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净的,接触外境时就去攀缘追求,为其所牵所累,发生污染现象,六根就不清净。
能够读诵《法华经》可以六根清净:清净眼,能够遥视世界;清净耳,能够听闻一切音声;清净鼻,能闻一切香;清净舌,能吐微妙音,说法令众生百听不厌;清净意,能够通达诸法法义,随所说法与诸法实相相应。读诵《法华经》就有这些好处。宣说《法华经》作为法师也是一样的,能使六根清净。
这里最强调佛教的传播,因为佛法的流布就是救度众生,就能够救苦救难,传播佛法的功德很大,哪怕只是一句一偈。诸位居士,你们努力学习,把你们所学到的佛法知识向你身边的人传播,这就可以得到六根清净,这也是成佛的必备资粮。
《法华经》开显三谛圆融
第三点,佛说《法华经》,彰明大乘知见,开显三谛圆融。真谛与俗谛是相结合的,真谛、俗谛结合就是中谛。真谛、俗谛、中谛合称为“三谛”,即三种真实的道理。这话怎样讲呢?“真谛”即是“胜义谛”,属于出世间法、无漏法;“俗谛”属于世间法、有漏法。
能够证得真谛就要透视俗谛,从一切因缘生法中了解诸法性空,达到胜义的境界。所以谈真谛并不是废除俗谛;说出世间法并不是说不要世间法。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讲过: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犹如寻兔角。
禅宗论道就在平常生活中,能透彻观察、不迷恋、不执着,视诸法如幻如化,当体即空,就可以悟得真谛。所以真谛不离俗谛,这个思想在《法师功德品》中佛有几句很重要的原话:“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事业等,皆顺正法。”
这几句话大家仔细听啊!世俗间的圣贤教人做好人的这些书,象我们中国儒家的“四书五经”乃至道家的《道德经》,西方古代哲人譬如罗马帝国以前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著作,这些都是世俗间的经书,对于做人、立身处世有很多好处。
“治世语言”就是指能够治理世间的语言,这包括得很宽,政治、经济、科学、哲学,凡有利于世间的统统都包括在“法门无量誓愿学”的范畴里面,都可以学,都可以看。现在佛学院开设的课程,70%是佛学,30%是世间学问,包括外语、文学、法律、历史、政治、地理、经济都在里面。并不是什么都不可以学,而是要博学多才,才能做好弘法利生的事业。
还有“资生事业”,什么是资生事业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如工业、农业、商业,搞经济建设呀等等,这些都叫“资生事业”。学佛的四众弟子包括“工、农、商、学、兵”除了学法以外,你就安心于各自的事业、各自的职业,搞农业、工业、商业。这些你只要以佛家精神来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有利于国家人民,这个都是顺于正法,也就是佛道。这说明佛教非常圆融广大,有很强的包容性,一切资生事业,一切世间学问,都包含其中。
说到这里,大家要注意!有的人说:“我学佛,我怎样工作呀!我受了“三皈五戒”,工作要受限制呀!”
哪里是那么一回事呀?学了佛,有一个指导思想。你在指导思想之下顺于正道,以正法而活命。佛最初成道以后说“四谛”法,其中“道谛”,就讲的有“八正道”。八正道里面有“正命”。什么叫“正命”呢?以正法而活命。你搞各种工作,你只要是不违反正道,不欺骗别人,不敲诈别人,以正法而活命,这是佛教所允许的。佛在《法华经·法师功德品》中,说这一段也就与八正道里意旨是一样的。
法门广大,二谛圆融。真正学佛,真正有智慧,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去真正体现佛的思想、佛的精神,而不是脱离世间去找什么佛法。
以上是《法师功德品》结合《法师品》内容讲的,就有这三层意义。
六、常不轻菩萨品略解
《常不轻菩萨品》是《法华经》第二十品,就说在无量劫以前,有一个佛叫威音王如来,他在世的时候为众生应机说法,也说三乘、也说佛乘。他的弟子很多。后来威音王入涅槃,离世以后接着就是像法时期。
什么叫像法时期
什么叫像法时期?正法时期有佛在世,有诸圣德在,可以作为众人的典范,可以依止佛陀学习。像法时期,是三时(正法、像法、末法时期)的第二时。因为它相似于正法时期的教法,故称之为像法。佛陀入灭后,依其教法的运行、发展状况,可区分为正法、像法、末法等三时。像法即为像法时的略称。此时期仅有教说与修行者的盛行,但证果者比较少。那就是只有佛像、佛的舍利、佛经和出家的僧众住世,这个叫作像法时期。
就在像法时期中,在僧团里面、在四众弟子之中,有一批增上慢的比丘。什么叫增上慢?前面我就解释了的,这种人贡高我慢,到什么程度呢?“未知言知、未证言证、未得言得”。比如说这个佛法的教义,他根本不晓得,偏偏说他知道了。这个道理所在,究竟意义怎么样?有什么体会?有什么心得?他本来没得到,他说他得到了,他说他晓得。“未证言证”,他没有得到果位,菩萨位、佛位,他说他得到了,我已经证得这个阶位了。证得这个阶位已经很彻底了、究竟了、很圆满了。“未知言知,未得言得,未证言证”。这一批人在当时占了上风,有大势力,轻视其他的群众。
