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實修問答集 1~100例 (惟賢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如何理解“不思善不思惡”的心?

  答“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這是《六祖壇經》上說的。

  “不思善不思惡”的心,是指真心,真心就沒有善惡,講善講惡是普通心,它是相對的,有善就有惡,有惡就有善,這是一般衆生心,真心它無所謂善,無所謂惡,無所謂佛,無所謂衆生,本來就是如此,有個什麼惡?有個什麼善?

  16. 如何理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答《金剛經》上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它有兩種功夫,一是無所住,二是要生其心。什麼是無所住?不住相,內不住我,外不住六塵。不要住相,住了相它就貪染,就有我執,就有法執。“而生其心”,生什麼心呢?內心清淨、無所住以後,真心的妙用,就是對衆生大悲,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一心度衆生,一心行方便,這樣子來生心。不是說,我貪圖這樣、貪圖那樣來生心,那是不行的,不是那個意思。

  “應無所住”的“心”是唯心的本體、真心的本體。六祖大師在《六祖壇經》講到:《金剛經》是以無念爲宗,以無相爲體,以無住爲本。這叁句話就說明真心要無相、無念、無住。但真心起妙有,有什麼用呢?就是以大悲心廣度衆生,廣行方便,這樣來生心,就是菩薩心了。

  17. 什麼叫“過去、現在、未來”心不可得?

  答:《金剛經》上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個“心”是什麼心?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是變異的,真心是沒有變異的,真心就是本來面目。

  18. 佛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答:佛最高的境界,一般來講就是明心見性後,達到妙明真心的境界。妙明真心在佛教中具體的名詞就是真如,就是圓成實,就是法界,就是法性。從智方面來講就是菩提,從消滅煩惱方面來講叫涅槃,都是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是由相對到絕對。世間事物是相對的,到了這個自證的境界,不是言語可以表達的,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是絕對的境界,不能以我們的心思來揣度,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們沒喝到那個水就不知道是熱的還是冷的,是一樣的道理。

  19. 什麼是唯一,什麼是無量,如何才能唯一?如何統一?

  答:什麼是唯一?什麼是無量?以佛教來講,什麼是一?一就是心能産生萬物,心生萬物,心就是一。無量就是一切諸法,包括精神現象、物質現象,宇宙的森羅萬象,都叫做無量。佛家講,一爲無量,無量爲一,一攝一切,一切即一。

  那麼如何看待唯一?又如何統一呢?如何才能達到唯一,那就是心的問題了,有信仰、有認識、有行動,共同的從做人到菩薩、佛,這是唯一的。假如有我見、有法見,被煩惱障、所知障所障蔽,那就不唯一,也就不能統一。

  20. 爲什麼說“空是無漏無分別智、緣起是無漏有分別智”?

  答:證“空”的境界,是消滅了妄想、分別的,消滅了第六意識的境界。第六意識是在空間、時間範圍內,有言語可以代表,也可以想象。到了“空”的境界,超越了這個境界,就是不可以第六意識來形容它,來思維它,不能以言語代表的。故說“空是無漏無分別智”。

  爲什麼說“緣起是無漏有分別智”呢?經過“空”以後,再來了解山河大地,這個了解就與凡夫不同,去除了我見。用什麼來了解呢,利用語言、文字來了解。在第六意識上用正見,而不是邪見、妄見,假語言分別來認識一切,這就是“緣起”。“空”指不能用語言形容,超出了第六意識範圍;緣起就是可以用語言代表,必須用意識、正確的見解來分別一切。這是一種分別,所以就叫做“有分別智”。

  21. 如何理解“空是根本智,緣起是後得智”?

  答:根本智就是直接證入真如境界,那就是在悟的時候,直接了達“諸法無我”,無人我、法我,去掉我執、法執,契證諸法空相,這就是根本智,根本智不可以言說。緣起是後得智,就是說,在根本智以後,爲了使衆生開悟,必須假借言語,以言語分別諸法緣起,覺悟衆生,就叫後得智。

  22. 如何理解開悟、悟後起修以及理需頓悟,事需漸修?

  答:這個開悟啊,不是說,我了解了就叫做開悟,不是那回事。開悟一定要經過一種實證功夫。一是通過禅定提高認識,二是必須能夠實際領會到人生、宇宙的實相。譬如說,觀察一切如幻,你就可以從自己、曆史、他人等很多方面去了解,一切都是變化的,然後才能夠了解空、空性。所以,開悟並不是說,我知道了就是開悟,不是那個意思,要經過一些功夫。開悟的那個境界也不好說,所謂“高高山上行,深深海底遊”,站得高,看得遠,看得深。

  開悟以後只能說叫“見道”,就是見解已經入了真正的見解了,但是要實際斷惑,斷惑證真,那就要“修”。“修”在佛法來講,由地前菩薩到地上菩薩,一直到十地以後,才能圓成果位。一地一地分分斷,分分修,分分證。在這中間進一步理解、消除煩惱。

  23. 開悟、見性、涅槃的區別?

