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經要義 第叁章《法華經》正文的要義▪P10

  ..續本文上一頁拜觀音菩薩,希望觀音菩薩現身給他看一下。禮拜的時候果然就現身,現了一條牛身。這個人看到後就嚇住了,趕快禮拜,他曉得觀音菩薩是在警告他,因爲他就是個宰牛的。後來他回到上海告訴印光大師,印光大師就說觀音菩薩在感化你、救度你,你不要再屠牛了。這個人就皈依了叁寶,改了業,不屠牛了。

  學習觀音菩薩的悲心

  所以觀音菩薩千處有苦千處應,尋聲救苦。觀音菩薩是大悲殊勝。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在普陀山見到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就跟他說大悲法門。大悲是佛法的根本,學佛以大悲爲根本。密宗經典《大日經》裏有經文“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本,方便爲究竟”。《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也說過“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衆生就等于樹根,大悲就等于甘露水。要使樹根發芽成長並開花結果,必須要雨水滋潤,大悲心就是雨水。

  大悲心的生起就是要念衆生苦,要發願救度衆生。如何強化這個心智,從根本做起,那就是要知母恩、報母恩。母親對兒女是最有恩的。在經典中提起過這個問題,一個人要知恩報恩。目鍵連尊者、地藏菩薩就是爲了行菩薩道報母恩。地藏菩薩爲了報母恩到地獄中去度母,母親得度以後,他就想到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天下衆生都是我的父母,我應該救度他們。把悲心化成大孝,孝無量無數無邊衆生。有這樣的悲心就是有菩提心。

  我們學習觀音菩薩也必須要有悲心。在經典裏面說到了,觀音菩薩的法門裏面有大悲咒、六字大明咒。咒以什麼爲體、爲相、爲用啊?以悲心爲體,以悲心爲相,也是以悲心爲用。你們應該注意到這個問題,修密法的話,就要修“慈、悲、喜、舍”。你不修“慈、悲、喜、舍”,你能降伏魔怪嗎?你能消滅冤業嗎?不可能!所以要有悲心,以四無量心爲前提,再念一下咒,那個咒的力量就大得不得了,不管什麼魔鬼都怕。大家去看看與觀音菩薩有關的《大悲心陀羅尼經》等經典就會明白這個道理。

  觀音菩薩叁十二應身

  關于觀世音菩薩叁十二應身的事迹很多,我們要堅定信仰。這種種事迹,體現出觀音菩薩的威力,的確不可思議。

  據《首楞嚴經》卷六載,觀世音菩薩應以何種身分得度者,即現何種身相爲其說法,令彼解脫,現出叁十二應:

  (一)佛身應,若見諸菩薩入叁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時,則于彼前應現佛身,而爲說法。

  (二)獨覺應,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圓,則于彼前應現獨覺身,而爲說法。

  (叁)緣覺應,已斷十二因緣者,緣斷勝性,勝妙現圓,即于彼前應現緣覺身,而爲說法。

  (四)聲聞應,得四谛空者,修道入滅,勝性現圓,則于彼前應現此身,而爲說法。

  (五)梵王應,若諸衆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身清淨,則應現梵王身,而爲說法。

  (六)帝釋應,若諸衆生欲爲天王,統領諸天,則應現此身,而爲說法,令彼成就。

  (七)自在天應,自在天爲欲界第五天,若諸衆生欲身自在遊行十方,即于彼前應現此身,而爲說法。

  (八)大自在天應,大自在天爲欲界第六天主,若諸衆生欲身自在飛行虛空,則現此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九)天大將軍應,若諸衆生愛統鬼神、救護國土,即現此身而爲說法。

  (十)四天王應,四天王爲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若諸衆生愛統世界、保護衆生,即于彼前現此身,而爲說法。