常不轻菩萨修忍辱行
这中间出现了一个特殊的人,是修菩萨行的,就是常不轻菩萨。这个人修忍辱行,谦恭和蔼,心胸广大,站得高,看得远。他平常对一切人不轻慢,见到这些比丘们、师父们乃至四众,他见到就磕头、礼拜。他有一句话:“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这是经上的原话。意思是你们都是在行菩萨道,都要成佛,我不敢轻慢。他一见到四众都是这样子。别人骂他打他,他还是这样子的行持,坚持不懈。这种情况经过多年,他仍然保持这种态度。有些增上慢者觉得他神经,想打他,他就避得远远的,在远远的地方还是磕头。口头还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内心一点不生嗔恚。就是这个常不轻菩萨在临命终时,感得威音王如来于虚空中给他讲法,讲的什么法呢?《妙法莲华经》开权显实之法,共二十千万亿偈。他受到威音王如来加持,就证得六根清静,“更增寿命二百万亿那由他岁,广为人说是《法华经》”。他智慧提高了,善于说法,因机施教,应病与药,就感化了很多人,包括一些增上慢者,原来轻视他的、骂他的、打他的,都被转化过来了。
这是释迦牟尼佛在法华会上说的一段公案。他说,常不轻菩萨就是我的前身,至于增上慢者就是现在法华会中的跋陀婆罗等五百菩萨、师子月等五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优婆塞。他们现在都在听佛说法,并得到佛的授记。因为这些人曾经轻慢常不轻菩萨,后来听常不轻菩萨说法受了感化,转变过来了。现在这一世他们就依止释迦牟尼佛学法。
由以上这段公案,我们就晓得,学佛务必要消除“慢心”!在六个根本烦恼之中(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一般说三个——贪、嗔、痴,实际是六个,其它的烦恼,大随烦恼,中随烦恼,小随烦恼都是由根本烦恼而产生的),六种之一就是慢,骄慢。不要象那些增上慢者,未知言知、未得言得、未证言证。这是一种欺诈行为,欺人自欺,不能上进,这是前进的最大障碍——骄慢!
学佛人要虚心谦和,要保持六度之中的忍辱、精进,专心致志地修行,在任何情况之下不退转,八风吹不动,要有这个精神。要走常不轻菩萨的道路,尽管受到众人的轻视、辱骂,甚至要打,他能忍让。为什么?因为他站得高、看得远,心胸广大。他的目标是完成佛道,这就与世人不同,于是骄慢心就没了。所以我们四众弟子,不管在家、出家都要向常不轻菩萨学习(过去是常不轻菩萨,现在就是释迦牟尼佛)。我们皈依佛就要向佛学习,这样才能上进,才能达到“法门无量誓愿学”,最后达到“佛道无上誓愿成”。
虚心地面对一切众生的高尚人格,就是常不轻菩萨的教化功德,我们不能轻视任何一个众生,因为他们最终在佛陀的开导下,都会成就佛道。
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略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法华经》中的第二十五品。这一品为什么自古以来单独流行呢?有个历史的公案。
观音普门品流行的由来
在东晋末年,中国北方正是五胡十六国的时候,十六国中有个君王叫沮渠蒙逊,他也信佛。因为当时佛教已经从印度传到中国来了,正是翻译佛经、附带讲学的时期。
有一次他害病很厉害,尽管宫中有御医、有药,但是一点不见效,长期不能行动,很痛苦。这时候有个高僧叫昙无谶,就告诉他说:“你得的是业障病。《妙法莲华经》已经译到中国来了,其中有一品就是《普门品》,专门宣说观音菩萨的功德、威力。你可以专持《普门品》,得加持消除过去的业,病就能好。”沮渠蒙逊就从《法华经》中把《普门品》抽出来专门读诵。结果没过多久的时间,他的病不药而愈,有感应了。于是这以后沮渠蒙逊就下旨叫全国人民专读《普门品》,一般民间又称之为《观音经》,其实就是《普门品》。
这就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单行本流行的缘由,诵行到现在已1700多年了。
观音菩萨的四个名号
我先简单解释一下观音菩萨的四个名号。有些人只晓得观音菩萨这个名号,还不晓得观自在菩萨、普门大士、圆通大士这三个名号。这几个名号都代表观音菩萨的功德,各种具体的功德。
第一个叫“观世音菩萨”,这个就体现观音菩萨的慈悲心,上面已经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
第二个叫“观自在菩萨”,是体现他的智慧,观照般若的运用无碍。说他能够在定中观察诸法的自相、共相,具足缘起性空的中道智慧。“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就是观音菩萨的智慧,包括了根本智、后得智、妙有智、性空智,也包括了唯识学讲的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这也是如来的智慧。有这个智慧就能出离生死,得到解脱,得到自在,…
《法华经要义 第三章《法华经》正文的要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