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实修问答集 1~100例 (惟贤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如何理解“不思善不思恶”的心?

  答“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是《六祖坛经》上说的。

  “不思善不思恶”的心,是指真心,真心就没有善恶,讲善讲恶是普通心,它是相对的,有善就有恶,有恶就有善,这是一般众生心,真心它无所谓善,无所谓恶,无所谓佛,无所谓众生,本来就是如此,有个什么恶?有个什么善?

  16. 如何理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答《金刚经》上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它有两种功夫,一是无所住,二是要生其心。什么是无所住?不住相,内不住我,外不住六尘。不要住相,住了相它就贪染,就有我执,就有法执。“而生其心”,生什么心呢?内心清净、无所住以后,真心的妙用,就是对众生大悲,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一心度众生,一心行方便,这样子来生心。不是说,我贪图这样、贪图那样来生心,那是不行的,不是那个意思。

  “应无所住”的“心”是唯心的本体、真心的本体。六祖大师在《六祖坛经》讲到:《金刚经》是以无念为宗,以无相为体,以无住为本。这三句话就说明真心要无相、无念、无住。但真心起妙有,有什么用呢?就是以大悲心广度众生,广行方便,这样来生心,就是菩萨心了。

  17. 什么叫“过去、现在、未来”心不可得?

  答:《金刚经》上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个“心”是什么心?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是变异的,真心是没有变异的,真心就是本来面目。

  18. 佛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答:佛最高的境界,一般来讲就是明心见性后,达到妙明真心的境界。妙明真心在佛教中具体的名词就是真如,就是圆成实,就是法界,就是法性。从智方面来讲就是菩提,从消灭烦恼方面来讲叫涅槃,都是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是由相对到绝对。世间事物是相对的,到了这个自证的境界,不是言语可以表达的,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是绝对的境界,不能以我们的心思来揣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们没喝到那个水就不知道是热的还是冷的,是一样的道理。

  19. 什么是唯一,什么是无量,如何才能唯一?如何统一?

  答:什么是唯一?什么是无量?以佛教来讲,什么是一?一就是心能产生万物,心生万物,心就是一。无量就是一切诸法,包括精神现象、物质现象,宇宙的森罗万象,都叫做无量。佛家讲,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一摄一切,一切即一。

  那么如何看待唯一?又如何统一呢?如何才能达到唯一,那就是心的问题了,有信仰、有认识、有行动,共同的从做人到菩萨、佛,这是唯一的。假如有我见、有法见,被烦恼障、所知障所障蔽,那就不唯一,也就不能统一。

  20. 为什么说“空是无漏无分别智、缘起是无漏有分别智”?

  答:证“空”的境界,是消灭了妄想、分别的,消灭了第六意识的境界。第六意识是在空间、时间范围内,有言语可以代表,也可以想象。到了“空”的境界,超越了这个境界,就是不可以第六意识来形容它,来思维它,不能以言语代表的。故说“空是无漏无分别智”。

  为什么说“缘起是无漏有分别智”呢?经过“空”以后,再来了解山河大地,这个了解就与凡夫不同,去除了我见。用什么来了解呢,利用语言、文字来了解。在第六意识上用正见,而不是邪见、妄见,假语言分别来认识一切,这就是“缘起”。“空”指不能用语言形容,超出了第六意识范围;缘起就是可以用语言代表,必须用意识、正确的见解来分别一切。这是一种分别,所以就叫做“有分别智”。

  21. 如何理解“空是根本智,缘起是后得智”?

  答:根本智就是直接证入真如境界,那就是在悟的时候,直接了达“诸法无我”,无人我、法我,去掉我执、法执,契证诸法空相,这就是根本智,根本智不可以言说。缘起是后得智,就是说,在根本智以后,为了使众生开悟,必须假借言语,以言语分别诸法缘起,觉悟众生,就叫后得智。

  22. 如何理解开悟、悟后起修以及理需顿悟,事需渐修?

  答:这个开悟啊,不是说,我了解了就叫做开悟,不是那回事。开悟一定要经过一种实证功夫。一是通过禅定提高认识,二是必须能够实际领会到人生、宇宙的实相。譬如说,观察一切如幻,你就可以从自己、历史、他人等很多方面去了解,一切都是变化的,然后才能够了解空、空性。所以,开悟并不是说,我知道了就是开悟,不是那个意思,要经过一些功夫。开悟的那个境界也不好说,所谓“高高山上行,深深海底游”,站得高,看得远,看得深。

  开悟以后只能说叫“见道”,就是见解已经入了真正的见解了,但是要实际断惑,断惑证真,那就要“修”。“修”在佛法来讲,由地前菩萨到地上菩萨,一直到十地以后,才能圆成果位。一地一地分分断,分分修,分分证。在这中间进一步理解、消除烦恼。

  23. 开悟、见性、涅槃的区别?

