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流语,轻慢别人或对别人的过失加以毁谤,都是要不得的。
第三点,不赞他亦不毁他。这说的是中道思想。有的人不是毁人就是说些无益的话,如平常说的溜须拍马屁。我们要赞叹也要有根据,不能光闭着眼睛乱吹,把拍马屁当成赞叹人。错了,做好好先生不是佛教徒的行为,我们要善恶分明,对于恶人恶事,敢于反对制止,对于好人好事,我们赞叹随喜。
第四点,不生怨嫌之心。不单是在语言上不说这些,而在心里也不要生怨恨,除了不要在背后叽叽咕咕以外,心里面都不要生怨,要慈悲、谦和、对人平等。纵然有怨,也要化怨为亲,不要出诸口上,连心里头都不要这样子想。
这个叫做“口安乐行”。你这样子做就可以安乐了。否则就要惹是非,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你看历史上很多大臣,有时一句话不对头,就被关监、被杀头。清朝设了文字狱,那些议论皇帝、议论朝庭的人,就会被关进监狱、被杀头。文化大革命更不消说,说错了就被斗争,都是嘴巴引起来的祸事。
意安乐行
“意”嘛,就是意识,我们内心。我们有身口意三业,这意业最重要,因而要使意业清净,让我们身心安乐。第六意识如何得到安定?如何得到心安?
因此意应弃四种恶:一、嫉谄;二、轻骂;三、以大行呵骂小行之人;四、争竞。意远离此四种,则得常好安乐,修养其心。故名意安乐行。
第一,不嫉谄。你内心要远离嗔恨和嫉妒的障碍,不要骄慢,不要自以为是;对于有能力的人不能谄曲,应好好向他学习,而不是去迎合奉承他。不嫉恨,不嫉妒,不谄曲,是我们佛教徒做人的基本原则。
第二,不轻骂。即内心不要轻视别人,要尊重人。言语出之于口,不要骂人,对人要友好互爱。不要认为他不行就轻视他,这不是佛教徒做人的态度。睦邻友好,尊重他人,不轻视任何人,这是佛教徒的传统美德,我们今天要继承和发扬这个美德,才能创建新的社会道德品质与社会秩序。
第三,不要以行大行而呵骂小行之人。不要以大行呵斥小行,不要自以为是,见小行就毁谤。这中间也包括不要毁谤念佛人,不要毁谤修禅的人,对于修密法的人也不要毁谤,不要呵斥,都要尊重,心存平等。一方面我们对于逆境不要恼羞成怒,要学会涵养一切,做一个有修养、有道德品质的佛教徒;另一方面对于行菩萨道的人,要随喜赞叹,不能以嫉恨之心去毁谤。我们应该去学习大行之人,跟着有德行的善知识,学习他们的为人处世,学习他们的道德风范,学习他们精勤修学的精神,学习他们自度度人的高尚人格,这样我们才能走上涅槃寂静的道路。
第四,不要竞争名利。佛教徒不但表面上不要与人争斗,在内心上也不要起竞争之心。竞争之心表现在行动上就有是非得失,内心不平衡,行动上就要惹事生非,就要遭祸。不竞争并不是没有竞争能力。你踏踏实实地工作,不跟人争名争利,但你辛勤劳动的回报一定不会少的。名利是身外之物,有的时候不一定是好事,做事低调一点对你是有好处的。当然菩萨为了利益众生,以大名闻世,大建法幢,那是为众生的缘故。
能做到这四点,就可以令人身心安乐,这个叫“意安乐行”。
誓愿安乐行
誓愿安乐行,又作慈悲接引安乐行、梦中成就神通智慧佛道涅槃安乐行。即菩萨愍念众生于法华一乘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于是自誓欲得无上菩提,以神通力、智慧力引导众生,入于此法;菩萨发此誓愿,而安乐行法华之法,称为誓愿安乐行。这个誓愿就是菩萨誓愿。
你发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宏誓愿,就要坚持不懈地落实在我们的行动上。愿力不可思议,有愿力必得佛菩萨加持。这种愿力就是对于众生不起厌离心,不起舍弃心,时时要起悲悯心,摄受他们修行,要以悲心摄受一切,要有这个坚固的誓愿。有这个誓愿,你的精神就愉快,诸天神就护持你,你就能度过任何困难,任何艰难困苦都难不倒你,因为你的心念强大,与菩萨无异。因发四宏誓愿,行于四宏誓愿,可以得到安乐。这就是“誓愿安乐行”。
下面准备继续讲三品:法师功德品、常不轻菩萨品、观音菩萨普门品。从开始到现在讲的都是重心。希望大家听了以后要温习这个重心,结合自己的修行是很有受用的。要随常忆念这个重心。
佛说法是因机施教、应病与药。在《法华经》里面,佛说各种法,说下根、中根、上根的法,说三乘五乘的法,都是“开权显实”,目的是归于“一乘”,就是最上的佛乘。所以学佛的人不管什么根机,最后都要走入菩提道,都要证得菩提,这才算是真正的解脱。佛告诉弟子们这种用功法,除了礼拜、诵持《法华经》以外,还要结合生活修行,即在日常生活中贯彻落实佛陀慈悲喜舍的利他思想,以解脱的精神对待一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那么在生活中,你时时处处都可以见道,都可以悟道。大地山河、一草一木、你只要去领会,消除执着,无不是道。因此,学佛愿心很重要,具体的行为也很重要,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生活中修行。
五、法师功德品略解
这一品有三个问题要注意到。《法华经》功德不可思议,意趣高深,所以佛在每品之中都赞扬《法华经》。
“法师功德品”,要结合前面“法师品”展开来讲。
法师意义及其功德
第一点,能够听闻《法华经》一句一偈,乃至于对《法华经》一念随喜(一念随喜,就是听到《法华经》心里很高兴,生起信心),都可以得到佛的授记。作为法师能够了解《法华经》的要义,乃至《法华经》中一句一偈都能讲,就是真实的法师。为什么?佛讲“其有读诵《法华经》者,当知是人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则为如来肩所荷担”、“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若坐、若立、若经行处,此中便应起塔,一切天人皆应供养如佛之塔”。能够读诵《法华经》、宣扬《法华经》,那就是以佛庄严而自庄严。佛的功德很大,我们是走向佛道,得了佛的加持,逐步完成佛的功德,所以“以佛庄严而自庄严”。这种人就能“荷担如来大业”,如来大业就是弘法利生啊!
