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經要義 第叁章《法華經》正文的要義▪P7

  ..續本文上一頁流語,輕慢別人或對別人的過失加以毀謗,都是要不得的。

  第叁點,不贊他亦不毀他。這說的是中道思想。有的人不是毀人就是說些無益的話,如平常說的溜須拍馬屁。我們要贊歎也要有根據,不能光閉著眼睛亂吹,把拍馬屁當成贊歎人。錯了,做好好先生不是佛教徒的行爲,我們要善惡分明,對于惡人惡事,敢于反對製止,對于好人好事,我們贊歎隨喜。

  第四點,不生怨嫌之心。不單是在語言上不說這些,而在心裏也不要生怨恨,除了不要在背後叽叽咕咕以外,心裏面都不要生怨,要慈悲、謙和、對人平等。縱然有怨,也要化怨爲親,不要出諸口上,連心裏頭都不要這樣子想。

  這個叫做“口安樂行”。你這樣子做就可以安樂了。否則就要惹是非,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你看曆史上很多大臣,有時一句話不對頭,就被關監、被殺頭。清朝設了文字獄,那些議論皇帝、議論朝庭的人,就會被關進監獄、被殺頭。文化大革命更不消說,說錯了就被鬥爭,都是嘴巴引起來的禍事。

  意安樂行

  “意”嘛,就是意識,我們內心。我們有身口意叁業,這意業最重要,因而要使意業清淨,讓我們身心安樂。第六意識如何得到安定?如何得到心安?

  因此意應棄四種惡:一、嫉谄;二、輕罵;叁、以大行呵罵小行之人;四、爭競。意遠離此四種,則得常好安樂,修養其心。故名意安樂行。

  第一,不嫉谄。你內心要遠離嗔恨和嫉妒的障礙,不要驕慢,不要自以爲是;對于有能力的人不能谄曲,應好好向他學習,而不是去迎合奉承他。不嫉恨,不嫉妒,不谄曲,是我們佛教徒做人的基本原則。

  第二,不輕罵。即內心不要輕視別人,要尊重人。言語出之于口,不要罵人,對人要友好互愛。不要認爲他不行就輕視他,這不是佛教徒做人的態度。睦鄰友好,尊重他人,不輕視任何人,這是佛教徒的傳統美德,我們今天要繼承和發揚這個美德,才能創建新的社會道德品質與社會秩序。

  第叁,不要以行大行而呵罵小行之人。不要以大行呵斥小行,不要自以爲是,見小行就毀謗。這中間也包括不要毀謗念佛人,不要毀謗修禅的人,對于修密法的人也不要毀謗,不要呵斥,都要尊重,心存平等。一方面我們對于逆境不要惱羞成怒,要學會涵養一切,做一個有修養、有道德品質的佛教徒;另一方面對于行菩薩道的人,要隨喜贊歎,不能以嫉恨之心去毀謗。我們應該去學習大行之人,跟著有德行的善知識,學習他們的爲人處世,學習他們的道德風範,學習他們精勤修學的精神,學習他們自度度人的高尚人格,這樣我們才能走上涅槃寂靜的道路。

  第四,不要競爭名利。佛教徒不但表面上不要與人爭鬥,在內心上也不要起競爭之心。競爭之心表現在行動上就有是非得失,內心不平衡,行動上就要惹事生非,就要遭禍。不競爭並不是沒有競爭能力。你踏踏實實地工作,不跟人爭名爭利,但你辛勤勞動的回報一定不會少的。名利是身外之物,有的時候不一定是好事,做事低調一點對你是有好處的。當然菩薩爲了利益衆生,以大名聞世,大建法幢,那是爲衆生的緣故。

  能做到這四點,就可以令人身心安樂,這個叫“意安樂行”。

  誓願安樂行

  誓願安樂行,又作慈悲接引安樂行、夢中成就神通智慧佛道涅槃安樂行。即菩薩愍念衆生于法華一乘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于是自誓欲得無上菩提,以神通力、智慧力引導衆生,入于此法;菩薩發此誓願,而安樂行法華之法,稱爲誓願安樂行。這個誓願就是菩薩誓願。

  你發了“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宏誓願,就要堅持不懈地落實在我們的行動上。願力不可思議,有願力必得佛菩薩加持。這種願力就是對于衆生不起厭離心,不起舍棄心,時時要起悲憫心,攝受他們修行,要以悲心攝受一切,要有這個堅固的誓願。有這個誓願,你的精神就愉快,諸天神就護持你,你就能度過任何困難,任何艱難困苦都難不倒你,因爲你的心念強大,與菩薩無異。因發四宏誓願,行于四宏誓願,可以得到安樂。這就是“誓願安樂行”。

  下面准備繼續講叁品:法師功德品、常不輕菩薩品、觀音菩薩普門品。從開始到現在講的都是重心。希望大家聽了以後要溫習這個重心,結合自己的修行是很有受用的。要隨常憶念這個重心。

  佛說法是因機施教、應病與藥。在《法華經》裏面,佛說各種法,說下根、中根、上根的法,說叁乘五乘的法,都是“開權顯實”,目的是歸于“一乘”,就是最上的佛乘。所以學佛的人不管什麼根機,最後都要走入菩提道,都要證得菩提,這才算是真正的解脫。佛告訴弟子們這種用功法,除了禮拜、誦持《法華經》以外,還要結合生活修行,即在日常生活中貫徹落實佛陀慈悲喜舍的利他思想,以解脫的精神對待一切。“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那麼在生活中,你時時處處都可以見道,都可以悟道。大地山河、一草一木、你只要去領會,消除執著,無不是道。因此,學佛願心很重要,具體的行爲也很重要,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在生活中修行。