  答:佛法讲修行,从资粮位到加行位,加行位以后是见道位,见道以后就是修行位,是有个过程的。一般讲开悟就是见道位。如何开悟?必须要读经、忏悔、修止观。不读经不忏悔,不修止观,没有经过这个功夫,你开悟不了。

  而开悟之后达到什么境界呢?就是明心见性。什么叫明心?我们的心都不明啊,被尘垢蒙蔽了,心的光辉不能发出来,那么现在经过修行以后,就把心上的尘垢扫除,使心明,心明以后就可以见性。见什么性?见佛性,众生本具的佛性!见真如性!见法性!见空性!就是如来性!这就是明心见性。

  “说开悟了就成佛了,达到佛的涅槃境界了”,这是不对的,悟后起修,最后才能圆成佛果,不管密宗显教都是一样的,都要经过这个修行阶段。

  24. 《心经》上的究竟涅槃是什么意思?

  答: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从认识论来讲是缘起性空的诸法实相;从行为论来讲就是要以大悲大智的无我精神修菩萨行。

  般若的总纲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能这样做就是菩萨。不离相就会有执著,有很多分别对待,因此生起计较、爱憎、种种差别、种种烦恼,轮转生死。有执就有相,离执即离相,能够离一切相,在意识上没有计较分别,那就超越了第六意识境界、第七末那识的我执境界。由缘起契证空性,由空性洞察缘起,从而明因识果,广修一切善,这就是一种最高的认识、最高的智慧。

  这种认识表现在行为上,就是菩萨的大悲、大智、大愿、大行,广行一切善。《心经》的头两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皆空就是离一切相,度一切苦厄就是广行一切善。不能离相就不能照见五蕴皆空,心胸就不广大。我怎么样,我的工作怎么样,我的父母怎么样,我的社会地位怎么样……由这些我执就生起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能够离相就有般若智慧。在这个智慧指导之下,就可以勇猛无畏,广修一切善法,度一切苦厄。一切众生胎卵湿化都是苦厄、都要度,度到哪里去呢?《金刚经》上讲“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无余涅槃就是究竟涅槃,究竟就是很彻底,说明离开了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七地以前的,八地到十地菩萨是变易生死,这两种生死都离掉了就是佛的果位——究竟涅槃。

  25. 如何理解《六祖坛经》中“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

  答:这个就是止观双运。止观不能分开,定慧不能分开。当你在静中,一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么就是慧。在一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时候,消灭了一切妄想、虚妄、分别,这就是定。这是不能分开的,要止观双运。

  26. 如幻三昧与海印三昧,是否有次第上的区别?

  答:三昧就是定,其名称很多,有如幻三昧、海印三昧、法华三昧、首楞严三昧等。如幻三昧是观缘起性空,观森罗万象都是变化的、不实在的,当体即空,由此求得了悟。《金刚经》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梦、幻、泡、影、露、电六个譬喻,说明这个世间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

  过去的事情如梦一般;五蕴身是幻化的,当前的事物就像演戏、耍戏法一样;泡就是水泡,像那个水上的浮泡,转眼就没有了;影呢就是人的动作和一切业,随身而现,就像影子一样是变化的;露呢就是不管你多富有、地位多高,这些就像早晨的露水,一会儿就没有了;电就是人生的光阴,如电光火石一样,很快,一闪就没有了。这几个譬喻说明众生、宇宙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不实在的,因此就要看淡放下,当体即空。这是从时间、事相方面来说明一切如幻,而修习如幻三昧,是从般若的角度讲的。

  从唯识法相来讲,是从里到外,从内心深处首先要了解什么空?空是无我所显,它是从心遣执到境界。具体来讲,心里不要起妄想,消灭妄想执著,没什么能取所取、能愿所愿。妄想执著,唯识法相上叫遍计执,消灭遍计执,就知一切因缘生法,依他如幻,由此修习如幻三昧而证圆成实。

  因此,对于空,般若从外边了解进入,唯识从内部了解进入,二而一的东西,这样子看一切如幻,叫如幻三昧,这是修行方面一个很重要的定。

  海印三昧是定中之一,到达海印三昧,就是圆成实的境界。海印就是大海没有波涛的时候,一切影像,天上的、地下的看得清清楚楚。以大海没有波涛,没有风浪,平静如镜子一样,生起智慧,证得无我的境界,叫海印三昧,就是一个圆成实的境界、已经要到达佛果位的一个境界。

  一般从次第上来讲,如幻三昧都是在因位上,在菩萨的因位上;海印三昧是观无我达到比较高的境界,就像观照般若快要进入实相般若的这么一个阶段,这个境界很深,地位很高,不但了解人无我,而且了解法无我,双证人、法二空,就是《心经》“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行深”,海印三昧就等于这样的一个定,进一步就是实相般若,进入实相三昧,即真如境界,也就是圆成实。

  27. …

《实修问答集 1~100例 (惟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陀的族姓简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