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实修问答集 1~100例 (惟贤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请解释分别二障和俱生二障?

  答:分别是迷理引起的,由于后天邪师、邪友、邪教的影响在理论方面有错误的东西,认不清楚,就要起分别,形成邪思邪见。俱生就是与生俱来的、从过去到现在所积累起来的无明妄想。二障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分别二障是在初地就断,俱生二障要通过从初地至十地的修行,直至金刚道,才能全部断其现行和种子。

  28. 中观与唯识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答:中观讲“真空”,唯识讲“妙有”,就像一辆车的两个车轮,两个车轮要配合,宗喀巴大师讲,等于一辆车的两个轮子,两个轮子不配合,车子就开不动。

  中观的中心讲“真空”,唯识的中心讲“妙有”。空的重点是破执,破除一切我执、法执,遣执除相,重在破;而唯识的重点是显正,怎样叫空?怎样才有?在教理方面解一切法相。这是两者的大区别。但是虽然有区别,二者却是不能分离的。建立空必须了解一切诸法是因缘生,诸法的法相离不开唯识;能够了解空,也可以晓得一切现象,本身是因缘生法,没有自性与实体,叫做空。妙有真空,真空妙有,如《心经》上所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叫做中道思想,一定要合得拢。

  29. 中观、唯识的主要经论各有哪些?

  答:中观在经方面有《心经》、《金刚经》、《大般若经》。在论方面有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学中观最简单的论就是《三论玄义》。

  唯识的经论为六经十一论。六经:《解深密经》、《华严经》、《楞伽经》、《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未传译)、《阿毗达磨经》(未传译)、《厚严经》(未传译)。十一论:《瑜伽师地论》、《辩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摄大乘论》、《阿毗达磨杂集论》、《显扬圣教论》、《十地经论》、《唯识二十论》、《观所缘缘论》、《集量论》、《分别瑜伽论》(未传译)。

  其中,又以弥勒菩萨所说的一百卷《瑜伽师地论》为根本论著,称为“一本”;将《 瑜伽师地论

  》思想发扬出来的十部论著称为“支论”;为一本十支。此十支论为:(1)《百法明门论》,系略录本地分中之名数。(2)《五蕴论》,略摄本地分中之境事。(3)《显扬圣教论》,乃错综瑜伽十七地要义。(4)《摄大乘论》,总括瑜伽深密法门。(5)《杂集论》,总括《瑜伽师地论》一切法门。(6)《辩中边论》,以成瑜伽法相。(7)《唯识二十论》,以成瑜伽唯识。(8)《唯识三十论》,广诠瑜伽境体。(9)《大乘庄严论》,总括瑜伽菩萨一地法门。(10)《分别瑜伽论》,本论未汉译。

  学习唯识,应从比较基础的书着手,如《八识规矩颂

  》、《百法明门论》、《大乘五蕴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进一步有《摄大乘论》、《成唯识论》、《显扬圣教论》等。其中《唯识三十论》为世亲菩萨临终之际造,后护法等十大论师各造十卷释论,玄奘大师采纳其弟子窥基之提议以护法论师之观点为依糅译十家之义,集成《成唯识论》,是我国唯识宗的标志与思想核心。为解释《成唯识论》,窥基作《成唯识论述记》,一传弟子慧沼著《成唯识论了义灯》,二传弟子智周著《成唯识论演秘》。这是研究唯识必须要学的三大部。

  30. 唯识宗和其他宗派的区别?

  答:佛教大乘有两个宗派,一个是般若空宗,另一个是唯识法相宗。般若空宗就是扫荡私心杂念、扫荡我执,得到智慧。唯识法相就是指破除我执以后,还要建立因果道理、一切唯心的道理,从心上来改,使我们由普通的凡夫心转成圣人心。这就有立,有破有立。这是两者的区别。

  31. 为什么说当今社会要大力弘扬唯识?

  答:当今社会,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心向外倾向,受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的迷惑,自己不能做主,被物质所转。为了贪图享受、满足感官刺激,就采取不正当竞争甚至不择手段去获取物质财富,因此就形成社会的混乱和染污。而唯识是什么?就是说你不要被物质牵着鼻子走,心不被物转,自己恢复做主人公,心能转物,内心净化。这样就可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使社会的污染去掉,达到真正的和谐境界。如何转识成智、把一个凡夫贪恋六尘境界的心转成圣者清净心,成为一个大公无私的人,唯识学上讲得很彻底,所以说要大力弘扬唯识学。

  32. 佛法不讲灵魂,但那个生生世世相继不断、在六道中轮回的是什么呢?

  答:一般人讲灵魂就是执著于一个自我,永远不变,如畜生永远是畜生,人永远都是人,张王李赵永远都是张王李赵。这个灵魂佛法是不讲的,佛法所讲的,在众生境界是一种染污的阿赖耶识,在佛的境界就是大圆镜智。这个生生不息、相续不断的就是阿赖耶识,也叫做生命识。你相信这个就会对佛法生起正念,就晓得三世因果。不相信这个,三世因果观建立不起来,那就根本不相信佛法。

  33. 有些学佛人只信因果不信轮回,这是为什么呢?

