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集、灭二谛所断各有七使(除五利使中之身见、边见、戒禁取见);道谛所断有八使(除五利使中之身见、边见),共断三十二使。于色界、无色界各四谛所断皆如欲界,然各谛之下又除嗔使,故各断二十八使。色界、无色界共计断五十六使,故三界共计断八十八使。十惑中,小乘以贪、嗔、痴、慢四者通于见修二道所断,疑与五见,则唯为见所断,说修惑有八十一种,称为修惑八十一品。即修道时所灭的根本烦恼计有十种,在欲界有贪、嗔、痴、慢,在色界、无色界各有贪、痴、慢。若以此十种配合九地,更依烦恼的强弱来分,则由上上品至下下品九种,共为八十一品。见惑八十八使与十种修惑,合称九十八随眠。这些都是由“空观”就能断除的。
由假观消灭“尘沙惑”。尘沙惑指能障碍俗谛的事智,令菩萨化道不得自在的无数染污无知。“尘沙惑”就是对于一切宇宙森罗万象,我们受它蒙蔽不能了解,就发生所知障。修“假观”,观一切现象幻有,假名安立,就可断尘沙惑。
由中观消灭“无明惑”。无明就是迷于中道,有偏见叫无明惑。迷于中道第一义谛的烦恼,即障覆中道的根本无明,为一切生死烦恼之根本。因为不了一法界的微细烦恼,遂成法性的障碍。此无明惑,声闻、缘觉不知道,只有菩萨能了知、断尽,故又称别惑。修习中观般若,能破除无明惑。
消灭“三惑”就能证得“三谛”。哪“三谛”?即由“空观”消灭“见思惑”证入“真谛”;由“假观”消灭“尘沙惑”证入“俗谛”;由“中观”消灭“无明惑”证入“中谛”。称为“三谛,”即三种真理。“真谛”是一切法空;“俗谛”是一切法有,妙有;“中谛”不偏于一边,“亦有亦空,非有非空”。
再由“三谛”而圆成“三德”,即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般若德就是有智慧,包括属于了解世间因缘生法的“尽所有行智”,和了解真如的“如所有行智”。由“假观”消灭“尘沙惑”就证得解脱(解脱德),既不为烦恼所扰,也不为所知障所惑,不受理蔽,成就般若德。由“中观”消灭“无明惑”就证得如来法身(法身德)。
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这三德都是佛的境界。修“三观”,断“三惑”,证“三谛”,最终圆成“三德”,就是天台宗主要的教义。但是具足三观不离一心,“空、假、中”不离一心。一心生万法,这个万法包括有情世间、器世间、圣者世间。这就是一心三观,又叫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等,是天台宗圆教的观法。天台宗说宇宙万有,都具有空假中三种谛理,而这三种谛理又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如果我们在一心之中这样作观,即叫做一心三观。
百界千如
一个人起一个心念就通于十法界。十法界即包含圣者(声闻、缘觉、菩萨、佛)四界和凡夫(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界。“十法界”中每一法界又有十界,叫做“百界”。一心就有百界。仔细观察“百界”呢,每一界又包括“十如”。哪“十如”?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为“十如”。不管你心法、色法,精神现象、物质现象,都有这个“十如”,都从这个来分析。
如是相,这个法表现于外就有他的相状。动物也是一样、植物也是一样、矿物也是一样的,各有它的相状。这是属于现象界。
如是性,名种法它有本性。地以坚为性,水以湿为性,火以暖为性,风以动为性。
如是体,万法有它的本体、有它的体质存在,身体相貌各方面是结合起来的。
如是力,即万法可以发挥它各自的功能。“力”就是功能。不管精神还是物质都会发生功能。精神有精神的作用,物质有物质的作用。
如是作,“作”就是造作。它的行动、它的行为表现就是造作,前灭后生,生生不息。
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即一切事物的产生有它的主因、有它的助缘,由因缘成熟得到某种果报。
如是报,就是看落在哪一界,哪一趣。
如是本末究竟,从“相”到“报”,这九种从始到终就是“本末”。“究竟”呢,就是离不开真如、离不开真心、离不开唯心所造。
所以森罗万象,不管精神的、物质的,从各方面分析,都不出一心。这个“心”在圣就是真如、真心;在凡就是无明障蔽、妄心。
以上是解释十如的意思。
一念三千
“一念三千”,我们生一念就通于这个三千世间的境界。学佛的人,不可以不注意这个事情。禅宗参禅,要提起你的念头;净宗念佛,要消灭你的妄念;密宗修法,身口意三密结合,目的是要达到大圆满境界,证得空性。证空性就要离开虚妄,就要保持“正念”或者“净念”。“正念”就是不邪,走正道;“净念”就是不染污,保持清净。佛法修行,就要有这个“保持正念”的功夫。否则你念头不正,就容易落入恶道之中:贪心重、欲望重堕落饿鬼道;嗔心重,想搞斗争,就堕落修罗道;起了害人之心,一念杀欲,堕入地狱道;痴心重,不信因果,诋毁三宝,就堕入畜生道。这个念头很要紧,一个念头不慎,就会堕落呀。一念之差,坠入深渊,掉下悬崖,悔之晚矣。
