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實修問答集 1~100例 (惟賢法師)▪P5

  ..續本文上一頁不同和假名安立的嗎?

  一個是願力,一個有針對性。西方極樂淨土呢就是使人到了臨終有個歸屬;東方藥師淨土呢使人在生前能夠有個正當的道路,消災延壽;彌勒淨土呢,把人間化爲樂土、善土。各有意義。但實際來講,這是因衆生的根機而安立的,十方淨土都是華藏世界,都是一體,不能分高下,不能分東南西北。這個思想非常圓融,這才是佛法的真正思想。你心地好,心地善良、慈悲,到處都是道場。你不能說東方才是道場,西方不是道場,那就要不得。不能說惡人處的地方那就是惡土,善人處的地方就是善土。在菩薩來說,都是一個法界,互相圓融,這個觀察又不同。

  其實東西南北、四維上下是普通的分別,在整個世界之內,哪裏有個東西南北?在佛家來說,一個太陽系就是一個世界,一個佛所化之境爲十億太陽系。《阿彌陀經》上說,到西方要經過十萬億佛土,十萬億佛土就是一百萬億個太陽系,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宇宙廣大得很,虛空是無量無邊的,這中間你就不能分東南西北、四維上下了。那樣,時間、空間就有限製。你若是心胸廣大有智慧,像佛心一樣,就沒有這些限製。

  61. 什麼時候人間淨土、彌勒淨土才能實現呢?

  那就要看人心的轉化了。比如說這次地震,盡管說是個災害,但把人的善良心啓發出來、振動起來了,大家互相關懷,互相照顧,這是好事情。壞事變好事。這就是一種人間淨土的基礎了。假若堅持下去、發揚下去,人人都走向善良,人人都曉得因果,明因識果,止惡行善,就會使災難永遠不生,人間就成爲極樂國,這就是人間淨土。

  62. 太虛大師所提倡的人生佛教、趙樸初老居士提出的人間佛教,以及印順法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他們之間有哪些區別和聯系?

  人生佛教,是太虛大師首先提出來的,在人乘的基礎上發菩提心,學菩薩。人乘就是明因果,作叁皈、守五戒、行十善,這一步走好後,在此基礎上,修解脫行,發菩提心,學菩薩。他講的這個人生佛教與做菩薩、成佛是聯系起來的,並不是說離開佛菩薩來談人生,如果離開,那就是一般意義上的人生。“人成佛即成”,這個思想與成佛是直接挂鈎的。

  太虛大師在臨終前四天將剛剛編好的《人生佛教》一書贈與趙樸初,授意他繼承人生佛教思想,在新中國予以發揚光大。于是趙樸初老居士在1983年中國佛教協會第四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上正式提出來:今後中國佛教各項工作的指導思想就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就是人生佛教,是繼承人生佛教而來的,其核心思想是:立足于人生,趣向于佛陀。結合新的曆史時代又有具體內容:一個思想,叁個傳統,五個建設。這是趙樸老爲了發展佛教,爲了國土,爲了救度衆生,爲了繼承太虛大師的遺志而闡揚出來的思想體系。

  一個思想:佛教要適應社會主義社會的新時代,不能與社會脫離。這是契機的。

  叁個傳統:農禅結合、加強學術研究、增進國際友誼。這是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是契理的。農禅結合,指要勞動、要學習、要修行;加強學術研究,就是要把那個迷信消極的外衣去掉,把真理擺出來,才能說服人,讓大家信服;增進國際友誼,曆史上有鑒真大師、玄奘法師、法顯法師等很多法師,與國際方面的交往都是以佛教真理交往、和平交往。這就是佛教的叁個優良傳統。我們現在爲了增進國際和平,就要發揚這個傳統,以佛教真理進行交往。所以政府也很重視,希望佛教從這方面作出貢獻,繼承傳統,又結合形勢。

  五個建設:信仰建設、道風建設、人才建設、教製建設、組織建設。這五個建設相當重要,佛教要健康發展,內部沒有這五個建設,其他無從談起。

  所以說,趙樸初老居士所提的人間佛教是在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基礎上發揚出來的,是直接傳承太虛大師的思想的。

  至于說印順法師所提出的人間佛教,他是站在印度佛學《阿含經》的基礎上,提倡以人爲本的精神。他認爲在中國大乘佛教方面,像《起信論》、《楞嚴經》這些是中國的佛學,缺乏印度的根據,是後來發展的。他這個講法是站在人本主義進化論、考據論角度上講的。人本主義是在歐洲15世紀以後,因羅馬崇尚神權,由于反對神權、反對羅馬而倡導“以人爲本”,其主要思想就是以人爲本位,認爲在人的世界、人的主體性世界之外並無其他世界。

  那麼從佛學觀點來講,完全以人爲本,與我們十法界的聖賢法界——菩薩和佛脫節,那麼你想解脫,如何才能解脫呢?你想學菩薩行,如何學呢?菩薩要修四無量心、四攝、六度,你光是做人能辦得到嗎?你單純講做人,而不講發菩薩心,那麼試問你怎樣去修菩薩行呢?那樣就不能修菩薩行了。你單做個人,就是人天乘的人,等于儒家一樣,講仁、義、理、智、信五倫八德,是那種人,那個就比較狹隘。

