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經要義 第一章《法華經》就是講心靈建設

  法華經要義

  (2001年11月8-10日講于成都文殊院)

  第一章《法華經》就是講心靈建設

  一、講經緣起

  二、佛教的人生觀

  (一)轉惡成善

  (二)轉邪成正

  (叁)轉染成淨

  (四)轉識成智

  叁、佛教的宇宙觀

  (一)什麼是緣起

  (一)什麼是緣起

  (叁)什麼是中道

  四、佛教的價值觀

  (一)尊重生命的價值觀

  (二)以人爲本的價值觀

  (叁)成佛是佛教的終極價值觀

  五、《法華經》就是講心靈建設

  第二章 《法華經》綜述

  一、經題略釋

  (一)什麼是妙法

  甚深不可思議之權實法

  迷則成凡,悟則成聖

  《法華經》四聖六凡十法界

  《華嚴經》四種法界

  禅觀境界

  佛不可以色身見

  (二)什麼是蓮花

  蓮花的功德“微妙香潔”

  拈花微笑

  禅宗叁關

  (叁)什麼是經

  關于叁藏十二部

  十二部經略解

  二、《法華經》的譯本與譯者

  (一)叁種翻譯版本

  (二)譯者鸠摩羅什

  叁、《法華經》的宗趣

  (一)大綱

  (二)名詞解釋

  什麼是大小

  什麼是半滿

  什麼是漸頓

  (叁)法華宗趣

  唯有一乘法

  是心是佛

  一心叁觀

  百界千如

  一念叁千

  嗔心重的故事

  吳道子畫馬變馬

  四、《法華經》的地位

  《法華經》是經中之王

  四個聽經因緣

  什麼叫“入如來室”

  什麼叫“著如來衣”

  什麼叫“如來座”

  第叁章 《法華經》正文的要義

  一、序品和方便品略解

  佛放光現瑞

  增上慢與五千人退席

  佛出世因緣

  開、示、悟、入佛知見

  什麼是叁身四智

  二十五圓通

  二、幾個譬喻品略解

  佛說法喜歡打譬喻

  空中樓閣與瞎子摸象

  (一)火宅叁車喻

  (二)窮子得寶喻

  (叁)衣裏藏珠喻

  (四)藥草喻

  (五)鑿井喻

  叁、提婆達多品略解

  殘暴的提婆達多也能成佛

  八歲龍女即身成佛

  人人都可以成佛

  天女散花與不二法門

  在家居士的責任

  四、安樂行品略解

  略釋安樂行

  佛教徒擁有快樂的秘密

  身安樂行

  口安樂行

  誓願安樂行

  五、法師功德品略解

  法師意義及其功德

  讀誦《法華經》的功德

  《法華經》開顯叁谛圓融

  六、常不輕菩薩品略解

  什麼叫像法時期

  常不輕菩薩修忍辱行

  七、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略說

  觀音普門品流行的由來

  觀音菩薩的四個名號

  1.持誦觀音菩薩名號的功德

  可除七難

  可滅叁毒

  可滿二求

  2.以叁十二應身說法

  觀音菩薩示現實例

  學習觀音菩薩的悲心

  觀音菩薩叁十二應身

  3.贊歎觀世音菩薩的普門威德

  釋“觀”義、釋“音”義

  

  第一章 《法華經》就是講心靈建設

  一、講經緣起

  各位弘揚佛教、護持佛教的發心菩薩、各位同參道友!去年文殊院文殊閣建成以後,我曾經在這裏講過《般若要義》,時間剛剛過了一年。現在文殊院每周開展佛法講座,今又約我到文殊院來跟大家結法緣,講《法華要義》。看到諸位法師爲佛教事業的發心,我非常高興。文殊院舉辦的佛學講座,突出了佛教的文化性,弘揚佛法真理,淨化人心,穩定社會,爲國家安甯和世界和平,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我認爲,舉辦這個講經法會非常必要。因爲佛法精深博大,能夠指導人們走上光明大道,使我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宇宙觀、價值觀,指導我們獲得幸福快樂的生活,甚至最終獲得涅槃解脫的潇灑人生,圓滿成就佛道。

  二、佛教的人生觀

  我們活在世上,應該活得有價值,不能空過一生,不能懵懵懂懂的混過一生,更不能造作惡業過一生。我們應該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擁有好的人生觀才能創造出有益高效的人生價值,我們的存在才有意義。沒有人生觀指導的生活的下場,便是醉生夢死地度過一生,所以,我們應該樹立佛教的人生觀。佛教的人生觀是什麼呢?佛陀指示我們,要利用我們有限的生命,轉惡成善、轉邪成正、轉染成淨、轉識成智,這麼四個“轉”字,就包含了佛教積極利他精神的人生觀。

  (一)轉惡成善

  轉惡成善,就是依我們信仰佛陀的信心、願心,斷滅五逆十惡等叁世罪障而得現生利益,成就大善根種性。什麼是五逆?即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即破壞佛教的團結)。這五種極端罪惡的行爲,任犯一種,即墮無間地獄,所以又叫無間業。什麼是十惡業?即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惡口、兩舌、绮語、貪欲、嗔恚、邪見等十種不善業。要斷除叁世罪障,即不僅僅斷除現在世的五逆十惡,還要去除過去世、未來世的罪孽。斷除惡業,成就善業,即行十善業,可以感得人天果報。