清末民初高僧谛闲法师是天台宗的四十三代祖师,在近代很有名。他有一段话解释这个“一念三千”的“一念”,说明这个心念的重要。他说:“若起一念心,清净平等,不著有为,不滞无为,即佛因也。若起利人心,拔诸众苦,菩萨因也。无大悲心,但求独善,缘觉因也。知苦发心,以求自乐,声闻因也。以滞着心,作大善事,天因也。悠悠散善,无勇猛心,人因也。虽发大善心,我慢胜他故,修罗因也。起大恶念,作诸恶事,地狱因也。起多贪心,悭吝不舍,饿鬼因也。起嗔恚心,造杀生业,畜生因也。”
“若起一念心,清净平等,不著有为,不滞无为,即佛因也。”佛因,就是入于佛道的因,一念清净平等就种了这个因。这个因就是念头清净平等,去掉妄执,“不着有为,不滞无为”。
“若起利人心,拔诸众苦,菩萨因也。”你的悲心保持,处处为别人着想,他人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他人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我修行,我受苦,我愿意代众生受苦。有这个心愿就是种了菩萨的因。学习佛教,就是要学习佛陀无畏的精神,去为人民着想,为众生着想,尽心尽力,为众生服务。“拔诸众苦”,这个工作量很大,哪里有苦难,哪里就有佛教的救度。我们佛教建立了许多慈善基金会、希望工程,帮助穷苦人度过难关,救灾济贫,放弃自已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众生做好事,这就是救苦救难的菩萨精神。我们要大力发挥佛教的优良传统,积极参与社会福利事业,体现出佛教的慈悲精神,希望大家众志成城,为创建一个快乐、幸福、清净的世界而努力。
“无大悲心,但求独善,缘觉因也。”只是独善其身,求个人清净,在水间林下清净一辈子,“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只求自度。这种因就是缘觉因。他虽然了解缘起,但是他只晓得自度,叫缘觉。这要回小向大,学习菩萨道积极度世的精神,才有成佛的希望。
“知苦发心,以求自度,声闻因也。”就是通过听佛说法认识到世间纯苦无乐,苦是由烦恼与业产生的。如何息灭烦恼和业呢?就必须修道,修道就可以证涅槃。由知“苦”断“集”,修“道”证“灭”。这就是声闻因。但是我们学佛不能只求自己解脱,还要使他人有机会接触佛法,让人种下菩提善因,这样才是一个好的佛教徒。
“以滞着心,作大善事,天因也。”虽然是做善事,但是有执着,执着功德,执着我有功德,虽然作了善事,种的不过是天因,可以升天。人天之因,有漏果报。达摩祖师呵斥梁武帝的话:“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只是得天果享受一下快乐,天福享尽了,还要堕落下来。
“悠悠散善,无勇猛心,人因也。”就是说做点好事,但是心不专一。一般人说他心好,他也做了些善事。但他不专一,并不是精进勇猛的,并不是一贯的,时冷时热。但是不管怎么说他还是做了些善事,他就保持了人身。
“虽发大善心,我慢胜他故,修罗因也。”虽然修了善,有福德,但贡高我慢,而且爱发脾气,嗔心重,将来纵然生天,亦只得修罗果报。修罗就是有天之福,无天之德。天天互相斗争,心中只有嗔恚,结果当然是大家吃亏。
“起大恶念,做诸恶事,地狱因也。”这个念头时常为自己打算,时常都想整人。“起大恶念”,而且在行动上造十恶业,不能持基本戒律,杀、盗、淫、妄、酒等什么都来,这都是地狱因。
“起多贪心,悭吝不舍,饿鬼因也。”心怀悭贪,自私,一文不舍,片善不修。只是为了自己,越多越好。这种人种的是饿鬼因。在世的时候,让他供养三宝、周济贫穷、广行布施,他办不到。他就种的是饿鬼因,死堕饿鬼道。
“起嗔恚心,造杀生业,畜生因也。”有嗔恚心就难免发展到打人、骂人,发展到相当高度就难免造更大的杀业,结局很惨,死堕畜生道。
所以谛闲法师讲:“世出世间染净因果,总不外乎现前一念、迷悟之心耳。”就是不管染污的因果、清净的因果,都是离不开现前一念,就在一念之间。一念迷、染污,就造恶业;一念悟、清净,消除无明,就种净因。这都离不开一心。
大家要注意这个心,注意念头。修行学佛,修什么呢?你的受用是怎样的呢?你自己时常要想一下:我修行究竟是为了什么?我到现在为止,我的习气消灭了多少?我的慈悲心怎么样?我的舍心怎么样?我的内心能保持清净吗?念了佛能够消灭妄念吗?能够以佛号消灭妄心吗?假如不这样,你就是念佛念得再多又能起个什么作用?念经念得再多又起个什么作用啊
嗔心重的故事
在北朝的时候,有这么一个国王,他平常崇奉恭敬三宝,但是在他心念的深处没有建立修养的信念。有一个热天他在午眠,侍臣(太监之类)给他打扇纳凉。打扇过程中侍者失手,扇敲了他一下,敲醒了…
《法华经要义(惟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