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一直到世寿八十岁圆寂。他老人家的一生,时时刻刻都是在弘扬佛法,解救众生痛苦,使众生都能够到彼岸,证得涅槃。所以读了《法华经》以后,除了“以佛庄严而自庄严”以外,还能够荷担如来的大业,成为佛陀的使者,代表佛陀去弘扬佛法。《法华经》所在的地方就如同有佛塔。《金刚经》里也有类似的话,就是诵持《金刚经》以及《金刚经》所在,“当知此处即为是塔”。就是说不要另外修塔都可以,《法华经》所在的地方就是塔。塔是供佛舍利的地方,是四众弟子及人天所恭敬顶礼的地方,而有《法华经》就是有佛陀的法身舍利,所以我们要尊重。
什么是法师?修行一切功德愿行,能守护如来的法藏,以无量善巧智慧辩才而能为大众演说佛法,使诸众生得大安乐。意指通晓佛法又能引导众生修行之人。又作说法师、大法师。广义的法师,通指佛陀及其传教的弟子们;狭义则专指一般通晓经或律的行者,或称为经师或律师。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载,佛菩萨及其大弟子等,皆知深妙之法,又知众生根机之利钝而为之演说,故称大法师。
关于法师的资格,据《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一、《十住毗婆沙论》卷七、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三等所载,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法师十德,即:(1)善知法义,菩萨无碍之智,善知宇宙间一切诸法的句义差别。(2)能广宣说,菩萨能以智慧广为众生宣说如来微妙之法。(3)处众无畏,菩萨处大众会,善说法要,随他问难悉能酬答而无所畏惧。(4)无碍辩才,菩萨辩才无碍说一切法,经无量劫而相续不断。(5)巧方便说,菩萨随顺善巧方便机宜,说大说小,一切法门使他通解。(6)法随法行,菩萨说法使一切众生如说修行,随顺无违,修诸胜行也。(7)威仪具足,菩萨于行住坐卧的四威仪中有威可畏,有仪可则,无有缺犯。(8)勇猛精进,菩萨发勇猛心精进修习一切善法,化导众生,而无有退转。(9)身心无倦,菩萨斋肃身心修诸胜行,常起慈心,摄化众生,无有懈怠。(10)成就忍力,菩萨修习一切诸忍辱行,成就无生法忍之力。具足此十法,则能成就众相圆满。
2.法师应行四法,即:(1)广博多学,能持一切言词章句,因而言语才有吸引力,能令众生入于佛法听闻佛法而不倦。(2)善知世间、出世间诸法生灭相状,即精通世出世间法,说法更有根据,不脱离实际,能真正了解众生的苦难。(3)得禅定智慧,于诸种经法中,能随顺而无诤。(4)不增不减如法而行,言行一致。做法师还是不容易,按其它宗教来说,做法师就是佛教的传教师、布道师。
依法师之专长及其弘法的差异可分为受持(始则领受在心曰受,终则忆而不忘曰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读经(对文曰读,正心端坐,目睹经文,口宣句读)、诵经(背文曰诵,谓习读既熟,不须对文自然成诵)、解说(圣教之义难解,若能分明解释,训授于人)、书写(于诸佛经典,若能书写广传,流通大法)等五种,称为五种法师。然后世则演成书写、供养、施他、听、披读、受持、正开演、说、诵、思修等十种法师。
这是关于法师品讲的重要意旨。法师的功德很大,请大家多多启请法师,成就法师,因为法师就是佛教传播的中心人物,希望大家努力支持、护持法师。
读诵《法华经》的功德
第二点,说明能够读诵《法华经》,就可以六根清净。“六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根清净就不是指一般人的六根,其范围广大,观察很深远。就眼根来说具有慧眼,就意根来说可以对于诸法的自相、共相善于观察,得妙观察智。而普通人、众生的六根是不…
《法华经要义 第三章《法华经》正文的要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