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智慧,就译有佛的经典。所以鸠摩罗什是有大根性的,有这个缘起。后来道宣律师根据天人所说的内容写了《感通录》,在《大正藏》里面有。
以上简单介绍了翻译的情况,三译之中主要流行的是鸠摩罗什的译本。
三、《法华经》的宗趣
(一)大纲
佛在《法华经》中说法,举出若干譬喻,开权显实,使各种根机的人都能够契入佛乘。
开始是序品,佛放光现瑞以后说了佛出世因缘,使弟子们得到开解,是为下根授记。接着是《譬喻品》、《信解品》、《药草品》为中根行者授记,这些中根的人听闻后都开了悟,而且得了佛的授记。在《化城喻》等品,是为上根授记。从《法师品》到《分别功德品》,就说明佛弟子们听法后,不同程度得到功德、得到启示,不管下根、中根、上根,乃至化身菩萨都受到大饶益,并蒙佛授记。这些品中同时也叙述了有关菩萨在过去生中和现在生中的事迹。以后从《随喜功德品》到最后的《普贤菩萨劝发品》,也叙述了各种事实,其中心目的是赞扬实相之法,和宣扬信受实相之法的功德。所以,佛殷勤嘱咐诸大弟子于佛灭度之后,对于这个妙法、实相要广为流通,目的就是要启发众生的知见。而诸大菩萨发愿流通“法华”,令众生熟习、读诵、供养、修持、宣扬妙法,一个目的,无非要契证诸法实相,与妙法相应。
这就是《法华经》的大纲。
(二)名词解释
关于《法华经》的宗旨和所指向的目标。简单说一下,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些名词:大小、半满、渐顿、偏圆、权实等。我先把这些佛教的基本知识给大家介绍一下,以便于理解《法华经》“因病与药、因机施教、开权显实”的宗趣。
什么是大小
“大小”,即佛教的大小乘。大乘,主要是以慈悲心广度众生为主,根据悲心度众生,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也就是提倡佛教的传教事业,不仅仅是自己学习佛教,还要更多的人来学习佛教,并从中得到受用;小乘,就是以自修、自解脱为主,所谓自了汉,这是指小乘不求大众的利益,只管自己修行了事。乘就是运载工具嘛。大小乘就像小车子坐一个人,大车子多坐些人,这就是大小乘的区别。我们学习佛法,要尽一切力量,使我们身边的人也走入觉悟的大道。要引导所有与我有缘的人,让他们信佛、学佛,最终成佛。这就是大乘境界,我们要努力学习。
什么是半满
“半满”,即半字教与满字教的统称,半字教为小乘声闻的九部经(由三藏十二部经中除去方广、授记、无问自说,就是小乘的九部),满字教为大乘方广等经典。半满就是指小乘、大乘的三藏经文。小乘三藏不及大乘三藏圆满,境界不如大乘境界,只说到佛说的一半;圆满就必须是大乘经典。以圆满与否来判定佛教经典,就叫“半满”。
什么是渐顿
“渐顿”,指渐教与顿教,渐教是由浅入深逐渐成功的教法;顿教是立刻速成的教法。渐顿就是指钝根和利根的修行。依据经典,菩萨修行要经历五十三个阶位渐次修行才能成佛,时间很漫长,所以叫“渐”;顿就是顿悟,利根能够顿悟,譬如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靠顿悟。修行路上虽然有“渐”与“顿”,实际上“顿”由“渐”而来,不经过“渐”就不会有“顿”。作为一个佛教行者,渐是基础,不能光想着顿悟而忽视初级踏实的修行。那种利根的人,他能够顿悟,是宿世因中修了行、积了智慧的,也是由渐而来的,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事情。
什么是偏圆
“偏圆”,偏教和圆教的意思,判教理胜劣的称谓。偏教,偏僻之理,偏于空乃至中,不能从统一协调的认识去观察事理。圆教,圆满一切,具足一切,不再是偏向一边。小乘教为偏教,大乘教为圆教。也指证果境界的区别。这个有所偏就是小乘,只证“人我空”、不能证“法我空”,只证阿罗汉果、无余依涅槃,不能证佛果、无住涅槃,因此说他有所偏失。到了菩萨大乘的境界,才比较全面,才是圆满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境界。
什么是权实
“权实”,即权教与实教。实教,据实述出佛陀自内证之法,系为究极根本的教理,能引导所有的众生走上圆满的解脱之路;权教,为导人入于实教所设的方便教法,至实教境地后则当废权教。什么叫权实?权,是权智,是方便法门,方便权巧;实,是实智,就是真实,究竟彻底。方便权巧的法门是不彻底的、不了义的。而真实的法门,就是彻底的、了义的、究竟的。
以上都是经常看到的名词,现在讲的《法华经》,其主旨就是“开权显实”。
(三)法华宗趣
唯有一乘法
我们晓得佛是因机施教,就好象医生对症下药一样的道理。在佛教五乘中有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这五乘中,前面四种都属于权巧方便之门,最终是引导众生走入佛乘。根据你的根基说法,因机施教,应病与药。譬如对人天乘说因果、五戒十善;对声闻乘说“四谛”,从苦谛入手,修八正道;对缘觉乘(属于中乘)说缘起、十二因缘;对菩萨乘就说四无量心、四摄六度。
不管说哪个乘,最终的目标是达到佛乘,目的都是要我们见性成佛,要最终走入佛乘。关于这点,《法华经》里有很多寓言、譬喻来说明,如火宅喻、化城喻、四车喻、珠宝喻、凿井喻等。
