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拜观音菩萨,希望观音菩萨现身给他看一下。礼拜的时候果然就现身,现了一条牛身。这个人看到后就吓住了,赶快礼拜,他晓得观音菩萨是在警告他,因为他就是个宰牛的。后来他回到上海告诉印光大师,印光大师就说观音菩萨在感化你、救度你,你不要再屠牛了。这个人就皈依了三宝,改了业,不屠牛了。
学习观音菩萨的悲心
所以观音菩萨千处有苦千处应,寻声救苦。观音菩萨是大悲殊胜。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在普陀山见到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就跟他说大悲法门。大悲是佛法的根本,学佛以大悲为根本。密宗经典《大日经》里有经文“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也说过“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众生就等于树根,大悲就等于甘露水。要使树根发芽成长并开花结果,必须要雨水滋润,大悲心就是雨水。
大悲心的生起就是要念众生苦,要发愿救度众生。如何强化这个心智,从根本做起,那就是要知母恩、报母恩。母亲对儿女是最有恩的。在经典中提起过这个问题,一个人要知恩报恩。目键连尊者、地藏菩萨就是为了行菩萨道报母恩。地藏菩萨为了报母恩到地狱中去度母,母亲得度以后,他就想到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天下众生都是我的父母,我应该救度他们。把悲心化成大孝,孝无量无数无边众生。有这样的悲心就是有菩提心。
我们学习观音菩萨也必须要有悲心。在经典里面说到了,观音菩萨的法门里面有大悲咒、六字大明咒。咒以什么为体、为相、为用啊?以悲心为体,以悲心为相,也是以悲心为用。你们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修密法的话,就要修“慈、悲、喜、舍”。你不修“慈、悲、喜、舍”,你能降伏魔怪吗?你能消灭冤业吗?不可能!所以要有悲心,以四无量心为前提,再念一下咒,那个咒的力量就大得不得了,不管什么魔鬼都怕。大家去看看与观音菩萨有关的《大悲心陀罗尼经》等经典就会明白这个道理。
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身
关于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的事迹很多,我们要坚定信仰。这种种事迹,体现出观音菩萨的威力,的确不可思议。
据《首楞严经》卷六载,观世音菩萨应以何种身分得度者,即现何种身相为其说法,令彼解脱,现出三十二应:
(一)佛身应,若见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时,则于彼前应现佛身,而为说法。
(二)独觉应,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则于彼前应现独觉身,而为说法。
(三)缘觉应,已断十二因缘者,缘断胜性,胜妙现圆,即于彼前应现缘觉身,而为说法。
(四)声闻应,得四谛空者,修道入灭,胜性现圆,则于彼前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五)梵王应,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则应现梵王身,而为说法。
(六)帝释应,若诸众生欲为天王,统领诸天,则应现此身,而为说法,令彼成就。
(七)自在天应,自在天为欲界第五天,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即于彼前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八)大自在天应,大自在天为欲界第六天主,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则现此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九)天大将军应,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即现此身而为说法。
(十)四天王应,四天王为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即于彼前现此身,而为说法。
(十一)四天王太子应,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则于彼前现此身,而为说法。
(十二)人王应,若诸众生,乐为人王,菩萨即于彼前,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十三)长者应,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十四)居士应,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十五)宰官应,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令彼成就。
(十六)波罗门应,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则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十七)比丘应,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即于彼前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十八)比丘尼应,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即于彼前,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十九)优婆塞应,若有男子乐持五戒,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廿)优婆夷应,若有女人,五戒自居,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廿一)女主应,女主即天子之后。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廿二)童男应,若有众生不坏男根,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廿三)童女应,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廿四)天应,若有诸天乐出天伦,则应现天身,而为说法。