  而佛法講的人是很廣大的。太虛大師講,做一個人,首先要做一個完人,遵守叁皈五戒十善,明因識果,保持人身,完成人的人格,提高人的道德;以後就要做超人,修解脫行,少欲知足,甯靜淡泊,求身解脫、心解脫、慧解脫;超人以後要做超超人,超超人就是菩薩,就要具足大悲、大智、大願、大無畏的精神,發菩提心,修四無量心、四攝六度,去救苦救難,度脫一切苦厄,這就是成佛的因。完人、超人、超超人,成佛就是這麼一個過程。

  因此,印順法師所提出的人間佛教思想,一方面是基于太虛大師“人生佛教”思想而來的;另一方面還有他自己的一些思想,他們之間不是完全相同的。這可從當年太虛大師對印順所著《印度之佛教》一文所寫的《議印度之佛教》和《再議印度之佛教》兩篇批評文章,即可看出他們各自的佛教立場。太虛大師認爲:印順法師能闡述印度佛教之流變與說明政治和社會的關系,是其優點;“然亦因此陷進錫蘭之大乘非佛說或大乘從小乘叁藏演繹而出之狹見”。正是在這種佛教思想史觀點上的不同,太虛大師在“人間佛教”這個問題上對印順法師作了批評:“佛法應于一切衆生中特重人生,本爲余所力倡,如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建設人間淨土,人乘直接大乘,由人生發達向上漸進以至圓滿即爲成佛等。然佛法究應以“十方器界一切衆生業果相續的世間”爲第一基層,而世間中的人間則爲特勝之第二階層,方需有業續解脫之乘及普度有情之大乘。”因而在解脫的對象裏,不能將“人間”單純地割裂出來,“原著以《阿含》“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片言,有將佛法割離有情界,孤取人間爲本之趨向,則落人本之狹隘”。

  63. 太虛大師思想體系的形成是在比較動亂的年代,那麼在現代的社會應如何發揚?

  太虛大師在動亂的時期,能夠堅持信仰,一是堅持佛教優良傳統,二是能夠適應時代,在學術、思想、僧製等方面提出佛教的革新,這種思想從始到終,沒有變化。這種思想、這種精神在今天更可以鼓勵我們,根據佛教的教理,根據現代的機遇修菩薩行。這個菩薩行就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以此宣傳真理,淨化人心,維持社會穩定和世界和平,這是我們今天從太虛大師思想體系中應該得到的啓發。不怕艱難,不怕困苦,不怕挫折,堅持志向,一切爲了國家、人民,爲了衆生,應該發揚這個精神。

  64. 《法華經》中常不輕菩薩見人就跪有何深意?

  常不輕菩薩見人就跪,就磕頭。有些人批評他、罵他,他還是磕頭。打他,他跑得遠遠的,還是磕頭。因爲他這樣對衆生,所以很快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他這樣做的意義是什麼呢?一是尊重衆生,衆生都有佛性;二是他能夠發大心,普遍的禮敬衆生;第叁就是不著相,罵他打他,他無所謂,所以他能很快成佛。你把這個道理真正體會到就有好處,要向他學習,遇到什麼逆緣,不順心的時候,就要忍耐,不要發火、發脾氣!

  65. 妙法蓮華的意思是什麼?

  《妙法蓮華經》的妙法就代表心,心最微妙。什麼叫妙法?微妙廣大莫過于心,但是衆生心就不微妙,它是妄心。我們學佛就是把妄心轉成真心,真心恢複了就廣大而微妙,就有智慧。一切森羅萬象,都是真心的作用。心力不可思議,我們讀這個經就是要恢複這個心。怎樣恢複呢?像蓮花一樣,要學蓮花,蓮華就是蓮花。蓮花有大悲心、有大智慧,蓮花的功德微妙香潔。微妙就代表有智慧,從有到空,從空到有,從相到性,從性到相,二谛融通;香潔是什麼?本身非常純淨,盡管在汙泥之中,不受汙泥之染,能夠吐出芳香,淨化環境,給衆生好處,品德很高。有這麼一個大智慧、大悲心,你的真心就恢複了,叫妙法蓮花。

  65. 妙法蓮華的意思是什麼?

  《妙法蓮華經》的妙法就代表心,心最微妙。什麼叫妙法?微妙廣大莫過于心,但是衆生心就不微妙,它是妄心。我們學佛就是把妄心轉成真心,真心恢複了就廣大而微妙,就有智慧。一切森羅萬象,都是真心的作用。心力不可思議,我們讀這個經就是要恢複這個心。怎樣恢複呢?像蓮花一樣,要學蓮花,蓮華就是蓮花。蓮花有大悲心、有大智慧,蓮花的功德微妙香潔。微妙就代表有智慧,從有到空,從空到有,從相到性,從性到相,二谛融通;香潔是什麼?本身非常純淨,盡管在汙泥之中,不受汙泥之染,能夠吐出芳香,淨化環境,給衆生好處,品德很高。有這麼一個大智慧、大悲心,你的真心就恢複了,叫妙法蓮花。

  66. 五明是什麼?

  菩薩學處,當于五明中求,這句話是彌勒菩薩講的。做個菩薩,要曉得具體內容,要在五明中求。哪五明?內明、聲明、因明、醫方明、工巧明。

  內明就是佛學,佛學講心嘛,心內嘛,這是心法,是最廣大、最高的;聲明,語言文字學,也包括音韻學;因明就是論理學、邏輯學;醫方明就是醫藥學;工巧明就是科學。五明都要懂,學通了就可二谛圓融,其中內明是最高的智慧,其他四明就是度衆生的工具,度衆生的方便。

  67. 善知識的判斷標准是什麼?

  分爲幾種:有德行好,在道…

《實修問答集 1~100例 (惟賢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陀的族姓簡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