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智慧就可以除暗,打破黑漆桶,就可破除一切黑暗。不單如此,“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觀世音菩薩的大智慧能夠除叁災、免七難,就像太陽光普遍地照射在山河大地,使萬物得以生長;“災風火”就代表七難及一切自然災害等。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
這個頌子進一步解釋觀音菩薩的悲智雙運功德,解釋觀音菩薩的叁輪清淨,叁輪就是身輪、口輪、意輪。觀音菩薩的身是一個悲心所現身,千百億身都是悲心而化的身,叫“悲體”。因爲觀音菩薩行菩薩道,持菩薩戒,菩薩的叁聚淨戒是攝善法戒、攝律儀戒、饒益有情戒,持這個戒。這個戒的力量很大,就好象那個春天的雷,雷聲一震,百草滋生。“慈意”就是形容觀音菩薩的“意輪”,就是內心。觀音菩薩的意充滿慈悲,隨時隨地念衆生苦,就好象母親隨時隨地念兒女的苦。
“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這就是觀音菩薩的“口輪”清淨。觀音菩薩澍大法雨,灑大甘露。觀音菩薩隨類現身、應機說法使衆生既免除災難與痛苦,又破除內心的無明,消滅貪、嗔、癡,好像降大雨一樣,使衆生身心得到清涼、清淨,“滅除煩惱焰”,因衆生煩惱重,發作起來象火燒一樣的。
以上幾個頌文就解釋觀音菩薩的悲智功德,有智慧有悲心。就是這五個“觀”字。
釋“音”義
下面幾個頌就解釋觀世音菩薩這個“音”: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 /font>
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
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
于苦惱死厄,能爲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慈眼視衆生,
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妙音”就是說觀音菩薩的音聲很微妙,代表觀音菩薩的智慧很高,真俗二谛圓融。
“觀世音”就是代表悲心,觀世間音聲,尋聲救苦,而爲說法,這叫“觀世音”。《法華經》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以是因緣,名觀世音。”觀其音聲而尋聲救苦,是觀世音菩薩的功德。
“梵音”又作梵聲。即佛陀清淨微妙的音聲,具四辯八音的妙音。佛的叁十二相中即有梵音相。據《大智度論》卷四載,佛的梵音如大梵天王所發出的聲音一樣,有五種清淨之音:(1)甚深如雷;(2)清徹遠播,聞而悅樂;(3)入心敬愛;(4)谛了易解;(5)聽者無厭。也就是這個音聲其性清淨,沒一點汙染。你們到廟上來,不要說聽到菩薩的聲音,就是聽到這些念誦之音,你都覺得好莊嚴、好和平、好清淨!你都有這個感覺。
“海潮音”就是說觀音菩薩應機說法有顯有伏,機緣成熟,他就顯現,機緣不成熟,他就暫時隱伏。海潮按時上岸,按時退落,是有節奏有時間性的,而且這個聲音很好聽,很洪亮。海潮音是美妙動聽的天籁之音。
這種音聲“勝彼世間音”。你們看世間的音聲都是屬于“喜、怒、哀、懼、愛、惡、欲”七情,情感沖動,有喜有樂、有悲有憂、有鬥爭,世間音聲都是這樣子的嘛!心情不平衡。有些音聲還迷人,比如黃色之音。這些音叫世間音。觀音菩薩那個音“勝彼世間音”,他是出于悲心而演奏,能夠引導衆生入于清涼的境界。
“是故須常念”,我們念觀音菩薩、念《普門品》,要經常、要不斷、要精勤,而且要有信心。
“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保持你這個正念,不要懷疑,懷疑就退墮,得不到感應。這兒就說不要生疑惑。爲什麼不要生疑惑呢?因爲觀世音菩薩是早成佛道,是清淨無漏的聖者。“淨”,就是清淨,“聖位”,就是佛位。觀世音菩薩早已在久遠劫以前就修成佛道了,是古佛之一,因爲悲心才現菩薩身,他是慈悲殊勝、智慧殊勝、悲願殊勝、威力殊勝!
“于苦惱死厄,能爲作依怙。”凡是受生死威脅的、受災難苦逼的他都要救,依怙于他才能有救。兒女生下來沒有父母親就很痛苦,沒有依怙。“能爲作依怙”就是說觀世音菩薩是衆生的父母親。中國古代《詩經》裏的孝子詩講,孝子思念父母親“無父何怙,無母何恃”。觀音菩薩就可以作衆生的依怙,他把衆生視作兒女,平等愛護。
“具一切功德,慈眼視衆生。”觀音菩薩的眼睛是慈眼,象母親對待兒女一樣很慈悲的關注著每一個衆生。
“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觀音菩薩的福德就象大海一樣,很廣很深,以大海形容觀音菩薩的福德,如海之廣、海之深,不可限量。
“是故應頂禮”,所以我們應該向觀音菩薩頂禮,恭敬禮拜。
這是《普門品》頌文的最後幾段。
以上就是《法華經》的第二十五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內容。這裏講到觀世音菩薩有悲就有智,有智就有悲,叫悲智雙運。我們都要學習這一點。
這次講《法華經》時間很短,而《妙法蓮華經》的內容很多,七卷二十八品,不能按文來講,只是講個要義,給大家結個法緣。希望大家聽了之後好好體會佛法一乘實相的深義,向觀音菩薩學習,爲佛教的發展多作貢獻。佛法不僅僅是理論上的,還要落實在行動中去,需要在具體的生活中去體會、去實踐、去證悟!
祝大家福德智慧圓滿,一切吉祥,早成佛道!
(錄音整理:正照、正果)
《法華經要義 第叁章《法華經》正文的要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