(廿五)龙应,若有诸龙,乐出龙伦,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廿六)药叉应,药叉,又作夜叉。若有药叉乐度本伦,即现此身,而为说法。
(廿七)乾闼婆应,乾闼婆,即帝释天之乐神。若有干闼婆乐脱其伦,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廿八)阿修罗应,若阿修罗乐脱其伦,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廿九)紧那罗应,紧那罗,又作“人非人”,头上有角,似人而非人。若紧那罗,乐脱其伦,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卅)摩呼罗伽应,摩呼罗伽,即大蟒蛇。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卅一)人应,若诸众生爱乐人身,修人之行,即现人身,而为说法。
(卅二)非人应,非人即鬼畜之类。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则于彼前应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彼解脱。
从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里,我们就要学习菩萨方便度化众生的智慧和精神,应所有众生的要求,为他们说法,帮助他们,让每一个人都与佛法有缘。
3.赞叹观世音菩萨的普门威德
第三大段,赞叹观世音菩萨的普门威德。
佛讲了观音菩萨普门威德以后,当时法会中的无尽意菩萨就解下颈项的缨络供给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不肯接受。佛就告诉观音菩萨,你应该接受他的缨络、接受他的供养,因为你有这个功德,你能加持众生,救苦救难。佛这样赞扬观音菩萨。
佛陀的赞扬表示观世音菩萨的行为受到了佛陀的肯定,他救苦救难的精神是我们佛教徒的榜样,因而受到众生的供养与赞叹。
《普门品》“长行”经文里面就包括这三个内容。
后里的“重颂”就是把长行的文义以每句五个字颂出来,表示强调,也便于记诵。偈颂的前面部分都是重述观音菩萨的功德,念观音菩萨能够消七难、灭三毒、满二求。最后几段就是重新解释观音菩萨的圣号,为什么叫观音?佛亲口解释这个圣号。
释“观”义
偈子里面有这么一段: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
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
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这几个颂文都是说明观音菩萨五种观(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慈观)的功用。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说明观音菩萨智慧很深。
“真观”就是空观,对于真空的道理能够深入观察、深入观照、深入契证。《心经》开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心经》的总纲,也是般若的总纲。能够见诸法空相就是诸法实相。《妙法莲华经》讲的实相就是空相,就是真如法性、如来法身。“真观”就包括这个内容。
“清净观”属于妙有。能够观察诸法因缘生,诸法如幻如化,就可以证到清净,不攀缘、不追求,了解一切如幻如化,就可以看得淡、放得下、六根清净。这是“妙有观”,即清净观。
“广大智慧观”就是中观。以真实之智慧,观实相之理。天台宗讲“一心三观”,即“空、假、中”,由“空”断见思惑,由“假”断尘沙惑,由“中”断无明惑。断见思惑证真谛,断尘沙惑证俗谛,断无明惑证中谛。这是天台宗的思想,也是《法华经》的思想。“广大智慧观”就是中谛:一方面见真空,一方面见妙有,妙有不离真空,真空能显示妙有,空有不二。
我们学佛一方面要驳斥常见,一方面驳斥断见。常见认为一切诸法都是实体永远存在不变;断见就认为一切现象,包括生命现象,消失了就没有了,对未来世加以否定,这就是断见。由妙有因缘生法就消灭断见;由真空见空性就消灭常见。一切诸法实相都是这样子的,有此智慧才是真智慧。佛家讲的智慧就是指这个“缘起性空、真空妙有)的智慧,而不仅仅是普通的学问知识。
当然,真谛不离俗谛,真、俗二谛要圆融,世出世间法要圆融。既要通达世间法,也要通达出世间法。从空、假、中三种来讲呢就比单纯讲世间普通智慧要高深得多,一般知识达不到。这个“中”,就是由于消灭了意识分别,得了智慧以后见的这个道理。
“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有智就有悲。由智慧见到空性,见到诸法因缘生,一切法都是相资相助的关系、都是平等的关系后,我们就要尊重众生,众生平等。念众生苦,就要发大悲心,体现这个“悲”的功德。学菩萨叫“悲智双运”,观音菩萨就具足这个功德。具足“空、假、中”的智慧,由此智慧产生悲心,叫悲智双运。“常愿常瞻仰”,我们学佛的人,要发这个愿心,常常都要瞻礼观音菩萨,崇拜观音菩萨。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这一种智慧是没有污染的、没有垢秽的,其性清净。这种智慧发出的光明就是慧光、智光,就好象太阳出来一样,其光可以破除一切黑暗愚痴。我们有智慧就可破除内心的黑暗无明。众生长时间以来都是在暗暗长夜中,用禅宗的一句话来讲“在黑漆桶中”。有…
《法华经要义 第三章《法华经》正文的要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