好事,一句好話暖人心,一個笑臉感至誠,一點錢能救一時之難……
所以佛在經中講,具足這四法可以得到機會受持讀誦《法華經》。我們在座的都具足,很了不起。希望已具足者,要增進、提高;未具足者,要發心具足。另外,能夠讀這個經,並把這種度世的精神貫徹落實到生活中,就是有大乘根基。
《法華經》中有偈言:“若人說此經,應入如來室,著于如來衣,而坐如來座,處衆無所畏,廣爲分別說。大慈悲爲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爲座,處此爲說法。”這幾句話很重要的。
什麼叫“入如來室”
什麼叫“入如來室”?就要具足慈悲心,具足了慈悲心、悲憫心、不舍衆生、不恨衆生、不幹擾衆生。你有這種悲憫心就已經是走進如來殿堂了。要入如來室就必須要有悲心。慈能予樂,悲能拔苦。悲有叁種:衆生悲、法緣悲、無緣悲。
“衆生悲”就是哀憫衆生的苦惱,同時以慧眼觀察,一切衆生多生累劫以來都是我的父母、師長、六親眷屬。以“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的心態去悲憫衆生,把每一個生命都當成我們的父母兄弟,並將佛法僧叁寶的理念帶給他們,使他們也能有機會學習佛法,得到解脫。這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即沒有任何條件的悲心,完全是出于內在的自願,不求回報,一心一意爲大衆服務。
九華山仁德法師在修行期間,曾經在終南山蓮華洞中打餓七。餓七是一種苦行,即現在所說的斷食療法。他來到洞中之後,由于他的德性,他的感化,老虎、蟒蛇都避開了。他在那裏打餓七,七天不吃不喝,專門修定。七天滿了以後,他就有所悟。他說:“現在我知道了,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多生累劫以來一切衆生都是我的六親眷屬。我現在要發心救護,弘揚佛法,擔起這個責任。哪怕水深火熱,一切災難我都不怕。”這是仁德法師在他傳記裏的一段話,很感人啊!
他住持九華山幾十年,“文革”的非常時期,他不顧生命危險,穿起和尚衣服就守在那裏。……很苦呀,但他挺過來了,因爲他有弘法利生的願望,他時刻不忘衆生的疾苦。在那種情況,他還行醫治病,施醫施藥,救治那些貧苦的人民。沒有大悲大願的精神,他是不能堅持下來的。“文革”結束以後,他又發心馬上恢複九華山的寺院。經他的努力,依靠海外支持,大家的參與,雖然吃盡了苦,卻終于把全山恢複了,使四大名山之一的九華山再放光彩。接著又發起九華山修九十九米高的地藏菩薩像,爲什麼?他要弘揚地藏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以“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願力,傳播佛法,弘揚佛法。這個願力大呀!據計算,建地藏菩薩像要花四億多,但他毫無顧慮,毫無畏懼,發心要修起來。我講他那個誓願很了不起。可惜,他今年因病圓寂了。這是佛教界很大的損失。我們要繼承他的大悲大願,發心護持道場,發心支持佛教的傳播事業,讓這個世界因爲我們的努力而佛法廣布。
我講他在開悟之後有這麼個感懷,發大願救度一切衆生,肩負弘法利生的責任,發大願,不怕難。所以,第一個“入如來室”就是要發慈悲心,救度一切衆生,對衆生平等。
什麼叫“著如來衣”
“著如來衣”,就是披著如來袈裟,荷擔如來家業。這裏的意思是修六度菩薩行中的忍辱波羅密,披忍辱之衣。做人要忍辱柔和。忍辱在大乘經中有解釋,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耐怨害忍,即對于冤家仇敵,能夠以德感化,做到怨親平等。這一點也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對于佛教徒來講,必須做到這一點,也就是說,做爲一個佛教徒沒有敵人,他只有恩人、親人、師長,我們要報答師長、父母的恩情,這是我們的責任。要以德感化,要心胸廣大,怨親平等。安受苦忍,對于由他人引生的痛苦,由自然災害産生的痛苦,都要安受,自己修行不爲所動,不受動搖。谛察法忍,我信仰大乘佛法,我信仰走菩提道路,我要成佛,我就堅持信仰,對真理堅持、領受、信受奉行,不能因爲異端邪說或他人的攻擊,就對真理動搖、疑惑。對一個真理我認識了、明白了,我就堅信不疑,能夠忍受一切攻擊、歪曲、批判。以堅定的信仰願力,去…
《法華經要義(惟賢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