  五、法師功德品略解

  這一品有叁個問題要注意到。《法華經》功德不可思議,意趣高深,所以佛在每品之中都贊揚《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要結合前面“法師品”展開來講。

  法師意義及其功德

  第一點,能夠聽聞《法華經》一句一偈,乃至于對《法華經》一念隨喜(一念隨喜,就是聽到《法華經》心裏很高興,生起信心),都可以得到佛的授記。作爲法師能夠了解《法華經》的要義,乃至《法華經》中一句一偈都能講,就是真實的法師。爲什麼?佛講“其有讀誦《法華經》者,當知是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則爲如來肩所荷擔”、“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若坐、若立、若經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能夠讀誦《法華經》、宣揚《法華經》,那就是以佛莊嚴而自莊嚴。佛的功德很大,我們是走向佛道,得了佛的加持,逐步完成佛的功德,所以“以佛莊嚴而自莊嚴”。這種人就能“荷擔如來大業”,如來大業就是弘法利生啊!

  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說法四十九年,講經叁百余會,一直到世壽八十歲圓寂。他老人家的一生,時時刻刻都是在弘揚佛法,解救衆生痛苦,使衆生都能夠到彼岸,證得涅槃。所以讀了《法華經》以後,除了“以佛莊嚴而自莊嚴”以外,還能夠荷擔如來的大業,成爲佛陀的使者,代表佛陀去弘揚佛法。《法華經》所在的地方就如同有佛塔。《金剛經》裏也有類似的話,就是誦持《金剛經》以及《金剛經》所在,“當知此處即爲是塔”。就是說不要另外修塔都可以,《法華經》所在的地方就是塔。塔是供佛舍利的地方,是四衆弟子及人天所恭敬頂禮的地方,而有《法華經》就是有佛陀的法身舍利,所以我們要尊重。

  什麼是法師?修行一切功德願行,能守護如來的法藏,以無量善巧智慧辯才而能爲大衆演說佛法,使諸衆生得大安樂。意指通曉佛法又能引導衆生修行之人。又作說法師、大法師。廣義的法師,通指佛陀及其傳教的弟子們;狹義則專指一般通曉經或律的行者,或稱爲經師或律師。據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八載,佛菩薩及其大弟子等,皆知深妙之法,又知衆生根機之利鈍而爲之演說,故稱大法師。

  關于法師的資格,據《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一、《十住毗婆沙論》卷七、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叁等所載,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1.法師十德,即:(1)善知法義,菩薩無礙之智,善知宇宙間一切諸法的句義差別。(2)能廣宣說,菩薩能以智慧廣爲衆生宣說如來微妙之法。(3)處衆無畏,菩薩處大衆會,善說法要,隨他問難悉能酬答而無所畏懼。(4)無礙辯才,菩薩辯才無礙說一切法,經無量劫而相續不斷。(5)巧方便說,菩薩隨順善巧方便機宜,說大說小,一切法門使他通解。(6)法隨法行,菩薩說法使一切衆生如說修行,隨順無違,修諸勝行也。(7)威儀具足,菩薩于行住坐臥的四威儀中有威可畏,有儀可則,無有缺犯。(8)勇猛精進,菩薩發勇猛心精進修習一切善法,化導衆生,而無有退轉。(9)身心無倦,菩薩齋肅身心修諸勝行,常起慈心,攝化衆生,無有懈怠。(10)成就忍力,菩薩修習一切諸忍辱行,成就無生法忍之力。具足此十法,則能成就衆相圓滿。

  2.法師應行四法,即:(1)廣博多學,能持一切言詞章句,因而言語才有吸引力,能令衆生入于佛法聽聞佛法而不倦。(2)善知世間、出世間諸法生滅相狀,即精通世出世間法,說法更有根據,不脫離實際,能真正了解衆生的苦難。(3)得禅定智慧,于諸種經法中,能隨順而無诤。(4)不增不減如法而行,言行一致。做法師還是不容易,按其它宗教來說,做法師就是佛教的傳教師、布道師。

  依法師之專長及其弘法的差異可分爲受持(始則領受在心曰受,終則憶而不忘曰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讀經(對文曰讀,正心端坐,目睹經文,口宣句讀)、誦經(背文曰誦,謂習讀既熟,不須對文自然成誦)、解說(聖教之義難解,若能分明解釋,訓授于人)、書寫(于諸佛經典,若能書寫廣傳,流通大法)等五種,稱爲五種法師。然後世則演成書寫、供養、施他、聽、披讀、受持、正開演、說、誦、思修等十種法師。

  這是關于法師品講的重要意旨。法師的功德很大,請大家多多啓請法師,成就法師,因爲法師就是佛教傳播的中心人物,希望大家努力支持、護持法師。

  讀誦《法華經》的功德

  第二點,說明能夠讀誦《法華經》,就可以六根清淨。“六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根清淨就不是指一般人的六根,其範圍廣大,觀察很深遠。就眼根來說具有慧眼,就意根來說可以對于諸法的自相、共相善于觀察,得妙觀察智。而普通人、衆生的六根是不…

《法華經要義 第叁章《法華經》正文的要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