  (十一)四天王太子應,若諸衆生愛生天宮,驅使鬼神,則于彼前現此身,而爲說法。

  (十二)人王應,若諸衆生,樂爲人王,菩薩即于彼前,應現此身而爲說法。

  (十叁)長者應,若諸衆生愛主族姓,世間推讓,即應現此身,而爲說法。

  (十四)居士應,若諸衆生愛談名言,清淨自居,即應現此身,而爲說法。

  (十五)宰官應,若諸衆生愛治國土、剖斷邦邑,即應現此身,而爲說法令彼成就。

  (十六)波羅門應,若諸衆生愛諸數術,攝衛自居,則應現此身,而爲說法。

  (十七)比丘應,若有男子好學出家,持諸戒律,即于彼前應現此身,而爲說法。

  (十八)比丘尼應,若有女人好學出家,持諸禁戒,即于彼前,應現此身,而爲說法。

  (十九)優婆塞應,若有男子樂持五戒,即應現此身,而爲說法。

  (廿)優婆夷應,若有女人,五戒自居,即應現此身,而爲說法。

  (廿一)女主應,女主即天子之後。若有女人,內政立身以修家國,即應現此身,而爲說法。

  (廿二)童男應,若有衆生不壞男根,即應現此身,而爲說法。

  (廿叁)童女應,若有處女愛樂處身,不求侵暴,即應現此身,而爲說法。

  (廿四)天應,若有諸天樂出天倫,則應現天身,而爲說法。

  (廿五)龍應,若有諸龍,樂出龍倫,即應現此身,而爲說法。

  (廿六)藥叉應,藥叉,又作夜叉。若有藥叉樂度本倫,即現此身,而爲說法。

  (廿七)乾闼婆應,乾闼婆,即帝釋天之樂神。若有幹闼婆樂脫其倫,即應現此身,而爲說法。

  (廿八)阿修羅應,若阿修羅樂脫其倫,即應現此身,而爲說法。

  (廿九)緊那羅應,緊那羅,又作“人非人”,頭上有角,似人而非人。若緊那羅,樂脫其倫,即應現此身,而爲說法。

  (卅)摩呼羅伽應,摩呼羅伽,即大蟒蛇。若摩呼羅伽,樂脫其倫,即應現此身,而爲說法。

  (卅一)人應,若諸衆生愛樂人身,修人之行,即現人身,而爲說法。

  (卅二)非人應,非人即鬼畜之類。若諸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樂度其倫,則于彼前應現其身,而爲說法,令彼解脫。

  從觀世音菩薩叁十二應裏,我們就要學習菩薩方便度化衆生的智慧和精神,應所有衆生的要求,爲他們說法,幫助他們,讓每一個人都與佛法有緣。

  3.贊歎觀世音菩薩的普門威德

  第叁大段,贊歎觀世音菩薩的普門威德。

  佛講了觀音菩薩普門威德以後,當時法會中的無盡意菩薩就解下頸項的纓絡供給觀音菩薩,觀音菩薩不肯接受。佛就告訴觀音菩薩,你應該接受他的纓絡、接受他的供養,因爲你有這個功德,你能加持衆生,救苦救難。佛這樣贊揚觀音菩薩。

  佛陀的贊揚表示觀世音菩薩的行爲受到了佛陀的肯定,他救苦救難的精神是我們佛教徒的榜樣,因而受到衆生的供養與贊歎。

  《普門品》“長行”經文裏面就包括這叁個內容。

  後裏的“重頌”就是把長行的文義以每句五個字頌出來,表示強調,也便于記誦。偈頌的前面部分都是重述觀音菩薩的功德,念觀音菩薩能夠消七難、滅叁毒、滿二求。最後幾段就是重新解釋觀音菩薩的聖號,爲什麼叫觀音?佛親口解釋這個聖號。

  釋“觀”義

  偈子裏面有這麼一段: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

  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暗,

  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

  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

  這幾個頌文都是說明觀音菩薩五種觀(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慈觀)的功用。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說明觀音菩薩智慧很深。

  “真觀”就是空觀,對于真空的道理能夠深入觀察、深入觀照、深入契證。《心經》開頭“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心經》的總綱,也是般若的總綱。能夠見諸法空相就是諸法實相。《妙法蓮華經》講的實相就是空相,就是真如法性、如來法身。“真觀”就包括這個內容。

  “清淨觀”屬于妙有。能夠觀察諸法因緣生,諸法如幻如化,就可以證到清淨,不攀緣、不追求,了解一切如幻如化,就可以看得淡、放得下、六根清淨。這是“妙有觀”,即清淨觀。

  “廣大智慧觀”就是中觀。以真實之智慧,觀實相之理。天臺宗講“一心叁觀”,即“空、假、中”,由“空”斷見思惑,由“假”斷塵沙惑,由“中”斷無明惑。斷見思惑證真谛,斷塵沙惑證俗谛,斷無明惑證中谛。這是天臺宗的思想,也是《法華經》的思想。“廣大智慧觀”就是中谛:一方面見真空,一方面見妙有,妙有不離真空,真空能顯示妙有,空有不二。

  我們學佛一方面要駁斥常見,一方面駁斥斷見。常見認爲一切諸法都是實體永遠存在不變;斷見就認爲一切現象,包括生命現象,消失了就沒有了,對未來世加以否定,這就是斷見。由妙有因緣生法就消滅斷見;由真空見空性就消滅常見。一切諸法實相都是這樣子的,有此智慧才是真智慧。佛家講的智慧就是指這個“緣起性空、真空妙有)的智慧,而不僅僅是普通的學問知識。

  當然,真谛不離俗谛,真、俗二谛要圓融,世出世間法要圓融。既要通達世間法,也要通達出世間法。從空、假、中叁種來講呢就比單純講世間普通智慧要高深得多,一般知識達不到。這個“中”,就是由于消滅了意識分別,得了智慧以後見的這個道理。

  “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有智就有悲。由智慧見到空性,見到諸法因緣生,一切法都是相資相助的關系、都是平等的關系後,我們就要尊重衆生,衆生平等。念衆生苦,就要發大悲心,體現這個“悲”的功德。學菩薩叫“悲智雙運”,觀音菩薩就具足這個功德。具足“空、假、中”的智慧,由此智慧産生悲心,叫悲智雙運。“常願常瞻仰”,我們學佛的人,要發這個願心,常常都要瞻禮觀音菩薩,崇拜觀音菩薩。

  “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這一種智慧是沒有汙染的、沒有垢穢的,其性清淨。這種智慧發出的光明就是慧光、智光,就好象太陽出來一樣,其光可以破除一切黑暗愚癡。我們有智慧就可破除內心的黑暗無明。衆生長時間以來都是在暗暗長夜中,用禅宗的一句話來講“在黑漆桶中”。有…

《法華經要義 第叁章《法華經》正文的要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