  答:作为一名学佛人,只信因果,不信轮回,这个思想不对。因果轮回是连带的。只信因果那就像普通讲自然科学、哲学的人,他相信因果,但他只相信现在自然物质的因果,或者社会因果。不像佛法,把因果贯通于生命轮转,贯通于转染成净。只信因果,不信轮回,就不是真正彻底的学佛的人,就像那些研究佛法的人,只注重研究,那他就不是真正学佛的人。

  34. 佛经上经常看到“念念相续”,那么念与念之间有空隙吗?

  答:在佛法来讲,你上一个念是正念,下一个念被外境转了就成了邪念,这是有分别的。念念相续,指正念要相续保持下去。

  佛法对念头分析得微细,一个念头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十生灭,念头就有这么短。众生的一念、妄念在众生境界看起来很短,其实时间很长;菩萨在禅定中的念看起来短,其实时间很长、空间很宽。所以念力不可思议,定力不可思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这个有点接近,时间、空间、运动、心力,时间空间缩短必须要心力,心力快就缩短了,这是相对的;质与能是相对的,质可以变能,能可以变质。因此爱因斯坦的这个思想接近佛法,他是讲最高物理学的啊。

  学佛就是要把妄念转为正念,把染污念转为清净念,把自我念转为广大的无我念。一念可以向上,一念可以向下,妄念不能相续,必须要转,否则,一念之差堕入深渊,就悔之晚矣。

  35.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

  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成。住在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之天人,属于六凡,而菩萨属于四圣。兜率天有外院和内院,兜率内院乃即将成佛的补处菩萨之居处,今则为弥勒菩萨之净土,于此天宣说佛法,若住此天满四千岁,即下生人间,成佛于龙华树下;外院则为欲界天众之所居。一般来讲,你若是真正修学佛法、慈悲心广大,因缘成熟就可以深入内院,这是菩萨境界,不为六道轮回所限制,外院就是天人境界。

  36. 人间净土就是指弥勒净土吗?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

  答:在佛经里讲,将来弥勒下生的时候,人人都能奉行五戒十善,明因识果,是人间净土。太虚大师提倡的人生佛教,赵朴老提倡的人间净土,就是这么一个净土。净土的实现,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37. 为什么说缘起性空、唯识法相、真如法界是大乘不共法?

  答:太虚大师融贯整体佛法,把中国八宗概括为三宗:法性空慧宗,讲缘起性空,即为般若空宗;法相唯识宗,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即为法相有宗;法界圆觉宗,讲法界缘起,为真如宗、佛心宗,如《楞严经》、《起信论》等。整个佛法概括起来就是这三宗,这是大乘佛法,是不共于人天二乘的,故为大乘不共法。

  38. 如何理解太虚大师判教的大乘共法、大乘不共法?

  答:大乘共法分为五乘共法和三乘共法:五乘共法就是讲因缘生法;三乘共法就是讲四谛、三法印。大乘不共法就是讲菩萨行。其实我们学佛的人,必须由五乘共法、三乘共法达到大乘不共法,也就是完成人格以后,发菩萨心,修菩萨行,既贯彻五乘共法,也贯彻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这是一条成佛的道路。

  不完成人格,哪有道德呢?三乘共法讲解脱行、讲修心,你能净化心灵,生活淡泊,少欲知足,就与这个道理相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大愿,以大悲菩提心、法空般若智,遍学一切法门,普度一切众生,严净无量国土,求成无上佛果,为其唯一的誓愿、唯一的事业,这就是大乘不共法。大乘不共法的基础是大悲大智,能够了解“空”的道理就有大智慧,能够了解因缘生法“妙有”的道理就是大悲心,以大智慧大悲心贯彻于生活中,就是行菩萨道。

  太虚大师就是根据这个原则来判教的,由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一直贯彻下去,从而提出今菩萨行、人生佛教的思想,这个思想很伟大。

  39. 经中经常有咒,咒是什么?经和咒有区别吗?

  答:佛法讲了显教和密教,经就是显教,可以说理,把道理说清楚;密就等于一个心印,只可传而不可以讲。太虚大师打了个比方,说咒叫秘密咒,好像在百万军队中,你晚上要通行的话必须要懂口令,口令你能够通,军队就可以通,你如果不懂口令,你在百万军队中就走不通。佛的心印就等于那个军队的秘密口令一样,那是不能解释的。

  咒叫陀罗尼,翻译成中文就叫总持。什么叫总持呢?总就包括一切法、宇宙万有一切法,持就是它所执持的是一切功德一切善法。你能够做到二谛融通,世出世间都明白了,就可以持一切善法,所以叫总持。陀罗尼叫总持,咒又叫陀罗尼。这个必须要行,在行中才会有受用,才能了解和体会到咒的妙处,不是一般讲理可以讲通的。

  40. 密宗的咒与净宗的佛号有何区别?

  答:可以显密相融,净…

《实修问答集 1~100例 (惟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陀的族姓简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