所以,《法华经》是开权显实,以方便法门,引导众生归向佛乘。有些人学佛是为了修来世,有些人是为了给自己找清净,有些人虽然哀悯众生,但时冷时热。这些都不究竟,最终需要走上佛道,证得佛果。否则那就很成问题,都是不究竟的。要究竟,那就是要发四宏誓愿,证得无上佛乘。我们天天上殿,都要念诵四宏誓愿,这不仅仅是要我们在口里念,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落实的。
这四宏誓愿是: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我希望在座的菩萨们发心,天天也来念诵四宏誓愿,并把它落实在行动中去。你的心中只要有四宏誓愿的想法,就达到了因地菩萨的境界,能以自己的信念,在生活中实践四宏誓愿,那就是果地菩萨了。希望大家都做果地菩萨。
佛陀开权显实的中心思想就是使你走入佛道,进入佛乘。《法华经》里面有个偈颂: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
除佛方便说。
十方国土中诸佛说法,不管在哪一方、哪一个国家、哪一个世界,不管是在过去、现在、未来,他说的法是究竟一乘法。“唯有一乘法”,目标就是一乘,没有其它的,没有二也没有三。至于说五乘、三乘,都是一种方便说、权巧之说。这是《法华经》的一首偈子。明显地指出了本经的要义。
是心是佛
在中国,智者(智顗)大师建立的天台宗,主要是依据《法华经》,但也不能离开《华严经》,不能离开《般若经》,这些经典的根本思想都是相通的。净土经典也都是相通的。《华严经》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能够恢复本性就是佛,本性被蒙蔽了就是众生,都在于这个心。这个心就是真心,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华严经》又讲: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我们这个心体发挥力量,就像那个绘画师一样,可以画一切森罗万象、各种形态的境界,所以能够画世间。画世间就是三界(欲、色、无色界)五趣(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人,五天),都由心识所生。“能画诸世间”,指不单是世间万法,出世间的境界——净土,也是由心识而生。所谓心净则国土净,心染则国土染。
上面也讲了,搞环保,治污染,在我们佛家来讲,就是要治根本,从心灵上下手。因为你若是内心不干净啊,内心污染不除,那么环境污染就去不掉。所以心里头有污染,就是凡夫境界,去除污染,就是圣者境界。心净国土净,心染国土染。《观无量寿佛经》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怎样作?就要修行,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要发菩提心、要念佛、要持戒,修行就可以作佛。“是心是佛”,是说我们这个心就是佛心,本来就有佛性,一切众生佛性平等。
一心三观
天台宗是中国的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的教义,主要依据《法华经》,是以“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的独立学派。中国天台宗一祖慧文、二祖慧思、三祖智者,印度初祖是龙树菩萨。
《中论》中有偈云:
众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无。
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
慧文读《中论》时,由此偈就悟入“一心三观”。什么是一心三观?即一切法、一切事物,都离不开“空、假、中”三个范畴。
“空”,就是本体不实在,万法无自性,是因缘生法,如幻如化。
“假”,就是在因缘生法、如幻如化的现象上,假名安立一切事物的名词。假名,只有幻象,没有实体。
“中”,就是那个法里头既有幻象的假有,又有无自性的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亦有”,就是它有幻象存在,有假名存在,“亦空”,就是自性空,没有常恒不变的自体。“非有非空”呢,就说不是常有,不是实有,也不是断灭,所以叫非有非空。“非有”,就是不落“常见”,“非空”,就是不落“断见”。常见和断见都是边见,叫做邪见,都不符合中道(中观)。
由“空、假、中”三观能消灭三惑。三惑就是指: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由空观消灭“见思惑”。见思惑又云见爱、见修、四住、染污无智、枝末无明、通惑、界内惑,皆概括三界烦恼之通称。见惑者诸种之妄见,邪分别计度道理而起之我见边见等妄惑也;思惑者贪嗔痴等之迷情,思虑世间事物而起之妄惑也。
据小乘俱舍宗,见惑凡八十八种,称为见惑八十八使。即见道所灭的根本烦恼有五利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钝使(贪、嗔、痴、慢、疑)等十惑。于见道观三界之各四谛,其所断的见惑各各不同,即于欲界苦谛所断有十使…
《法华经要义(惟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