  答:佛法講修行,從資糧位到加行位,加行位以後是見道位,見道以後就是修行位,是有個過程的。一般講開悟就是見道位。如何開悟?必須要讀經、忏悔、修止觀。不讀經不忏悔,不修止觀,沒有經過這個功夫,你開悟不了。

  而開悟之後達到什麼境界呢?就是明心見性。什麼叫明心?我們的心都不明啊,被塵垢蒙蔽了,心的光輝不能發出來,那麼現在經過修行以後,就把心上的塵垢掃除,使心明,心明以後就可以見性。見什麼性?見佛性,衆生本具的佛性!見真如性!見法性!見空性!就是如來性!這就是明心見性。

  “說開悟了就成佛了,達到佛的涅槃境界了”,這是不對的,悟後起修,最後才能圓成佛果,不管密宗顯教都是一樣的,都要經過這個修行階段。

  24. 《心經》上的究竟涅槃是什麼意思?

  答:這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從認識論來講是緣起性空的諸法實相;從行爲論來講就是要以大悲大智的無我精神修菩薩行。

  般若的總綱是離一切相、修一切善,能這樣做就是菩薩。不離相就會有執著,有很多分別對待,因此生起計較、愛憎、種種差別、種種煩惱,輪轉生死。有執就有相,離執即離相,能夠離一切相,在意識上沒有計較分別,那就超越了第六意識境界、第七末那識的我執境界。由緣起契證空性,由空性洞察緣起,從而明因識果,廣修一切善,這就是一種最高的認識、最高的智慧。

  這種認識表現在行爲上,就是菩薩的大悲、大智、大願、大行,廣行一切善。《心經》的頭兩句:“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皆空就是離一切相,度一切苦厄就是廣行一切善。不能離相就不能照見五蘊皆空,心胸就不廣大。我怎麼樣,我的工作怎麼樣,我的父母怎麼樣,我的社會地位怎麼樣……由這些我執就生起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能夠離相就有般若智慧。在這個智慧指導之下,就可以勇猛無畏,廣修一切善法,度一切苦厄。一切衆生胎卵濕化都是苦厄、都要度,度到哪裏去呢?《金剛經》上講“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無余涅槃就是究竟涅槃,究竟就是很徹底,說明離開了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分段生死是七地以前的,八地到十地菩薩是變易生死,這兩種生死都離掉了就是佛的果位——究竟涅槃。

  25. 如何理解《六祖壇經》中“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

  答:這個就是止觀雙運。止觀不能分開,定慧不能分開。當你在靜中,一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麼就是慧。在一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時候,消滅了一切妄想、虛妄、分別,這就是定。這是不能分開的,要止觀雙運。

  26. 如幻叁昧與海印叁昧,是否有次第上的區別?

  答:叁昧就是定,其名稱很多,有如幻叁昧、海印叁昧、法華叁昧、首楞嚴叁昧等。如幻叁昧是觀緣起性空,觀森羅萬象都是變化的、不實在的,當體即空,由此求得了悟。《金剛經》講:“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夢、幻、泡、影、露、電六個譬喻,說明這個世間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的,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

  過去的事情如夢一般;五蘊身是幻化的,當前的事物就像演戲、耍戲法一樣;泡就是水泡,像那個水上的浮泡,轉眼就沒有了;影呢就是人的動作和一切業,隨身而現,就像影子一樣是變化的;露呢就是不管你多富有、地位多高,這些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會兒就沒有了;電就是人生的光陰,如電光火石一樣,很快,一閃就沒有了。這幾個譬喻說明衆生、宇宙萬事萬物都是變化的,不實在的,因此就要看淡放下,當體即空。這是從時間、事相方面來說明一切如幻,而修習如幻叁昧,是從般若的角度講的。

  從唯識法相來講,是從裏到外,從內心深處首先要了解什麼空?空是無我所顯,它是從心遣執到境界。具體來講,心裏不要起妄想,消滅妄想執著,沒什麼能取所取、能願所願。妄想執著,唯識法相上叫遍計執,消滅遍計執,就知一切因緣生法,依他如幻,由此修習如幻叁昧而證圓成實。

  因此,對于空,般若從外邊了解進入,唯識從內部了解進入,二而一的東西,這樣子看一切如幻,叫如幻叁昧,這是修行方面一個很重要的定。

  海印叁昧是定中之一,到達海印叁昧,就是圓成實的境界。海印就是大海沒有波濤的時候,一切影像,天上的、地下的看得清清楚楚。以大海沒有波濤,沒有風浪,平靜如鏡子一樣,生起智慧,證得無我的境界,叫海印叁昧,就是一個圓成實的境界、已經要到達佛果位的一個境界。

  一般從次第上來講,如幻叁昧都是在因位上,在菩薩的因位上;海印叁昧是觀無我達到比較高的境界,就像觀照般若快要進入實相般若的這麼一個階段,這個境界很深,地位很高,不但了解人無我,而且了解法無我,雙證人、法二空,就是《心經》“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行深”,海印叁昧就等于這樣的一個定,進一步就是實相般若,進入實相叁昧,即真如境界,也就是圓成實。

  27. …

《實修問答集 1~100例 (惟賢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陀的族姓簡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