  修善行,我們就要先皈依佛法僧叁寶,明白因果道理,勤修五戒十善,這樣子可以走上“轉惡成善”的道路。嚴守殺、盜、淫、妄、酒五戒,可以保持人生,不致墮落惡趣。修持十善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死後可以根據修持的品位上升諸天,享受天道的快樂。當然這是最初階段的學佛,我們還要更進一步,修習轉邪成正。

  (二)轉邪成正

  轉邪成正,在佛教來講還是屬于人天乘。我們做人,這一生結束以後,要想不再墮落叁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就不能再造墮叁惡道的因。地獄、餓鬼、畜生要感受刀途、火途、血途的苦楚,一生中受盡諸般磨難,是很痛苦的,沒有學佛的機會。所以邪知邪見很可怕,不但將失去人身,還要受萬劫的苦楚。什麼是邪知邪見呢?即邪心取理,顛倒妄見,不信因果,斷諸善根,作闡提行,是名邪見。要轉邪成正,就要修習八正道,即八種求趣涅槃的正道。八正道又作八聖道、八支正道、八聖道分等名稱,是叁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的實踐法門,即八種通向涅槃解脫的正確方法或途徑。釋尊轉*輪時,所說離樂欲及苦行的二邊,趨向中道法門的,即指這個八正道。

  正見,又作谛見。即“見苦是苦,集是集,滅是滅,道是道”;“有善惡業,有善惡業報,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處,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證,成就佛道。”

  正思惟,又叫正志、正分別等。不生欲覺、恚覺及害覺,即我們意業保持清淨,沒有過分的貪求,在惡劣的環境中也能心平氣和地爲大衆服務,更沒有整人害人之心。

  正語,又作正言、谛語。即離妄言、兩舌、惡口、绮語等業,有所言說,即與道相應,與善法相應。

  正業,又作正行、谛行。即身口意叁業清淨,遠離殺生、不與取、邪淫等一切邪妄。

  正命,又作谛受。即舍咒術等邪命,如法求衣服、飲食、床榻、湯藥等諸生活之具,以正確的方法來養活自己。

  正精進,又作正方便、正治等。發願已生之惡法令斷,未生之惡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長滿具。有的人說我們佛教消極,那他是不知道佛法,愚昧無知的結果。佛陀教導我們要精進地生活,不要懈怠。

  正念,又作谛意。即以自共相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正定。即離欲惡不善之法,修習初禅乃至四禅。

  (叁)轉染成淨

  佛教的人生觀,就是首先要學人天乘的善法,再進一步修解脫行,也就是轉染成淨。染就是染汙,指我們內心的染汙、煩惱無明之法。淨,即遠離煩惱、清淨之義,是法性之法。《攝大乘論釋》卷十叁中說,生死之法爲不淨品,涅槃之法爲淨品。現在社會上搞環保,爲什麼搞環保呢?就是近年來,環境汙染重——水源汙染、空氣汙染等,導致生態不平衡,給地球帶來很多的災害。在佛教來講,首先汙染的是內心汙染,內心汙染造成環境汙染。假若內心不汙染,環境就會幹淨,生態就可以保持平衡。所以佛法的環保工程是治本,從心理上根治汙染。當然,要標本兼治,但首先要治本。內心有汙染的衆生就是凡夫,沒有汙染的就是聖人,所以轉染成淨,就是一條成佛作祖之路。

  由于人們煩惱重、無明重、不信因果、不信叁寶,只見眼前(的利益)不見未來、只看到自己這個空間沒有看到他人的空間,處處損人利己,造成很多不應該的染汙現象。所以我們佛教,除了做好人之外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求得叁業(身口意)清淨。內心不起煩惱汙染,口業清淨,就是語言幹淨,身體當然也不會有過激行爲,更不用說去害人了。身口意叁業清淨,才可以得到解脫。這就是佛教的解脫行。宣說這一種解脫行,是佛出世的因緣。轉染成淨是叁乘所共修,即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要共同修習的,是成就佛道的必經之路。諸位居士除了做個好人,奉行叁皈、五戒、十善之外,要進一步提高,必然要走這條道路,這就是轉染成淨。

  (四)轉識成智

  普通的俗人,心有分別,認識不清,顛倒重重,既有煩惱障,又有所知障,不能以智慧來觀察人生,觀察宇宙間萬事萬物。所以不能處處爲他人著想,一門心思總想著自己。不能以他人之苦爲自己之苦,不能以他人之樂爲自己的樂。因此佛教講,在修解脫行的基礎上發菩提心、發悲憫心、發廣大心。廣大心就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在此基礎上,行動上就修四攝六度。四攝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通過這樣的具有菩薩精神的行動,在唯識學上講就可以轉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成四智(一大圓鏡智,二平等性智,叁妙觀察智,四成所作智),斷煩惱障就證得涅槃,斷所知障就證得菩提。轉凡夫有漏的八識成爲佛的四智,即轉第八識爲大圓鏡智,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轉第六識爲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

  轉惡成善、轉邪成正、轉染成淨、轉識成智,既是我們遠大的理想,也是我們學佛的最高目標,這就是佛家的人生觀。我們要以這種觀察思維來對待人生,珍惜光陰,使人生不虛度,創造人生價值,這樣就活得有意義。從這四個“轉”字來說,我們要走的路很長,也許前方布滿了荊棘,但我們不怕重重困難,以堅韌的毅力,迎難而上,以實現我們…

《法華經要義 第一章《法華經》就是講心靈建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